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陽光城 | 林地主的陽光夢

陽光城 | 林地主的陽光夢

陽光城 | 林地主的陽光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文丨子木

1

主之所以成為地主,長工之所以是長工,那是有原因的,只要讓我活著回到陝西,再給我10年,我依然還是地主。」

2012年,坐在電影《1942》熒幕前的陽光城老闆林騰蛟,一遍又有一遍地重複著這句台詞。

此時的陽光城正面臨著銷售不暢,融資難的階段性危機,前一年的銷售額才剛剛達到23億。

「可10年太長了,我必須馬上去「陝西」,否則陽光城未來堪憂」。林騰蛟當下做出決定——揮兵北上,將陽光城總部從福建遷至上海,開始全國化布局。

江湖人戲謔,「這點兒陽光還想普照大地?」


2

光芒四射

當然,陽光城在這個節骨眼上擴張規模有些困難,但林騰蛟的野心早已按捺不住,況且他明白,在這贏家通吃的年代,終有一天自己大半輩子的心血會被規模更大的房企吃掉。

唯有自己做大做強,才能破了這命數。

而且最重要的是,剛納入麾下的得力幹將給了他十足的底氣,這人叫陳凱。

陳凱在做陽光城總裁之前,就已經是華潤、龍湖聲名鵲起的人物,當初毅然入駐陽光城,也有人說是因為和林老闆情投意合,也有人說是林老闆一擲千金。

林騰蛟出身豪門,卻一直堅守個人耕艱之道,留學歸國後白手起家,做酒店、教育、投資、貿易,無不風生水起,不惑之年便是閩商一代翹楚,獎拿了無數,公益也做了無數。

儘管如此,林老闆十年如一日,每天堅持5點鐘起床、鍛煉、讀國學,編寫企業《文化手冊》。說其被個人魅力所折服不為過。

當然一擲千金也有淵源,陳凱當年到手年薪450萬,可是福建省最貴的CEO。

事實證明,伯樂相馬,又合二為一,必有大成。

陳凱自己的資源不少,把陽光城推向多個投資機構;他懂市場,陽光城進入上海後,地拿得都很巧,幾個項目都受益於自貿區、迪士尼,凈利潤率過30%。策略也抓得准,2012年就開始拉高周轉,很多項目拿地到開工只有六七個月光景。

「高周轉+低成本、股+債、豐富產品線+精選城市、扁平化+青年近衛軍、信息對稱+評價到位」,深耕大福建和大上海。

在「一帶多點」的戰略部署下,陽光城迎來了真正的曙光。

2011年,陽光城年銷售額23億;2012年,躍升到100億;2013年,220.2億。三年時間,陽光城銷售額翻了十倍,從三線直接躍升為中型房企,實為震驚四方的「黑馬」。

而林老闆與陳凱之間也互有成就。林騰蛟收穫了一家實力和銳氣兼具的華東房企豪強,而陳凱得了明星經理人之名,又有通過股權激勵實現身家過億的實利,並惠及跟他一塊鏖戰的兄弟。

然而,終止的一刻在2015年到來,和早前一樣,在達到成就的相對峰值後,陳凱選擇了辭去陽光城總裁職務,僅保留聯席主席的「虛職」,從此淡出陽光城。


3

儒不可耐

2015年1月,為陽光城開疆拓土、奠定了紮實基礎的陳凱離去,一向低調的張海民,加冕入堂,成為陽光城新一任渡船上的舵手。

張海民是陽光城「三年佳話」功不可沒的重臣,曾任福州總經理,在閩系房企群雄爭霸的地盤,愣是開闢出一條血路,帶領福州團隊連續三年蟬聯當地樓市冠軍。

對於陽光城來說,如果陳凱是「開疆拓土」,那麼張海民就是「守正出新」。而這個「新」就是張海民為陽光城帶來的「併購基因」。

當然也有人說這個「新」來自於老闆林騰蛟。

林老闆愛才,雖有張海民為其固守江山,但心上卻對一個人愛慕有加,那就是孫宏斌。林老闆稱孫宏斌如項羽的霸王膽識,劉邦的智謀。

無論是孫宏斌當年不畏權則,帶領順馳披荊斬棘,還是後來通過併購讓融創逆轉格局,其攻城掠寨的速度都是舉世無雙。然而引孫宏斌未果,那就只能讓陽光城做第二個融創。

2016年,陽光城大手筆的拿出205億元進行併購,這一數字僅次於恆大、碧桂園和以併購聞名業界的融創。被業內一度看作是繼融創之後的全新「併購王」。在城市的戰略定位上,張海民選擇精耕一二線,基本放棄三四線。

「今天的土儲排名就是五年後的規模排名。」可見在上任光環的巨大壓力下,張海民想儘可能得多儲備糧草,為陽光城打下千億江山,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然而在銷售業績上,陽光城並未延續陳凱時代的光榮戰績,只完成了從2014年231億元、2015年310億元到2016年487億元的中高速增長。

2015年林騰蛟又看一遍《1942》,焦躁地問張海民,兩千億銷售額何年才能達到?

張海民說,期限5年,2020年必成。他認為,穩定才是一家企業能夠最終長跑的基礎所在。速度太快了不行,沉澱會不夠,必然會付之一炬。

因為在高速擴張期間,併購的另一面效應也逐漸顯現出來,由於受制於現金流以及併購項目較為複雜,不能在短時間內轉換為銷售,導致大量資金沉澱和現金流缺口,陽光城的槓桿率一路走高,在行業里也是赫然在列。

有人嘆言,陽光城雖是一匹黑馬,但融資資源還沒有任性到隨處吃小魚的地步。步子邁得大了很容易步「順馳後程」。

而此時,同在2012年崛起的碧桂園,在老農楊國強的帶領下一路狂奔,在大家都爭搶一二線城市時,碧桂園一聲不吭的在三四線城市重點布局,棚改貨幣時代到來,讓碧桂園如乘東風,2016年的銷售額狂飆到3088.4億元。

此時的林老闆坐不住了,一心想做「大地主」的他,認為只有碧桂園的速度才能與他心中的陽光夢相媲美,只有碧桂園的模式才能讓他成為站在時代巔峰的男人,他需要的是如陳凱般的悍將,而不是求穩的儒將。

最終,張海民在規劃好一切後,停下了腳步。

離開的時候,張海民感慨道,「在市場下行的時候,你的任何一個選擇和動作都可能是錯的;但如果市場向上走,藉助好的平台,你可能就會獲得十倍的成功。所以,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很強,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能少。」


4

狼性路途

學習碧桂園最快的方式,莫過於直接從其內部招募悍將。林老闆的行事風格一向乾脆直接,這次他又下了重手,直接把碧桂園兩位高管「雙斌」引入陽光城,震驚業內。

朱榮斌精於投資經營,吳建斌則擅長財務管理,均是碧桂園三千億江山的舵手,而此次出走,竟然留下「照顧家人」和「研究攝影寫作」的字條,讓老揚不得其解。這也不得不佩服林老闆對挖人技藝的巧思。

「雙斌」一經合璧,立刻招攬了一支由闞乃桂、胡書仟、徐愛國等地產圈著名職業經理人組建的管理團隊。從陽光城管理團隊出現的新面孔中不難發現,這支新生軍大多來自「雙斌」一脈相承的中海、中建系。

團隊組建成功後,吳建斌搬來了碧桂園的整套打法:

1.併購要對資產負債表負責,要處理好表內表外的關係;

2.陽光城要全員狼性營銷,要建立頭狼矩陣,要給狼群肉吃,書面語叫「雙贏機制」—要吃著碗里,盯著鍋里,內部有淘汰,外部有競爭。

既然要打造一支狼性之師,還要有人能管住這群狼。如果將吳建斌的媒體講話上下串起來看,就能看到林騰蛟的頂層設計和管控之道:合伙人機制的三權分立。

換句話說,一起賺錢,誰瞎搞,斬立決。

至此,擁有國學文化,強調相對有情懷的陽光城徹底變成了一頭血淋淋的狼。而林騰蛟日日夜夜編寫的中西文化《文化手冊》,在此時顯得格外扎眼。

隨著「雙斌」的到來,陽光城開始呈現「碧桂園式」發展路線,由精耕一二線轉向一二三四線城市通吃。

同時在2017年,陽光城實現合約銷售951億元,同比增長95%;獲取土地項目達到120個,並提出了「未來達到兩千億,甚至更多」的遠大目標。

2018年10月9日,陽光城官方宣布正式突破一千億。林騰蛟掩不住內心的喜悅,向所有員工派發一枚金戒指,盒子上寫著「千億紀念」。

然而在戒指金燦燦的表面下,陽光城隱憂的債務問題好像從沒改善過。年報顯示,陽光城負債從2015年的564億,升至2018年3月的1967億,兩年增近三倍,增幅達248%。

一直在紅線邊緣走鋼絲。

為此,陽光城開始尋求一切可能性融資。除了股東100%質押股權尋求融資外,更是開啟了一輪接一輪利率高達8%的「豪賭式」永續債融資,並且「鼓勵」員工全員持股,把陽光城內的所有人死死得綁在這艘大船上。

風起雲湧,世事無常,2019年註定依舊是樓市寒冬。

在中央嚴政下,三四線的貨幣棚改紅利也走到了盡頭,碧桂園轉舵尋求多元化轉型發展,老楊玩起了高科技,而繼續以碧桂園模式狂奔在三四線道路上的陽光城,是否能走到彼岸還是未知。

而此時的林老闆應該再坐到熒幕前,好好再看一遍《1942》,因為裡面還有一句,「地主之所以是地主,前提是走的穩,然後才能走得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