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次短暫的引力波探測

一次短暫的引力波探測

發表於1969年和1970年、有關發現名為引力波的時空漣漪的報告,被證明是錯誤的。但這鼓舞了持續至今的努力。


圖片:Joseph Weber調整了他的一個鋁製圓柱上的儀器。他宣稱以此檢測到了名為引力波的時空漣漪。


2005年是1905年愛因斯坦「奇蹟年」的百周年紀念,為此人們設立了世界物理年。以此為契機,我們將介紹與愛因斯坦成就相關的物理評論舊檔中的論文。

1918年,愛因斯坦用他新的廣義相對論來證明,時空中的漣漪可能存在並且會以光速移動(譯者註:這其實在1916年就已經被證明了。)。1969年和1970年,《物理評論快報》的兩篇論文報告了這種引力波的第一次探測,它們看似來自我們銀河系的中心。這一發現後來不再被相信,而其背後的研究人員也備受爭議。但他的想像力和決心,鼓舞了其他物理學家尋找引力波,這一追求今天仍在繼續,如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項目(譯者註:LIGO已經於2015年成功地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並於2016年發布,這兩個年份恰好分別是廣義相對論跟引力波理論發表的百周年。)


引力波實質是行進的時空幾何畸變,會使它遇到的任何物體實體的形狀產生晃動。為了檢測這種擾動,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的Joseph Weber製造了一些長約2米、直徑約1米的實心鋁製圓柱體,並懸掛在鋼絲上。通過的引力波將使其中一個圓柱體以其約1660赫茲的共振頻率振動。牢牢固定在圓柱體腰部周圍的壓電晶體會把振動轉換成電信號。


Weber竭盡全力將圓柱體與機械振動以及局部的地震跟電磁擾動隔離開來。他聲稱,背景雜訊的唯一主要來源,是鋁原子的隨機熱運動。這種熱運動導致圓柱體的長度以大約10^-16米的幅度發生不規律變化,這小於質子的直徑,但預期的的引力波信號也不比它大很多。作為通過的引力波的證據,Weber在數據中尋找超出某個「閾值」的振動。閾值用於表徵背景雜訊,但Weber並沒有對它作出前後一致或準確的定義。


Weber的檢測證據基於,在相同的半秒時間內,於多個圓柱中觀察到超出背景雜訊的信號。在看到兩個馬里蘭州圓柱之間的一些符合事件之後,Weber將他的一個圓柱移到位於約一千公里外、在芝加哥附近的的阿貢國家實驗室。1969年,他在《物理評論快報》報道了81天內在這兩個地點發生的二十多次符合探測。他計算出,一些信號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偶然符合只會在數百年或數千年內發生一次。他認為,這是引力波的「良好證據」。第二年,他聲稱在7個月內檢測到311個符合信號,並且定向集中,都指向銀河系的中心。

第二次公報尤其引起轟動。現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工作的Tony Tyson,在當時和同事一起製作了一個「Weber棒」,世界上其他一些團隊也是如此。但除了Weber之外,沒人能看到任何隨機噪音以外的東西。Weber是一名電氣工程師,後來轉為物理學家。他對數據分析知之甚少,Tyson說,「結果是,他因此而倒台。」人們逐漸發現,Weber評估信號符合的標準並不明確,且有主觀成分。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除Weber之外的所有人都同意,他宣稱的檢測是虛假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Weber信號的強度和頻率是真的,則意味著天上充滿了不遠處發生的天體物理事件,其強度達到超新星噴射引力波的水準。但Tyson說,Weber主張的失效,只是讓其他研究人員更加努力嘗試。今天,路易斯安那州和華盛頓州的兩個LIGO天文台,在數公里的範圍內,使用光學技術,來尋找時空畸變的表徵(譯者註:這是2005年,現在這種表徵已經找到)。Tyson說,Weber值得稱讚,因為他把其他人帶進了這個物理學領域。「是困難吸引了我們。」


更多信息

Marcia Bartusiak,Einstein』s Unfinished Symphony: Listening to the Sounds of Space-Time (Joseph Henry Press, 2000)。中譯本:愛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響樂,李紅傑 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J.L. Levine, Early Gravity-Wave Detection Experiments, 1960-1975, Physics in Perspective, 6: 42 (2004). (英文,收費論文)

LIGO主頁(英文)


Einstein@home(英文)讓人可以用他們計算機的空閑時間來幫助尋找引力波。


Physics Today文章(英文)關於愛因斯坦1936年一份被《物理評論》拒絕的有關引力波的稿件。


劉寄星,愛因斯坦和同行審稿制度的一次衝突,物理,2005,34(07)。與上文相似的一篇中文論文。

原文作者:David Lindley
原文作者簡介:David Lindley是美國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的自由撰稿人,也是Uncertainty: Einstein, Heisenberg, Bohr,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Science (Doubleday, 2007) (中譯本:科學之魂:愛因斯坦海森堡玻爾關於不確定性的辯論,李永學 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的作者。

本文譯自 physics,由譯者 cmp0xff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注意,這是2005年的舊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首個不需要GPS導航就能自由移動的機器人
大腦植入:四肢癱瘓患者的曙光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