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了那麼多國土,為什麼我們卻說「清朝奠定了中國近代版圖」?
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院士有一個觀點:「中國的版圖是在歷史中形成的,這些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而清朝則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
可能有些人對這個觀點有些困惑?為什麼要把這個功勞歸功於清朝呢?中國版圖最大的不是元朝嗎?還有唐朝也很大啊?為什麼我們現在只與清朝相比呢?
其實要理解譚其驤院士的這個說法,務必要理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中國的版圖;另一個是:自古以來。
什麼意思呢?大家請看一下唐朝和元朝的地圖。
這是唐朝鼎盛時期版圖。
這是元朝鼎盛時期版圖。
有沒有發現不太對?唐朝和元朝的版圖大確實挺大的,但似乎總感覺少了什麼,元朝少了半個新疆,唐朝則沒有西藏(以及東北的部分),唐朝和元朝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沒涵蓋進來:台灣!
這也很正常啊,元朝時期新疆一部分是屬於察哈台汗國的,而唐朝時期的西藏則是吐蕃王朝;新疆一直到1759年乾隆帝平定天山南北後,中原王朝才實現比較穩定的控制;而西藏呢?西藏是元朝征服的,但後繼的明朝控制也不嚴密,一直到清朝,西藏才再度被中原王朝掌控。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處理西藏事務。
而台灣呢?台灣首次歸於中原王朝也是康熙大帝的時期。
也就是說,唐朝和元朝時期的「中國」不完整,現在中國版圖之所以有新疆,西藏和台灣,這是直接繼承清朝的。
此外唐朝和元朝地圖還有一個情況:不該有的地方有了。
你看唐朝,朝鮮半島佔了一大半(滅了百濟和高句麗),越南也佔了北部的地區(靜海軍),這些地方當時的確是中原王朝的版圖,但不穩定,很快就隨著當地土著的反抗而撤出了,而現在它們也是獨立的國家,這種情況下把這些地方算中國「自古以來」的版圖不合適。
而且清朝之前的中原王朝還有一個特點:版圖很不穩定!我再給大家看兩幅圖吧,這也是唐朝版圖。
這是唐初期(還沒有達到鼎盛時期)的版圖,沒那麼大吧?
這是衰落之後的唐朝,所幸張議潮突然高舉義旗,西北唐朝又多了一塊,不過這也夠小了吧。
「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不是白說的。
這些王朝疆域都很不穩定,如果只用其鼎盛時期的疆土來算,也不合適,但清朝可不一樣,清朝的版圖是穩定的。
中國本部地區(漢地十八省)自然不用說,邊疆地區(也就是滿(滿洲地區,即東北)蒙(蒙古高原)回(回疆,即新疆地區)藏(西藏))清朝的控制也比較嚴密。
康雍乾時期,清朝平定了邊境各路反清勢力,和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確定了邊境,清王朝版圖雛形初現,自1759年乾隆完全控制新疆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王朝的版圖一直都很穩定,中國現在有的地方清朝都有,而且在北方還有不少延伸,課本上講清朝版圖一般直接用1820年的圖。
而清末,儘管因為邊疆管理不當加之國勢衰微丟了不少地方,但清朝還是留了一個完整的骨架給中國,這個「骨架」不僅僅包括傳統漢地,還包括邊疆地區,清朝經過努力保住了新疆(左宗棠收復新疆),西藏(和英國交涉,至少名義上保住了西藏屬於中國),蒙古(抵禦俄國)和東北(清末在東北設立行省,並全面開放移民),這個成績還是不錯的。
1896年清朝版圖(因《馬關條約》割讓的台灣於1945年光復),中國幾乎所有的漢地(除台灣和香港島)和大部分邊疆都在。
現在中國的版圖基本框架是在清朝時期形成的,這也是我國現在對很多領土擁有主權的法理依據(即自古以來),所以說我國近現代的版圖是清王朝奠定的。
※史書里令人感慨的四句話,至今讀起來令人熱淚盈眶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何讓中原王朝糾結數百年?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