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提前交卷引發悲劇:那首流芳千古的應試詩

提前交卷引發悲劇:那首流芳千古的應試詩

古人考試,是不是也很今人一樣,有很多傳奇的故事?比如交白卷啦,考零分啦……

還真有這樣的例子。

比如唐代詩人祖詠,就是不按規矩答題,提前交卷的典型。

《唐詩紀事》記載,祖詠年輕時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有一道寫詩的題目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

祖詠看完後,思考了一下,寫出了四句就擱筆了。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

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沒有被錄取。

但他的這首詩,卻被收錄進《唐詩三百首》,得以流傳千古。這是應試詩中極少的現象。

終南望餘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起句寫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的整體印象,次句寫終南山的余雪:

從長安望終南山,北坡景色秀美,遠看嶺上積雪似乎浮在雲端。

俗話說,山南陽,山北陰,水南陰,水北陽。終南山位於當時的帝都——長安之南,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北面「陰嶺」;而且,惟其「陰」,才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而是由於陰嶺高出雲端,遠遠望去,其上的皚皚積雪彷彿浮在空中。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正應了題意:望終南山之餘雪。

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或許有的讀者要說:「這裡並沒有提到陽光呀!」這裡是沒有提,請看下句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兩句由「望」中所見轉向「望」中所感:

雨雪晴後夕陽微光染亮樹梢,長安城中傍晚反增陣陣輕寒。

霽,雨、雪後天氣轉晴。「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一個「霽」字,尤其真實而傳神,寫出了雪霽初晴時,始見終南山的真實面目。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賈島的《望山》詩里是這樣寫終南山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非常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值得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城中增暮寒」,承上句的夕陽,寫因望見終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余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余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這首詩句句詠雪,句句從「望」字著眼,描寫終南山的雪景和雪後增寒的感受。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

寫望終南余雪的題目,寫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就不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了。

不得不說,祖詠提前交卷,是考試之不幸,卻是詩家之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風君 的精彩文章:

擁有一個稀有的姓氏,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國學經典中的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TAG:古風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