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偉法師 | 誰說壓力不是菩提?
總第 三百九十四 期
自古常言皆是道!
人沒壓力輕飄飄,
井沒壓力不出油。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壓力,尤其是現今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促進消費的日益提升,人的慾望越來越難以調伏;加之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地球村人們價值觀日趨多元,人們的精神世界也呈現出多樣化與複雜化。人與人之間溝通方式多了,但理解和認同少了;我們不愁吃穿了,可是,我們享受不到吃穿的快樂了;我們普遍受教育的程度高了,但幸福感卻越來越難以尋覓了;我們的足跡可以遍布整個地球,甚至遨遊太空,但越來越多的人卻活成了孤島......
壓力,是現代人不可迴避的社會和身心問題;壓力,作為正常人特有的心理感受,實際上是貪嗔痴的表現之一,本質上是一種煩惱。當你感到壓力無法承受時,往往是提醒你需要關注自身身心,調整人生坐標了。而大乘佛法的修行,是針對「心」的修鍊,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智慧的揀擇,是從源頭認識並解決壓力的有效實踐方式,又是超越壓力和困惑,回歸永恆寂樂和諧圓滿的唯一道路。
佛陀教誡我們,只要我們修行的動機是利他而純凈的,便會達到自利與利他相互圓成。為什麼?壓力,是因為我們執著於自我和我的需求或感受,而當我們開始放下自我,轉而關注他人時,那些捆綁困惑我們的壓力馬上就雲淡風輕了,這是一種智慧,在佛法里,我們稱為:無我慧。為什麼說它是一種智慧呢?古往今來,從無量諸佛到無數的古聖先賢,皆以他們的一生應驗了這種智慧。由於無我利他的菩提心,是建立一個正確而高遠的行為模式的前提,這種大無畏的發心,沒有我及我所,沒有壓力,只有助益,使他人及我們今生和來世更加健康快樂,也必將趣向更加高遠的未來,乃至圓滿成無上覺。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壓力,即為菩提!
因此,認清壓力的本質,跳出認知的藩籬,通過止觀禪修凈化自己的身、心、靈,才是實踐正法的根本。因為凈化自己是真正主導我們生命趨向的關鍵,也是超越善惡業力的主導力量;只有凈化了自我,才能實際利益他人,才能最終遠離壓力,獲得身心輕安。所以,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我們修行,就是要開智慧,自覺覺他,福慧兼修。以消除「煩惱、業、報」三障,使圓教三軌得以顯發:「真性軌得顯,名為法身;觀照軌得顯,名為般若;資成軌得顯,名為解脫」。此「法身、般若、解脫」,即是《大般涅槃》所說的「涅槃三德」。而壓力,實為資成軌,俗語說:窮則思變。沒有壓力,我們就不會想著要解脫,因為要解脫,我們尋求智慧,在壓力現前時善觀緣起,善加利用,轉逆緣為增上緣,真正踐行「轉壓力為菩提」,體驗佛法般若智慧的無上清涼和真實妙用。
古往今來,真正塑造高尚人格的並非天資聰穎和深廣學問,而是要看行者當下能否從所經歷的挫折和苦難中汲取營養、資成道業。古今中外的成就者亦是如此:歷經挫折、克服萬難。是故古語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屈不撓的人,他散發的人格魅力,比其成就的事業本身,更能打動人心。正所謂: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人身難得,面對壓力,我們要不抗拒不排斥,歷境對緣修,不斷地提升和完善品格,成就智慧人生,從而廣泛利他;我們要放下執著,依般若波羅蜜多,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把壓力轉化成前進的動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就豐盛精彩的一生。
作為佛陀的使者、弟子,人間的菩薩、大丈夫,基於大乘菩提心,上求下化及以悲、智、願行完滿佛果的價值理念,在各自領域、各自崗位,都敢於進取、擔當,在奉獻中完善自我,在突破中把握人生,努力不懈,最終將追求並建設人間凈土的夢想化為現實。
菩薩精神和大丈夫的人格特質正是如此:既能百劫千劫吃苦耐勞精進修行、悲心不老度眾無盡,又能忍辱柔和難行能行,面對壓力時主動妙用壓力。如此,誰說壓力不是菩提呢?
南無常精進菩薩摩訶薩!
文章 | 道偉法師
圖片 | 玉泉禪寺數據中心
※法華玄義 |(137)大經三句,開粗顯妙
※法華玄義 |(145)明感應妙,釋感應名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