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遼國寶,密檐覆缽式磚塔——天津薊縣觀音寺白塔
觀音寺塔身白色,故稱觀音寺白塔,塔邊原建有觀音寺,便稱之為觀音寺白塔,後觀音寺毀廢,這裡就因白塔存在而稱白塔寺了,文物保護牌標註為「薊縣白塔」,位於薊縣城內西南隅,古「漁陽八景」之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於縣城南關住宿的酒店臨窗眺望,民居包圍中的白塔盡收眼底。周日,早餐後徒步行游薊縣古城便從觀音寺白塔開始,十多分鐘便到白塔前,謝絕守門人的香火推售,進院細賞白塔。白塔平面呈八角形,磚石結構,由須彌座、塔身、覆缽和相輪等部分組成,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因為前不久去了雲居寺,所以看到塔身四面刻有的佛偈語碑,更覺得白塔和雲居寺北塔很是相像,不知道兩者之間有何姻緣,大概兩者並沒什麼關聯,只是外觀相近而已。1932年,梁思成在薊縣考察後撰寫的《薊縣觀音寺白塔記》有詳細描述,收錄在《梁思成全集(第一卷)》,關於觀音寺白塔,梁先生認為第一、二層是遼代的,上半部為倒塌後改建的,時間在晚明以後。最終塔身形成了下部密檐式與上部覆缽式相結合的獨特樣式,梁先生也認為此塔和房山雲居寺塔頗相似。
白塔前面正中有一石幢,梁先生在《薊縣觀音寺白塔記》中也有所提及,現在的石幢是將殘段拼接在一起而成。
附:梁思成《薊縣觀音寺白塔記》
登獨樂寺觀音閣上層,則見十一面觀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視,若深賞薊城之風景幽美者。遊人隨菩薩目光之所之,則南方里許,巍然聳起,高冠全城,千年來作菩薩目光之焦點者,觀音寺塔也。塔之位置,以目測之,似正在獨樂寺之南北中線上, 自閣遠望,則不偏不倚,適當菩薩之前,故其建,必因寺而定,可謂獨樂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廣義言之,亦可謂為薊城千年前城市設計之一著,蓋今所謂「平面大計劃」(Grandp1an)者也。
《薊州志》曰:
白塔寺在州西南隅,不知創自何時,以寺內有白塔,故名。於乾隆六十年,直隸總督梁公肯堂奉旨重修白塔。工畢,立石塔下,題曰「奉旨重修觀音寶塔。」
梁碑之東,有明碑一,為戶部郎中毛維騶作,其文如左:(碑文見《文化編》第三章第二節「塔下寺碑記」)
寺之創立,雖雲無考,要之不能早於獨樂寺,蓋其與獨樂寺在平面上之關係,如上文說,絕非偶然。以規模論,獨樂寺大而白塔寺小,故必先有獨樂而後白塔按其中線以樹立也。
在今塔建造之先,原址是否已有一塔,已無可考。而今塔之建造,必在遼代,毛碑所謂「祖創固與城俱」者,非也。沿唐以前塔,平面率多方形,其八角形者,除嵩山凈藏禪師塔(天寶五年立)外,尚未他見。而凈藏塔乃墓塔,非真正之塔,故謂為唐代尚無八角塔可也。凈藏塔蓋為後世八塔角之前型,五代遼宋以後,其形制始普遍中國。白塔之平面為八角形,即此一證,已可定其為五代以後物也。
塔之立面,至為奇異。全高三十點六公尺,其最下為花岡石基,基每面長四點五公尺。基之上為磚砌覆梟混及其它線條數層;其上則為欄干。欄干之上為蓮座;此全部為塔之基壇。基壇之上則為塔之第一層,上冠以檐,第二層略似第一層而矮小。第三層則較第二層高,檐短淺,最上則喇嘛式之一「圓肚」塔也。
基壇上之各部,與觀音閣所見極相似。其做法蓋以基壇當平坐做,故上繞以棧干。其斗拱則按平坐斗拱做法,華拱兩跳,計心造。每角有轉角鋪作,其間置斗拱兩朵。每朵之間,柱頭慢拱皆連拱交隱。斗拱各件權衡,較觀音閣者略肥碩,蓋以磚仿木形,勢必然也。
平坐之上為欄干,其形制與閣中者完全相同,每角有圓望柱,每面之地袱、束腰、蜀柱,唇盆、癭項皆如木製,惟巡杖方而不圓耳。各檔束腰,皆用直線幾何形花紋,其類數略同觀音閣上層內欄干束腰紋樣。而以一曲一豎聯成者為最普通,各癭項間空檔,則雕種種動植物紋樣,如獅子,寶相華等等。平坐斗拱普拍方(平板枋)之下,每角上有「硬朗漢」一,挺胸凸腹,雙手按膝,切齒睜目,以頭頂轉角鋪作,為狀殊苦;以百尺浮屠,使八「人」蹲而頂之,掙扎支持,以至千載,無乃不仁?每面其餘二朵斗拱之下,則承以肥短之檄,檄雕種種動植物紋。檄之間,作唐代几案之「腿」形,如壁畫及唐代造像座上所常見者,其形式線路,頗為剛勁,而其上所雕「舞女」,姿勢飄飄,刻工清秀,尤為可愛。
第一層為塔之主要層。其八角上皆鋪以重層小八角塔。小塔座圓如球,球上為蓮座,下層之檐如穗下垂,上層亦有蓮座,在下檐之上。上檐作瓦形,上剎如小圓肚塔。此八個小塔,在日光之下,反光射影,不惟增加點綴,且足以助顯塔形,設計至為適當。
此層之東西南北四正面,皆為門形,惟南面為真門,可入塔內,其餘三面。則皆假門形耳。門為圓拱,挾以凸起之門框,其頂圓部,則刻花紋。門在拱內,上檻高及圓拱中心。門扇皆起門釘。每門上有門簪二,其形方,與清代之四個六角形者異,而與應縣佛官寺木塔所見者同,蓋亦古制也。門拱上兩旁,挾以「飛天」,飛翔門上,頗有嬌趣。
其四斜面則浮起如碑形,每面大書偈語十字:
諸法因緣生 我說是因緣(東南)
因緣盡故滅 我作如是說(西南)
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其因(西北)
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東北)
碑頭則刻小佛像一尊。
此層檐以一極大仰梟混做成,中夾以線條,足以減小其過笨大之現象。檐上覆瓦,角懸銅鐸。
此二層似第一層而矮小,無門窗及其他雕飾,其檐制亦無異。
第三層亦八角形,但較高於第二層,上無遠出之檐,亦無其他雕飾;蓋頂上誶圖坡之座也。
蟀圖坡之最下層為迎蓮座,座上為「圓肚」,肚上浮出懸魚形雕飾,共十六個。圓肚之上又為八角者一層,頗矮小,檐以磚層層疊出,檐下有懸魚形雕飾,再上則炮彈形之頂,印度制也。
按塔於嘉(嘉靖)隆(隆慶)間茸之者再。蓋在晚明,塔之上部必已傾圯,惟存第一、二層,而第三層只餘下半,於是就第三層而增其高,使為圓肚之座,以上則完全晚明以後所改建也。圓肚上之八角部分,或為原物之未塌盡部分,而就原有而修砌者,以其大小及位置論,或為原塔之第六層亦未可知也,房山雲居寺塔,亦以遼塔下層,而上冠以喇嘛塔者,其現象與此塔頗相似。
塔之內部,隨塔外形,南面為門;北面小孔,方約一公寸, 自孔北窺正見觀音閣。內壁皆有壁畫。蓋明畫而清代加以補塗者也。塔內佛像數尊,多已毀,佛頭及手足,散置遍地。像皆木刻,頗精美,皆明物也。
塔前正中,有經幢殘石立香爐座上。座八面,每面一字,曰「塔前供養金爐寶鼎」,惟無年月,然就手法觀之,必為梁肯堂重修時所置無疑。座旁倚立殘幢之半,字跡模糊,不復可辨。其他半則在寺旁道中,現已作路石之一矣。座上及原幢之座或冠,皆刻佛像,精美絕綸。其頂上奏曲諸侍者,尤雕刻之佳品也。
塔前地下鐵鐘一口,高約一公尺,形似獨樂寺鐘,為正統元年(1436)六月 造。寺其他部分,規模狹小,為清代重建。茲不贅。
大象佛學圖書館平台聲明
本文來源 | 教你蓋好一座好廟|,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佛菩薩的神通 隨念宿住智通(1)於如是處
※最美麗的佛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