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有傷痛,有感恩,這家日本紀念館是見證也是反思

有傷痛,有感恩,這家日本紀念館是見證也是反思

2月底的日本長野縣阿智村仍未擺脫冬日凌厲的冷風。在一片農田中矗立著一座不算太大的日式宅邸,這裡就是「滿蒙開拓」和平紀念館。

圖為2月23日拍攝的「滿蒙開拓」和平紀念館正門。新華社記者彭純攝

在伊那市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小原茂幸的帶領下,記者近日來到這座紀念館參觀。

紀念館由日本民間團體建設運營。設立該館旨在忠實地傳遞史實,讓日本下一代更好地了解戰爭的悲慘與和平的珍貴。

走進紀念館,一眼就能看到售票處旁明仁天皇夫婦到訪時的照片。

2017年,明仁天皇夫婦參觀紀念館時表示,「我認為將這段歷史如實講述給未經歷過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圖為「滿蒙開拓」和平紀念館的「證言室」。新華社記者彭純攝

據工作人員介紹,儘管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自2013年4月開館至今,紀念館參觀人數已超過15萬人。前來參觀的遊客多以家庭為單位。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國東北。1936年,日本軍國主義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組織「開拓團」對中國東北發動經濟侵略。

沿著售票處左側的走廊往裡走,「開拓團」的歷史面目逐步揭開。

為欺騙日本各地農民響應移民號召,日本軍國主義對日本國內發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攻勢。

圖為日本軍國主義製作的宣傳漫畫。新華社記者彭純攝

紀念館裡日本軍國主義製作的海報、雜誌、明信片上,先行的日本移民似乎在中國東北過上了富足、幸福的新生活。這些虛假畫面對於當時貧困交加的日本農民來說,頗具誘惑。據該館統計數據,進入中國東北的日本農民總數約27萬人。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開拓團」的幻想泡沫破滅了。

圖為田邊良三繪製的日本戰敗後避難收容所里的情形。新華社記者彭純攝

由於戰事趨緊,「開拓團」中的青壯男性不斷被抽調參軍。1945年8月,日本關東軍眼見敗局已定,更是選擇隱瞞消息秘密撤退,將「開拓團」僅剩的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拋棄在戰爭前線。「開拓團」成員在驚慌失措中四處逃竄,一些人選擇了自殺,剩下的則成了在華遺孤。

紀念館的數據顯示,從日本長野縣到中國東北的農民近3.3萬人,而最終回到日本的不到1.7萬人。

前田八世位女士在「證言室」參觀。新華社記者彭純攝

記者遇到一家三口從名古屋市驅車前來的遊客。前田八世位女士今年78歲,她的朋友曾是「開拓團」成員。

她說,自己的朋友時常提起在中國東北的生活經歷,所以帶著丈夫、兒子一起來了解那段歷史。

前田八世位的兒子前田先生就在身旁,記者詢問他之前是否知道「開拓團」的存在。他表示,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觸這段歷史。

「沒想到『開拓團』中還有許多十四五歲的『青少年義勇軍』,他們經歷的痛苦難以想像。現在的中學生與當時的那些孩子同齡,很有必要好好學習那段歷史,吸取教訓。」

圖為懸掛在紀念館內的日本各地學生摺疊的千紙鶴,以祈願和平。新華社記者彭純攝

日本國內對反思戰爭的倡議一直未間斷。199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50周年之際,時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了著名的「村山談話」,反省侵略戰爭歷史,為殖民統治和侵略歷史謝罪,誓言日本走和平道路,永不再戰。

「我國(日本)在過去一段時期,國策有錯誤,走上了戰爭道路,使國民陷入存亡危機。」

日本軍國主義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善良的中國人仍然以博大的胸懷接受並撫養了數以千計的戰爭孤兒。

參觀者記錄感想。新華社記者彭純攝

在紀念館展示內容的後半部分,記者看到了日本戰爭孤兒對中國的感恩心聲。

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後,中國政府積極幫助遺孤們尋找血親、重回日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遺孤陸續返回日本。他們將中國養父母的恩情銘記在心,並積極投身中日友好事業。

紀念館事務局長三澤亞紀認為,「開拓團」的悲慘歷史,值得日中兩國共同深入研究。作為「加害者」,日本只有正視歷史,才能面向未來。

紀念館門前矗立的反戰紀念雕塑。新華社記者彭純攝

走出紀念館,記者來到館前一座球形的「和平友好」雕塑旁。雕塑下灰底白色的八個漢字清晰而醒目——「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它們不僅警醒著到訪遊客勿忘歷史、以史為鑒,也凝聚著中日兩國人民反思戰爭、維護和平的共同心聲。

-END-

監製:閆珺岩

記者:楊光 彭純

編輯:王申 杜逾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國際 的精彩文章:

歐盟阿盟首次共辦峰會 雙方都圖啥?
國王長姐未獲准參選 泰國大選更增懸念!

TAG:新華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