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道法」無為,「佛法」緣機,看懂了,明悟自來!

「道法」無為,「佛法」緣機,看懂了,明悟自來!

「道法」無為,「佛法」緣機,看懂了,明悟自來!

《封神榜》、《西遊記》等經典名作,使得華夏民族之思想之中對於神通視之千變萬化;而此二部經典名作亦深入人心之中流傳不絕。其中當然亦使世人受此影響,有者以正面視之,細研書中之內涵;有者負面視之,指如子虛烏有。唯,在宗教領域中不可否認受此影響甚深,直至今日仍然如此。

三教儒、道、釋之中,儒門以讀書為風氣,嚴格而言,儒家不以為宗教;而釋門與道門始深深切入宗教之教化,以神格而啟化世態人心,故釋門教義與道門教義在此閻浮提地之中儼為兩大主流。

道家名言:「清靜」與「無為」,正是長生術之精神。我人慾求長生,必須使假體之損耗減至最輕,而「清靜」則是使我人不因神紊而耗神,不因遐思而耗元,不因氣燥而亂氣;因而學習如何清靜可使精氣神減輕損耗,進而得到補充。

道家之所謂「無為」,其意不在有所不為,真正用意在於不為無所用之為。因此,學習道家無為,一則使我人淡泊,養成怡然心性,消除人世間之競逐之心,磨除我人之火性,進而使我人在大自然之熏陶下,從中調節精氣神,使我人趨於恬淡心性,面對凡塵燥氣可以安詳。是以清靜無為不但是道家名言,更是欲求長生之行者所必須奉為圭臬。

長生術因為必須有練氣這一環,因此氣行當中卻也頗多異象,或導引行者入於歧途,或使行者傷於無形;因此,在練氣過程中尤其必須慎守清靜無為。譬如說,行氣過程中我人之耐性、惰性以及根器之不同,在練氣過程中將會因人而異,產生不同現象。因此,在不平等之條件下修行一個共同之目標,如果都能遵守共同一個名言,將不會造成不同現象,而後個人所互動的差異。

再譬如說,練氣之行者在練氣過程中,或是因為認知不同,或是用功不深,更甚或於受人誤導,產生之岔氣,甚至入魔,更有因氣逆而傷,諸此種種,如果練氣行者在過程中知所遵循道家之清靜無為,必可減少許多無謂困擾。

綜此而言,道家長生術或許可歸於玄術,因其可造就我人不可思議之現象,但也因這一法在修行過程中是必須長時間之累積,亦即必須要長時期不可間斷之行持,始可得其功效。又在行持過程中因累積修行的功後出現不同之異象,因此行者必須謹慎。除有清靜無為之精神,更必須有勤行之信念;遇上異常現象更必須小心去克服,如此才能成就。

佛教感應乃必須有作而感,庶而相應。以陰陽二氣而言,乃交感相應:因而感應之產生即必須有交集,而使之相互為動,始能產生之現象。譬如:磁石,其磁性之特質乃同屬陰極則相斥,同屬陽極亦然,但是陰陽兩極則相吸,因而此一陰陽乃交感相應。

唯感應之現象頗多而廣泛,卻因眾生不明,所以喜予強加冠以神秘力量,或者神秘現象,實則欲得其感應有其必要之原動力。正如《三藏法數》中所云:「眾生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亡,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普現眾水。」其理即是眾生感佛,其動力何在?即是如何融入佛之願海。

眾生有此願力,即文中所述之圓機,佛自可立即相應;因為眾生之願融入佛之願海中,立即顯應。當然由此可知感應之現象,即必須有此動力之顯現,才能促成。如照鏡顯影之立即相應,即如水之不會上升觸天,而月不會下降入水,但是一輪明月卻能倒映於千江萬水之中。

解析至此,眾生當可知感應之理何在。但佛家講感應卻有細分,並非僅止於佛陀聖者始有感應能力,一般行者以迄諸部眾生悉皆有所感應能力,只不過其感應能力有因法門而異,有因境界而異;更有因應緣機而異。正如《法華經》中敘述佛陀說法廣遍無數世界,即是佛法感應如是之一種。佛經中不乏列舉感應事迹,緣於眾生之根性,以及所種之契機,因而佛陀說法,因應眾生根器乃有分列感應。

綜此而言,感應之現象在於「求」,以及「緣機」。求感應屬眾生之動力,因而歸於強制;而以強制而求,故其相應必須達到足以促使顯現相應的程度。契機屬自然形成,故其相應則相對可在不自覺中所得,正如前述佛陀說法,感應無數世界,即是自然感應之現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衫小紳士 的精彩文章:

印光大師:做到這一「觀」,也能證得三果!
佛說:眾生平等,在善法中女性的地位同樣十分重要!

TAG:青衫小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