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電視劇《老中醫》主角翁泉海批判「吃啥補啥」是謬論,你怎麼看

電視劇《老中醫》主角翁泉海批判「吃啥補啥」是謬論,你怎麼看

小編說

電視劇《老中醫》主角翁泉海開講堂,說有人認為自己缺心眼,所以吃雞心,這「以形補形」是謬論,可笑之極;不料翁泉海的爸爸正好來上海看他,聽到此言,與兒子辯論一番,認為若是謬論,何以傳承至今。那麼,吃什麼補什麼,對嗎?

電視劇《老中醫》主角翁泉海批判「吃啥補啥」是謬論,你怎麼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文/林殷 北京中醫藥大學 教授 主任醫師

王一辰 北京中醫藥大學

有些人認為,吃形狀像腦回模樣的核桃能補腦,吃橫切面如眼睛鞏膜狀放射條紋的胡蘿蔔能改善視力, 吃紅色食物補血,吃黑色食物補腎,吃皮補皮、吃骨補骨等。 人們通常認為,這是中醫食療學的特色之一,但據筆者檢索相關文獻,發現情況並非如此。

古人「以形補形」,並非眾口一詞

古醫籍里不僅有「心補心」「肺補肺」「肝補肝」「腎補腎」之說,還有「腸傷腸」「髓傷髓」「血傷血」之論。

「腸傷腸」:烹飪不得法(如沒煮爛)難消化或食用過多會導致腹瀉(「煮不爛,或食多亦令人泄」)。

「髓傷髓」:最初指吃羊和豬等動物腦髓會導致男子性功能甚至生育能力下降,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認為,「豚腦,損男子陽道,臨房不能行事」(註:豚原指小豬,也可泛指豬)、「羊腦、豬腦,男子食之,損精氣少子」。

「血傷血」:多吃動物血會導致腹瀉(「血,多食令人作泄」)。

吃啥補啥,可能是現代人的發揮

其實,以現在流傳的幾則「以色補色」說法分析,發現不少是今人發揮或附會。

如有人認為,赤小豆皮紅,可以補血。但古籍只說它可利水解毒,現代營養學證實其利水功效可能在於富含鉀元素, 然而其含鐵量並不高。

至於紅棗補血的說法,據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國食物成分表》所列,紅棗的含鐵量為1.2~2.3毫克/100克,且屬非血紅素鐵,人體吸收率僅5%。其實紅棗在中藥書歸為「補氣」葯,當然從補氣健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角度看,有一定道理。

由此可見, 吃赤小豆和紅棗能改善缺鐵性貧血是養生誤區。

「以皮補皮」的觀點也是現代人知道了膠原蛋白能保持皮膚彈性後的盲目附會。

古醫籍中記載,豬皮性涼味甘,功效為「清虛熱、治下利、心煩、咽痛」(清代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

古籍中能「悅澤皮膚」的是動物油脂如豬油、羊油, 如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說以豬油「作手膏,不皸裂」,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羊脂熬熟外塗可「潤肌膚」,這和現代醫學的認識倒是不謀而合。

「以血補血」恐怕也是現代人的附會,因為古人食用絕大多數的動物血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止血,二是解毒。

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以清酒炒豬血治療便血,「豬血,主卒下血不止,美酒清者和炒服之」;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用飲鮮鴨血「解野葛毒」,飲鮮豬血、犬血 「解射罔(註:烏頭)毒」,清代汪昂《本草備要》里有飲羊血「解金銀諸毒」。

生飲鹿血似乎和補血「沾邊」,如《調疾飲食辯》記載:「(鹿)血大補陰虛,止腰痛,添精益血,治肺痿吐血,崩中漏下。又解一切金石葯毒。均宜乘熱生飲。」

電視劇《老中醫》主角翁泉海批判「吃啥補啥」是謬論,你怎麼看

但鹿血和鹿茸、鹿角一樣,都以溫補下焦見長,只適合於有虛寒體征者,鹿「其茸、角、鞭、血皆主溫補下元,惟虛寒之體宜之」(《隨息居飲食譜》),可見用鹿血補血並非人人皆宜,更不應誤解其為補血通用品。

總結:「以形補形」作為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食療學原則,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現代人如果還執迷或糾結於此,可能就弊大於利了。其實,沒有不好的食材,只有不好的吃法,只要合理搭配、均衡膳食、食不過量就好。

部分文字來源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如需轉載| 須獲授權|並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的精彩文章:

中醫把食物顏色分五類,吃對「色」很重要!
痛風不知每天吃啥?上健康菜譜,不重樣,還降尿酸!

TAG: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