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條約」還是「賣國條約」?《尼布楚條約》到底誰吃了虧?
「《尼布楚條約》承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是中國領土,遏止了俄國繼續向南擴張。清政府獲得雅克薩之戰勝利後,為了和平發展雖做出了一些讓步,但該條約更主要是維護了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現在中國對《尼布楚條約》的主流意見。
「……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聞一多,《七子之歌》序言。
拉丁文版《尼布楚條約》
「…同意把大片領土讓給中國才完成了這一任務(指與清朝建立貿易關係),他們讓出了阿穆爾河(黑龍江)中游,下游及其左岸各支流的土地,這些土地在締結《尼布楚條約》以前已由俄羅斯佔有四十年了」——蘇聯歷史學家普羅霍羅夫《關於蘇中邊界問題》。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俄中之間200年沒有發生過戰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個條約對俄羅斯是有利的。」——現俄羅斯新版教科書的作者之一,聖彼得堡大學的漢學家薩伊莫洛夫
…….
這是不同的人對於《尼布楚條約》的看法,同一份條約,雙方均有人認為是不平等條約,也都有人認為是有利於自己的?這確實是怪事,那麼,這到底是份怎樣的條約呢?
一,關於《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是公元1689年8月27日清朝與俄國簽訂的一份邊界條約,這是歷史上中國政府首次與西方國家簽訂的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正式條約。
那麼這份條約規定了什麼呢?條約一共分六款,最關鍵的是前兩款,第一款的漢語譯文是: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第二款是:雅克薩地方屬於中國,拆毀雅克薩城,俄人遷回俄境。兩國獵戶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則捕拿問罪。十數人以上集體越境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處以死刑;
這兩款其實規定清楚了當時的中國與俄羅斯的東部邊界,簡單點說,就是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土地,俄羅斯承認歸中國所有,但沒有確定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地區的歸屬(下圖爭議地區)。
《尼布楚條約》的權威版本為拉丁文版本,另有俄文和滿文譯本,兩個世紀以來未有正式的漢文文本,但界碑上同時以漢文、滿文、俄文、蒙古文和拉丁文標識。
二,清朝怎麼和俄國扯到一起?
在清朝之前,中原王朝和西方國家打交道打得不多,頂多就是在東南沿海和外國少量海商,探險家或者是傳教士有些接觸,但在清朝出現了一個特殊情況:俄羅斯東擴過來了。
1581年,俄羅斯商人斯特羅加諾夫家族進行羽絨貿易,招聘哥薩克領袖葉爾馬克·齊莫菲葉維奇,開始向西伯利亞進攻,拉開了俄羅斯人征服西伯利亞的序幕。
哥薩克人,生活在東歐草原的游牧族群,沙俄過收買哥薩克上層人物而控制哥薩克人(類似清朝和蒙古的關係),使得彪悍的哥薩克騎兵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利劍。
西伯利亞汗國,由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一個汗國,17世紀火藥時代後,蒙古人根本不是俄羅斯人的對手
西伯利亞這種高寒地區只有一些與蒙古人有親緣關係的游牧部落,他們根本抵擋不了虎狼一般的哥薩克探險家,當時那些游牧民族的戰士被火槍打死的時候,還發出奇怪的疑問:這是什麼?像蒼蠅一樣飛過來,然後人就死了……
俄羅斯的擴張是勢如破竹,1598年,俄國征服西伯利亞汗國,之後繼續東進,瀕臨蒙古!1636年俄國人到達鄂霍次克海,征服了北亞西伯利亞全境,但是這個時候俄國人要面對另一支勢力——大清!
就中原王朝而言,其對於長城以北地區的興趣其實不大,因為這片地區對於農業生產毫無幫助,而統治這些彪悍的游牧部落那成本又實在太高,但是在古代中原王朝和這些民族也沒少打交道,所以中國是俄羅斯之前向北亞輸送影響力最多的國家。現在俄羅斯人打到清朝邊疆來了,清朝無疑是不高興的。
三,清俄衝突
擴張過來的俄羅斯人和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中國東北一些部落(達斡爾人,赫哲人等)發生了激烈衝突,當然,這些沒有現代組織,也沒有先進武器的部落民面對俄國人是不堪一擊,但是當時清王朝在這裡也有一些力量,那麼俄羅斯和大清這兩個巨人的碰撞自然是少不了。
1652年(清順治九年),俄羅斯人深入到了黑龍江流域,和當地清軍爆發衝突,這是歷史上中俄正規力量的第一次碰撞——烏扎拉村之戰!
「駐防寧古塔(今黑龍江省海林縣)章京海色率所部擊之,戰於烏扎拉村」。
這一仗俄羅斯探險隊的兵力是20名哥薩克火槍手,70名哥薩克流民及117名獵人;而清軍方面則有600正規軍加上大批當地部落兵,看起來實力差距很大。但是由於清軍指揮不當,導致在俄軍優勢火力的打擊下受到巨大傷亡,此戰清軍方面共損失676人,俄軍傷亡則遠遠少於清軍。
不過這不能改變根本問題,總的來說,俄國人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入侵併不順利,因為這個地方雖然清朝統治不嚴密,但總歸是清朝的勢力範圍,所以俄國人面臨的阻力要大很多,要知道清軍的戰鬥力遠遠比那些土著強大。
而且,俄羅斯人實在是太少了,一般也就幾百來人,這實在是太單薄,1649-1655年,在黑龍江流域活動的俄軍哈巴羅夫的隊伍(一共532人)被打死233名。
清軍不僅自己行動,有時還帶著朝鮮人一起上場,1654年和1658年,清軍兩次要求朝鮮出動火銃手共同抵抗俄軍,中朝聯軍打得俄軍傷亡很慘,其中1658年那次,俄軍死亡270人。
此外,這個地區惡劣的環境也讓遠道而來的俄羅斯人吃盡苦頭,多年來凍死,餓死,被猛獸襲擊而死,在森林深處失蹤的俄國人數量也是相當之多……
俄國人這邊沒有進展,但是清朝平定了國內局勢(平三藩,收台灣)後開始反擊了,這就導致了著名的雅克薩之戰,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俄軍不敵清朝大軍,雙方和談,最終簽訂了《雅克薩條約》。
四,到底是誰讓步?
關於這個條約,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雙方都宣稱是自己「做出了讓步」才換來了和平,好像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樣,那到底是誰讓步?
俄羅斯人說:黑龍江流域等地本來就是俄羅斯人先佔據的,只不過後來被清朝打敗了,才被迫讓出來,很窩囊。
中方的觀點則是:別說這黑龍江流域南北,就連這貝加爾湖一帶本來也是中國的,只是清朝當時在煩準噶爾的問題,沒空搭理俄羅斯,才被迫讓給了俄羅斯,吃了大虧呀。
那麼可以看到問題關鍵在哪裡了:黑龍江流域等這一大片地區到底本來是無主的地方,是俄國探險家先來的(當然不算這些土著部落);還是本來就是清朝的國土?
其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近代以前,中原封建王朝很少有領土這種概念,精確劃分領土這種事情出現的很晚(也就近200年),在這之前除非碰到一些很特殊的情況(比如由於越界行為嚴重,康熙五十一年中朝簽訂了邊境條約),王朝政府是不怎麼管理邊境的。
很簡單的例子,西南地區如果有一些部族,他們同時向中國和緬甸兩國政府臣服,那他們的這塊地盤到底算誰的?說不清楚吧,其實也沒必要說清楚。
而當時黑龍江一帶就處於這種情況,這裡清王朝的統治力非常弱,而且人煙稀少,除了一些小部落之外基本就沒人了(而且這些部落在清朝入關前還被反覆征討,受到極大的削弱),清王朝入關後又搞了「禁關」政策,使得這一帶長期得不到開發。
這裡舉庫頁島為例,課本上說庫頁島是1860年《北京條約》後被割讓給俄羅斯的,但實際這裡早在17世紀就被日本人滲透,18世紀和19世紀日俄更是在上面明爭暗鬥,相反,清朝的統治力卻很弱。
那清朝是不是不管理庫頁島呢?也不是,清朝也管,清朝設立管理庫頁島的官署是三姓副都統衙門,這個機構一開始是專門設立來管庫頁島的,後來管轄地方擴大了很多。
但是!在庫頁島上,清朝是沒有設立任何行政機構的,這個島上也幾乎沒有人(清朝記載庫頁島北邊是費雅喀人,南邊是庫頁人,總共幾千人),三姓副都督衙門也只是讓這些人「每年到黑龍江下游的普祿鄉向清廷進貢貂皮」,幾年或幾十年才派人上島進行編戶工作。
統治力度如此之弱,也難怪被日俄滲透。
那這種情況下,自然,清朝宣稱這些地帶自古就是「大清皇帝的屬地」,而俄羅斯人則認為是無主之地……反正無論哪種說法都有道理:清朝根據中國傳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認為這些部族名義上向大清臣服,自然歸屬大清;而俄國人則故意套用清朝根本不清楚的「現代疆域概念」,認為那些地方是無主之地。
反正怎麼說都有道理,怎樣有利於自己怎樣來。
那麼《尼布楚條約》是不是不平等條約呢?至少應當承認,這個條約和後來的《璦琿條約》等還是有本質不同的,無論現在大家怎麼評價條約的結局,但至少:它是雙方在平等協商後達成的成果。客觀來看,當時清政府也認為條約是成功的。
但,事情沒完,俄羅斯並沒有放棄對這大片土地的圖謀,170多年,隨著清王朝的徹底衰落,俄國人捲土重來了,這終於導致了巨大的災難…….
※他是錢學森師弟,最終以身殉國,令周恩來總理痛哭的民族英雄
※不乖就要打屁股:廷杖趣事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