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潘建偉: 「創新就要敢做沒人做過的事情」

潘建偉: 「創新就要敢做沒人做過的事情」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受訪者供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受訪者供圖


  來源:科技日報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既定科學實驗任務,引發世人的極大關注和讚譽。回想起長達20餘年來走過的科研之路,潘建偉委員感慨良多。


  「1997年,我剛開始在國內呼籲發展量子信息時,受到過很多質疑。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我們一步步接近夢想——讓中國的量子科學走在世界前沿。固然有許多曲折,但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回顧20年走過的路,潘建偉說,他印象最深的是,國家迅速決策並凝聚相關的隊伍和資源,讓「墨子號」能在短短几年內得以上天。「這種協同創新的巨大力量, 將會是未來支撐中國走向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動力。」


  「2004年,我們的一項重要成果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這也是國內量子信息領域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並同時被美國物理學會和英國物理學會列入了國際物理學年度重大進展。」潘建偉說,有了一定的積累後,他們有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計劃。早在2003年,潘建偉就萌生了把衛星送上天,利用天地之間的鏈路做量子科學實驗的想法。這在當時聽起來像天方夜譚,而且歐洲、美國當時還沒有類似的項目。


  「2004年,中科院支持了我這個近乎瘋狂的想法。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說:『我們要相信潘建偉的學術判斷,就讓他試一下吧!』在中科院的支持下,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地面驗證實驗,充分證明了實現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使我國從一開始就站在了歐洲和美國的前面。」潘建偉說,創新就不能總跟在別人後面,就要敢做沒人做過的事情。

  「如果說,做前沿研究還能靠一個團隊單打獨鬥,但對於衛星這樣的大工程,就一定得靠集體的力量。」2008年,「墨子號」還在做地面驗證的時候,中科院就「欽點」了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王建宇團隊來做航天載荷、中科院微小衛星中心來做衛星平台,還有上海光機所、成都光電院等單位一同參與。


  「這個聯合團隊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遇事絕不互相推諉,而是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潘建偉說。


  「本來定好2016年7月就要發射的,可沒想到6月底衛星進場前卻突然發現一個信標光激光器能量下降。科大、技物所的科研人員們一起討論,最終聯合把問題解決了。『墨子號』進入軌道後,又發現外太空的環境比我們預計的要惡劣,對衛星的光學系統很快就產生了影響,眼看實驗就做不成了。整個團隊又在一起調整衛星參數,把衛星『挽救』了回來——最後,衛星數據的各項參數比原來好了10倍,所以原本準備2年完成的實驗,2個月就完成了。」潘建偉說,他們的成果投到《科學》雜誌,很快以封面文章發表。


  「我們的成果發表後,不少外媒評論,這次,中國真正引領了一個時代的到來。」 潘建偉說,我國在量子信息領域整體上已經具備了和發達國家展開競爭的能力,在多個研究方向上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


  「現在,量子科技碰到與當年美國的曼哈頓工程類似的情況。一開始,做前沿研究,只需一二百人就能做起來;做衛星可能要上千人,但今後再發展,就需要更多的資源和人才匯入。」潘建偉打比方說,如果說量子信息是一棵竹子,過去一直在泥土中醞釀破土,現在則到了破土而出的時候,將很快進入拔節猛長的階段。「如果它被栽在花盆裡,最多就長成一個盆景,如果可以長在山林中,就可能發展成一片竹林。」

  「目前國家準備實施量子信息領域重大科技項目,還在籌建國家實驗室。我希望可以探索一種更好的機制,利用舉國之力,更有效地協同創新——我們要力爭在量子信息領域保持和擴大領先優勢,牢牢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讓我國真正成為未來信息技術和產業的引領者!」潘建偉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瘧原蟲治療癌症,打「一針血」完事?沒那麼簡單
從試管嬰兒到人工智慧:人類如何改造所知道的生命?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