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前世界六強德國最孤立,美法日為何與英國結交

「一戰」前世界六強德國最孤立,美法日為何與英國結交

兩次世界大戰所要解決的都是「以英國(英美)主導的世界秩序」問題。德國作為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面臨著比日本、美國更不利的局勢。因為英美日法四大強國之間的關係比較牢固,而德國在當時的六大強國中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

為此,德國從次強中選擇了兩個朋友,但從選擇上,這兩個朋友與交惡沙俄上說不值得。由此,我認為德國在選擇盟友問題上犯了失誤,將歷史和現實、未來敵人混淆了。

(1)六強的四對一一形式,德國只能從次強中選擇朋友

美國自從1812年戰爭,被英國燒了首都但卻保持了獨立狀態後,不再敢向北發展,拚命地向南侵略他國、佔領並分裂了墨西哥,使其元氣大傷失去與美國爭強的基礎。從那個時候起,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追隨「英國」。直到1898年「美西戰爭」後,美國在國際舞台上才真正地開始走自己的路。

英國喬治五世夫妻

比美國稍微崛起要晚的日本,則在「甲午戰爭」後,面對「三國還遼」時被沙俄、德國「欺負」心懷不滿。特別是對沙俄,由此,「敵人的敵人是朋友」,英日逐漸走近,最終,在1902年正式結為「同盟關係」。

法國的宿敵,在經歷了三心二意的「法俄同盟關係」後,則在1905年徹底走向尾隨英國追求自身利益的階段。

也就是,在1905年開始,整個世界的格局就是四一一形式。兩個「一」德國和沙俄之間的關係同樣比較差。其原因一方面是歷史原因,「莫斯科公國」14世紀開始由弱到強的六百年里,德意志民族就在和斯拉夫人一直在爭奪對中東歐地區的主導權。

俄羅斯先後打敗了金帳汗國、韃靼人的克里米亞汗國、立陶宛、波蘭-立陶宛、瑞典等諸多對手。他以「羅馬第三帝國」為旗幟,對領土有著極大貪婪,同時無論歐洲還是亞洲都在拓展。因此,在南歐地區也與德國、奧匈帝國發生矛盾。無論是近代還是古代,德國和沙俄都是不可能做朋友的國家。

威廉二世

因此,德國先後選擇了次強之國奧匈帝國。然而,奧匈帝國卻是一個表面強大,實際上非常脆弱且危險的國家。

(2)兩大次強成為盟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1526年,哈布斯堡王朝吞併了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王國,建立了奧地利帝國。1867年,奧地利改稱奧匈帝國。為了激發匈牙利人對奧地利地忠誠度,因此,開始實行「二元結構治理方式」。

「二元結構」就是:一個首腦執行統一的軍事、外交、貨幣政策,但由兩個政府(奧地利、匈牙利)去執行,由兩個議會進行監督。

有些人經常拿奧匈帝國作為世界強國,其實,從表面的硬實力看,奧匈帝國只是區域強國,領土面積居歐洲第三、人口居歐洲第三、軍事科技居歐洲第三。其綜合實力僅次於英德,位居世界第四。但實際上,因內部矛盾導致它的「紙上實力」難以成為「實際實力」。

奧匈帝國所在的位置非常尷尬,它是所有強勢勢力角力的中心地區:英法意俄和奧斯曼五個國家都在爭奪巴爾幹地區。因此,奧匈帝國內部關係過於複雜,可以用「7種宗教、11個強勢民族3大後援」解釋。

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

7種宗教以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為主;

11個民族以奧地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蘭人、克羅埃西亞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義大利人等為主。

3大後援即沙俄(東正教)、奧斯曼帝國(伊斯蘭教)、德國(天主教),同時英國、法國、義大利也是這一地區的常客。

「一戰」失敗後,奧匈帝國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等諸多小國。

俾斯麥使出渾身解數,英俄美意皆非友是敵

德國打破「世界秩序」的教訓:朋友太少敵人太多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方略,必然導致與英國的殖民競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西域三強:弱勢大唐隱忍自強終敗東突厥
一戰德國在盟友選擇上的錯誤:結交奧匈奧斯曼交惡沙俄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