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人車救不了擁堵:一個萬億美元規模的出行市場新機遇

無人車救不了擁堵:一個萬億美元規模的出行市場新機遇

邦哥推薦:

四年多前,魯特.布里奇斯出版了有關自動駕駛的第一本書《無人車的革命》,完美預測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有關自動駕駛快速發展的很多細節。但是在2018年底,他提出了一個全新、尖銳的問題。

誰能夠解答這一問題,誰就將創造下一個大的出行機會。這一出行機會,在美國市場,可以創造的經濟規模是1.27萬億美金。重要的是,它幾乎可以被完全「複製或切換」到中國市場。

文章授權自:騰訊深網(qqshenwang);作者:硅發布;編輯:康曉

魯特.布里奇斯在有關無人車的第一本書《無人車的革命》中,完美預測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有關自動駕駛快速發展的很多細節,而他在剛剛出版的新書里,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和尖銳的問題。

誰能夠解答這一問題,誰或將創造下一個大的出行機會。這一出行機會,在美國市場,可以創造的經濟規模是1.27萬億美金。而它可以,被完全「複製或切換」到中國市場。

閱讀完本文,您也將明白:為什麼說下一個大的出行機會,將發生在公交領域。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交通已經夠爛

那麼,你就等著無人駕駛到來時會發生什麼吧。

有關於自動駕駛的大規模應用,一個公認的時間拐點是:2027年。

到了2027,自動駕駛的大規模普及將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如果這一新技術沒有被「深思熟慮」就胡亂地部署,將給全世界帶來空前的災難。

為什麼呢?

以美國市場為例,我們來看三張圖。

第一張圖,是美國高峰段的交通現狀。

經歷過加州堵車的人都知道:那種奔潰感,絲毫不比北京和上海的早高峰和晚高峰遜色。美國曾為此專門花了1650億美金改造高速公路,並花了650億美金改造大規模運輸,但是,仍然沒有解決擁堵問題。

第二張圖,則十分有趣了。

它告訴我們:詭異的是,如果把圖中的左圖和右圖這兩張小圖做對比,那麼,美國其實沒有擁堵問題,美國的公路系統已經足夠。

真正的問題在於:太多的車裡面,坐的是一個人。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簡單的車輛配置問題,而不是公路資源問題。

為進一步做說明,我們來看第三張圖:

這是2016年美國人的「通勤方式」分布圖。

按圖中所示:在2016年,美國人一個人獨自開車的情況,佔到了總通勤方式的76.3%,甚至佔到總開車人數的9/10。換句話說:在10個開車的人裡面,約有9個人,是獨自一個人開車的。

而美國的發明創造——「合夥開車」(Carpooled),僅佔到9%。

什麼是合夥開車呢?為了減少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美國自1969年始,在高速公路上設置了一條合夥開車道Carpool Lane,專門供車裡坐了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的車輛通行。

它的好處,在車流的高峰期非常明顯,如下圖:

但是,合夥開車道的有效性值得懷疑。

因為擁堵帶來的痛苦,似乎無法刺激它的使用率。事實上,真正能夠影響它使用情況的,只有一個東西——油價。

美國的石油依賴進口,1973年石油禁運以來,石油輸出國組織和蘇聯就控制了石油的價格。我們來看幾組數據:美國合夥開車道的使用,在1970年達到高峰,為20.4%,但是到了2011年,下降到9.7%,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20世紀80年代油價的大幅下跌[2]。

合夥開車道的無效性,也說明了——我們「單人獨佔一輛車」之駕車習慣的頑固性。那麼,到了無人駕駛時代,會發生什麼呢?

首先,原來行動不便的那個人群,也將加入移動大潮。這包括:老人、殘疾人等等。其次,更多的人會想住得離市中心遠一點。再次,因為無人車的成本極低,一些人可能會頻繁地讓「空車」自己開回家去取東西,或者是讓空車自己開回家,供家裡的其他人使用。

也就是說:造成一個城市交通擁堵的三大要素——車輛、車程,以及空車率,都將增多。

簡而言之:無人駕駛解決不了擁堵。

甚至,如果不好好地做規劃,這一新技術將起到很強的反噬作用,進而把我們交通最核心的目的——「更好地移動」,完全毀滅掉。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重新發明公共交通

從未像現在如此緊迫

這是魯特.布里奇斯在他的新書《我們自動駕駛的未來:天堂還是地獄?》里提出的一個問題。

四年多前,他出版了有關自動駕駛的第一本書《無人車的革命》,完美預測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有關自動駕駛快速發展的很多細節。但是在2018年底,他提出了一個全新、尖銳的問題。

他指出:目前,美國平均一輛車,搭載的人數是1.06個人。按照這一數據,到2027年,(即便不考慮無人車帶來的新增車輛、車程和空車率),美國會需要有1.144億輛的車,來搭載1.213億的人。

「但是目前,美國交通高峰期的9900萬輛車,已經讓美國的公路系統擁堵不堪。到2027年,美國的公路系統如何去承載這1.144億的車呢?」魯特問。

除非,找到一個解決方案。但是這個解決方案,絕不能是最具破壞性、也最為昂貴的公路擴建。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美國的「擁堵」問題,其實不是公路資源問題,而是一個簡單的車輛配置問題——「在太多的車裡面,坐的是一個人。」從這個角度看,傳統的「多人共乘」公共交通系統,其實是能夠解決城市擁堵的。

但不幸的是,美國的公交系統已經接近死亡。

在2016年,公交作為一種通勤方式,在美國總通勤方式中,僅佔到了5.1%。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在2017年的第二季度,全美國的公交乘客數量,比十年前同期下降了13%。

這一部分原因,是2009年美國經濟危機後一些財政困難的城市削減公車服務造成的。但是其他因素,也在加劇這一趨勢。

比如說:Uber和Lyft等App打車服務的興起。

為什麼這麼說呢?

根據去年10月,加州大學-戴維斯交通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自從打車軟體提供更為方便的「點到點」的服務之後,芝加哥的公交系統使用率下降了6%。

而在一些更為「閉環」的環境,這種衝擊更為明顯。根據《經濟學人》的報道,Uber和Lyft等App叫車服務,使北美的許多機場遭到衝擊。

這些機場面臨的威脅是:原來它們停車場的收入(占非航空收入的2/5)和汽車租賃優惠(占非航空收入的1/5)減少了。每一年,停車場收入都比原預期的要少上10%或者更多。

根據《經濟學人》引用諮詢公司LEK Consulting的數據:「2014年至2017年之間,美國商務旅行中用這類打車應用的比例,從8%飆升到了62%;而乘坐計程車的比例,從37%下降到了8%。租來的汽車數量,也從55%下降到30%。」

這樣的趨勢,從根本上衝擊了機場的財務收入。

因為Uber和Lyft的接送服務,在機場賺的錢,不如計程車多。後者每次出行平均為機場帶來3.5美元收入,但一款叫車應用帶來的每輛車,只給機場帶來2.90美元的收入。

「更糟糕的是,當自動駕駛汽車完全來臨,機場怎麼辦?」《經濟學人》稱:「無人車甚至可以在人們下車之後就自己開走,這也就意味著:機場的停車設施費用,也不用支付了。」

這將對機場構成直接的威脅。

但其實,魯特.布里奇斯早在2015年就預測了這樣的結果。

他在《無人車的革命》這本書里提到,無人車的最佳商業策略,將是像Uber那樣去「出租」,這種服務模式,將保證無人車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被最多的人使用,而只要使用人數達到足夠規模,運營商就能把成本降到不能想像的低。

根據魯特的計算:一個美國人,目前平均開車每行駛一英里,所花的成本是76美分。但如果是在「無人車移動出租」的模式下,能夠降到39美分;如果願意「拼車」,還能夠降到19美分。

換句話說,如果按一個美國人年均1.2萬英里的總路程計,其一年9120美金的花費,將驟減至4680美金,或者是拼車情況下的2280美金。

垂直下降了75%。

而如果這個市場競爭充分(不止有一家運營商),還能夠進一步降到3480美金,或者是拼車情況下的1680美金。

注意啊:這裡的成本比較,還沒有算上當自己擁有一輛車時,會產生的其他費用,比如維修費、停車費、保養費、保險費等等。

這就是無人車移動出租服務經濟模式可怕的地方。目前,我們用出行軟體Uber或Lyft的成本,是約每英里2美金,這已經造成一些經濟形態的改變。

那麼,當車子里的司機(人工費)沒有了的時候,這種擁有極低成本競爭優勢的服務形態,將很快佔領絕大部分的出行市場。

然而,我們「單人獨佔一輛車」的駕駛習慣,卻沒有任何改變。同時由於無人車的普及,造成一個城市交通擁堵的三大要素——車輛、車程,及空車率,都將增多。

換句話說:重新發明公共交通,從未像現在如此緊迫。

具備什麼樣特點的公交系統

才能夠重新把人們吸引回去?

我們可以暫時把這種超級無人公交車稱為是——eSAVs(e指電動車Electric;S指分享Shared;A指自動駕駛Autonomous;V指車輛Vehicles)。

在魯特的設想中,它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第一,它必須和打車App一樣,能夠「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關於這一點,沒有比常駐矽谷的雲九資本董事總經理邱諄,在接受硅發布採訪時的一段說明,更好的解釋了。2017年,邱諄曾以「共享單車」為例,說到了為什麼「無人車」這件事一定會發生。

他說:

「前幾年中國騎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少,但為什麼共享單車出來後,騎自行車的人又回來了呢?這是因為,以前騎單車一個很大問題是:人們想要用車時就用,用完就走,這在以前用自己買單車方式實現不了。『共享單車』模式徹底改變了這種格局,創造了一種『按需』的模式,核心其實不是『共享』,而是『按需』。

延伸到汽車行業也一樣。

我想要一輛車時,車會自己出現。上去後,不管是我開還是它開,其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我到目的地後,下車走人就可以了,不用管車怎麼停,或還要回去再找。也就是說,任何時候車都能出現,並用完就走。

而要實現這點,就必須有無人駕駛,因為如果有人工司機,那麼從『經濟角度』和『運營角度』成本上都實現不了,必須是它自己開過來,然後到目的地後還能自己開走,去找停車位和充電樁。這是無人駕駛帶來的重大意義,也是投資邏輯上,為什麼我們要投無人車,大家投的其實不是無人車,而是整個出行的下個模式[5]。」

根據魯特的描述:無論你在何處,這些車會在3分鐘內到達。

第二,必須要有三種版本,以消除目前大公車的座位浪費、非高峰期空乘率太高等問題。

魯特認為:這些新型工具應該分為2人版、4人版和10人版。我們可以先假設它們叫:eSAV-2s、eSAV-4s和eSAV-10s。

第三,為了消除乘客心裡的「不安全感」,每個人都必須註冊。

就像使用操作系統,當你第一次坐車時,需要註冊。你需要提供有效的照片ID,供eSAVs掃描檢測。

之後每次乘車,車都會在你進入之前識別,如果你的外貌發生變化,可以啟動備用的語音簽名。

如果你是緩刑者或者正處於保釋期,則必須始終一個人乘車。而如果你是通緝犯,一上車,你就會自動被eSAVs帶到警察局去了,附近的警察會提前得到通知。

它甚至還有一些這樣的細節。比如說,美國人不喜歡別人知道自己住哪,以防被人持槍搶劫。那麼,如何保護這一個人的住址隱私呢?

魯特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

假設你是第一個上車的人,你可以抬起一個智能屏,並將它鎖定;當第二個人上車前的一、二個街區,你的智能窗戶會自動變暗;而在你下車之前,另一名乘客的智能窗戶也如此。

這一智能窗戶,還可以讓你有小睡的隱私。

第四,交互和導航。

有趣的是:前幾年,中國計程車里前排座位後背的廣告屏,在這裡,將變成乘客與eSAVs的交互界面。

而因為這其實已經進入「物聯網」和「智慧城」的概念,路面上所有車,都將自動分享全城的交通信息,並確定哪些路正非常擁擠或者有交通事故。你正在前行的,將永遠是最優路線。

但最最讓人驚嘆的,還是第五點。

根據魯特的設想:eSAVs也會有類似「合夥開車道」的專用群道(Platoon Lane)。

在這些道路里,eSAVs將能夠像「魚群」一樣,整齊劃一地快速移動。車隊在無線電號的連接下,可以同時加速、轉向和制動,就像一個「同步魚群」一樣,所有的車,會在1/1000分之一秒內,重複領頭車的動作。

魯特說:這種「車隊」,在同一時間內,能夠來回運載的客流量,是目前公交系統的7倍。

這並非痴心妄想。

2016年4月,歐洲的卡車車隊挑戰賽中,沃爾沃、戴姆勒等公司的車隊,在近距離行駛了數百英里後,在鹿特丹會合。這種「魚群式」的車隊在高峰時期增加每小時車道可容納的車輛數量、大大減少擁堵方面,有很大的潛力,目前業界還在研究這種車隊。

Chariot死亡

不過,我要來潑冷水了,因為兩周前,美國關於公交創新的一個項目,宣布死亡。這也側面說明了:要讓人們放棄「獨自佔用一輛車」的習慣,其實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這個創業公司,叫Chariot。

2015年,它剛冒出來的時候,我曾在硅發布寫過它。Chariot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允許我們每個人,可以自己定製公交路線。

然後,Chariot讓大家投票;接著,它會從資料庫里,選出投票率最高的路線,供大家做進一步的表決。當表決達到一定程度,比如100%,Chariot就會開通路線,並租來專用的車輛進行公共交通服務的運營。

2016年,Chariot被福特以6500萬美金收購。

需要注意的是:Chariot的票價,要比Uber這種打車軟體便宜很多,它針對的是那種有固定上、下班路線,但收入不高的人群。

但即便如此,福特也下了決心放棄。兩周前,福特宣布:Chariot將在今年的2月徹底關閉,原因是:願意共乘一輛車的人,實在太少了。

這也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需要有多強的激勵,才能夠把人們從「單人獨佔一輛車」的習慣中撬出來呢?

所有的創新

本質上其實是一個經濟問題

魯特的答案是:免費。

也就是說:在交通高峰時段,只要有人願意與他人共乘,那麼就在可以享受eSAVs酷炫功能的同時,還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

為進一步刺激乘坐的人,他專門設計了一套激勵機制,叫「紅蘿蔔 大棒」。

需要說明的是:當無人車大規模普及時,大部分的車都將是電動車,這是業界共識。而十年內,電動無人車的部件如電池、電機、感測器和電子設備的成本,將大幅下降。

根據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計算,魯特得出的數據如下:

到2027年:

2人型的eSAV-2s,運營成本將為18美分/每英里;

4人型的eSAV-4s,運營成本將為24美分/每英里。

而「紅蘿蔔 大棒」激勵機制,被設計為如下:

先來講「大棒」策略,它是指:在高峰期情況下,

如果一個人獨自用eSAV,需要支付:1.4美分/每英里。

如果要上高速,需要支付:5美分/每英里。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高峰時期獨自一人使用eSAV並且上了高速,那麼,他將要支付:1.4美分/英里 5美分/每英里 (18美分或24美分)/每英里。

這就是大棒策略。

但是,如果這個人在高峰時期,選擇了與人共乘(通常情況下,是另1-2個人),那麼,他不僅可以免費乘坐,還可以進入到速度更快的「群隊專用車道」。還記得嗎?前面說過,這種車道同一時間內,能實現的來回客流運載量,是目前公交系統的7倍。

這就是「紅羅卜」策略。

魯特相信,在這一方案的刺激下,將大大增大我們與人共乘eSAVs的想法。

不過,所有的創新,本質上其實是一個經濟問題。

如果消費者可以在高峰期免費乘坐eSAVs,那麼這裡產生的巨大成本,將由誰來承擔呢?

誰都不用出錢

魯特的答案是:誰都不用出。

但需要政府和私人企業合作。並且魯特認為:介入公交市場,將是無人車私企非常關鍵的一個競爭策略。

下面,是一系列把我頭腦搞大的數學題,請您也做好頭腦風暴的準備。

首先,根據美國公交協會的報告:

2013年,美國共投入313億美元來支持259億英里的公交客運。但其中,消費者自己買票,僅佔到21%。也就是說:乘客自身其實只承擔了乘坐公交總費用的1/5。其它的79%,主要都來自州和地方稅。也就是政府補貼。

如此計算的話:2013年,平均一個公交乘客,平均每一英里,政府給到這個乘客的補貼是95美分。

而魯特指出:政府可以把這一補貼給到私人公司,將完美地解決成本問題,並且雙方都不需要再增添費用。

具體計算方式如下:

前面提到過:

eSAV-2s,運營成本是18美分/每英里

eSAV-4s,運營成本是24美分/每英里

但由於這些eSAV,基本上不可能全部客滿,所以大概可以估算出下面數據:

每個乘客,平均乘坐eSAV-2s的成本是:9美分/每英里(18美分/2);

每個乘客,平均乘坐eSAV-4s的成本是:8美分/每英里(24美分/3,因為不可能坐滿,所以不是除以4);

以及以此類推,每個乘客,平均乘坐eSAV-10s的每英里成本,應該更少。

也就是說,基本可以假定為:每一個乘客,乘坐eSAVs的運營成本是:9美分/每英里。

而前面說過,如果進入專供eSAVs使用的群道車道,則同一時間內,「eSAVs車隊」能夠運載的客流量,是目前公交系統的7倍。

現在可以來計算了:

95美分-(9美分*7)=32美分

也就是說:如果政府交通部門把平攤到每個人身上的95美分/每英里補貼,給到私人公司,那麼,哪怕花掉63美分去運送目前客流7倍的eSAVs免費乘坐,仍然剩有32美分,可以去提供其他服務。

不需要花一分錢

根據上面的數據,現在,我們來看一下eSAVs將產生多大的威力。

首先,美國將有多少人可以獲得免費乘車?

2013年,美國共有1.054億人在用車,而在市中心,用公交系統的人,是367.3萬。

現在假設:如果政府補貼能夠允許給7倍於目前公交客流的人提供服務,那麼,就是:

367.3萬*7=2600萬人。

而這2600萬人,需要多少eSAVs來提供服務呢?

假設提供服務的全是eSAVs-4s,根據魯特的計算:每個eSAVs-4,平均搭載2.8個乘客。同時高峰期,在同一時間內,eSAVs能達到的行程量,是目前公交系統行程量的三個來回,也就是六倍的行程。

計算公式如下:

2600萬乘客/(6倍的車行程 * 每趟車裡有2.8個乘客)=155萬輛eSAVs。

這是一個大數字嗎?

從製造能力講,2017年,美國共賣出了約1720萬輛的汽車和輕型卡車,魯特預測:再過十年,2027年,美國滿足製造155萬輛eSAVs,應該不是難題。

那麼這155萬輛eSAVs,究竟能夠「移走」多少的路面擁堵呢?

剛才說過:高峰時段,2600萬人,可以免費用eSAVs。而本來就有367.3萬人,是公交通勤者,也就是說:新產生的公交乘客,約有2230萬人。

而按「每一輛車,搭1.06人」計:如果不用eSAVs,這2230萬新人,本來會在路面創造出2100萬輛的車。而用了eSAVs之後,155萬輛的eSAVs就可以把2100萬輛車給滅了。

也就是說:這原來將產生的2100萬輛車,沒有了。

但這不是減少的車輛總數,因為eSAVs自己,也產生了車輛數。

所以,正確的計算方式應該是:

考慮到eSAVs在高峰時期每一小時可以來回跑三趟。也就是說:高峰每一小時,其共產生了930萬次的單次車程(6次*155萬輛車=930萬單次車程)

這也相當於:這一小時內,路面有930萬輛的eSAVs在跑。

所以改用eSAVs之後,正確的路面跑的車輛總數應該是:

2100萬輛 - 930 萬輛 = 1170 萬輛

而原本1.0540億開車的人,按平均每輛車1.06個人計,路上原來會有9940萬輛車。也就是說:高峰時期,用155萬輛的eSAVs,可以免費搭載2600萬的通勤者,並讓路上跑的車輛總數減少12%(1170萬輛車/9940萬輛車=12%)

並且這一切,不需要花一分錢。

只需要在高峰時期,給那些原本就有9美分/每英里公交補貼的2600萬美國人,免費使用超級無人公交車eSAVs。

最寶貴的內容

現在,全書最寶貴的內容來了。

根據魯特設計的2027年模式,到2027,美國在交通高峰時間段,路上跑的車型比例會是如下:

也就說,近90%的車,仍然會是傳統私家汽油車,而電動無人車總量,僅佔到10%左右,甚至免費的eSAVs,份額不到5%。

不過,由於電動無人車可以在同一時間,產生6倍的行程量,所以如果把測量指標改為:2027年高峰段,各種車型在路上產生車程的比例圖,則如下:

可以看到:這個時候,電動無人車的能量巨大,它佔到了幾乎高峰期路面總車程量的30%。

而且,因為eSAVs里的S,是指「共乘」,而非目前傳統車裡的「平均一輛車搭載1.06個人」,所以到了2027年,高峰期時各種車型里的通勤者比例,又會如何呢?如下圖:

看到這裡,難以想像吧:在高峰時期,只佔了路面車型不到5%的「免費eSAVs」,竟然運輸了高達40%的人。

而這完全是因為:

免費eSAVs可以在走「群隊車道」同時(載客量是目前的7倍),來回車速是目前車流的六倍。換句話說:在同一時間內,免費eSAVs能夠實現的里程數,是傳統車子的16倍。

2.8*6=16

現在,我們來看最初的那個問題。

「到2027年,美國的公路系統如何去承載運輸1.213億人所需要的1.144億輛車呢?」

答案是:在2027年模式下,只需要6050萬輛的車,就能夠運同樣數量的通勤者。這比原模式下的1.144億輛車,少了28.6%。

根據2027年模式,保守地認為,到2027年,每10輛通勤的車中,就有一輛是eSAV。而只要把其中的一半,用來提供高峰時段的免費乘車,基本就可以消除擁堵。

所有的公共基礎設施

不可能這樣簡單地做挪移

當然,所有的公共基礎設施不可能這樣簡單地做挪移。

實際上,魯特在這本新書里,還花了相當多篇幅,來講2027年模式,將如何與我們目前已經存在的公車系統和鐵路系統相「兼容」。

舉個例子,比如可以把10人版本的eSAV-10s,主要用於目前已經有的公交路線,等,而這裡的2027年,也只是一個象徵性數字。它非常可能會因為電動車成本下降不如預期快、無人車移動服務的市場滲透率不如預期快等原因,有所延遲。

但在一切的行業,有遠見並有大局觀,是非常重要的。

實際上,魯特所提到的「2027年模式」,不僅將解決致命的擁堵問題,還將產生巨大的投資回報——每年1.27萬億美金的財富創造。而這其中的絕大部分,將直接流入老百姓的口袋。

當然,也會有汽車業更多的人失業。

關於魯特.布里奇斯的這兩本書,特別寫出來他的思想,希望對《深網》讀者「理解未來」有幫助。

MORE | 更多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邦 的精彩文章:

手機摺疊火了誰?
「美劇爆款製造機」HBO是怎樣煉成的

TAG:創業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