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姓氏文化探源——梁姓

姓氏文化探源——梁姓

姓氏文化探源

——梁姓

姓氏釋義

1.架在牆上或柱子上支撐房頂的橫木

2.橋

3.物體中間隆起成長條的部分

4.朝代名。1.南朝之一。蕭衍滅南齊後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也稱蕭梁。為陳所滅。2.五代之一(907—923)。朱溫滅唐後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後梁。為後唐所滅。

5.戰國時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後,改稱梁。

姓氏起源

源於嬴姓

出自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裔的封地夏陽梁山,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料記載,嬴姓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非子的人,善於養馬。於是周孝王便讓他負責養馬,結果養馬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給他,被稱為秦嬴。非子的曾孫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討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殺。後秦仲的五個兒子率兵繼續攻打西戎,終於打敗西戎,收復了失地。秦仲的小兒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國,稱梁康伯。梁康伯十分喜歡建造華麗的宮殿,時常大興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紛紛外逃。後來秦穆公滅了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以國名為姓。該支由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一脈相承,在春秋時期形成梁氏。到了梁鱣的第45代後裔後唐天平節度官梁惟忠,舉族定居于山東東平,這支梁氏家族在宋朝時期成為科甲鼎盛的望族。

源於姬姓

出自東周時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路史》等記載,東周初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個兒子姬唐被封在南梁,治汝,後被楚國所吞併,其子孫以國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為河南梁氏。

出自戰國時期魏國文侯少子畢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記載,「魏」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國都位於今山西省芮城縣。晉獻公姬詭諸攻滅魏國之後,把它改成畢萬的封地。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列為諸侯,定都於安邑,國號「魏」。戰國初期,為躲避秦國的威脅,魏惠成王魏罃(魏嬰)於周顯王姬扁八年遷都大梁從此「魏國」亦被史家稱為戰國之「梁國」,魏惠成王又被稱為梁惠王。大梁,即今河南省開封市。魏國到了魏文侯少子魏畢統治的時候,在秦王贏政二十二年為秦國所滅。

出自周宣王牧正的役人梁鴦,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晉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名為姓氏,是為山西梁氏。河東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由於河東梁氏族人能征善戰,後來被朝廷遷往甘肅和寧夏一帶,形成著名的安定烏氏梁氏。

源於職業

梁姓出自兩州時期圍梁以魚的漁民,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在典籍這裡的「梁」,就是指架在河流上的橋,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橋,人們就不需要赤腳趟水,當然給百姓帶來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橋樑的含義之外,在古代還有河堤、圍堰的意思。地處黃河古道上的開封城,歷史上就稱為「大梁」,之所以如此稱呼,並不是因為這裡有大的橋樑,而是因為那裡有許多大的矮壩堰,利用它可以捕魚,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在典籍《詩經》中說:「毋逝我梁,毋發我笱。」這裡的「梁」,就是「魚梁」,即在河邊築起矮堰,站在矮堰邊,可以用竹子編織的笱,捕撈泥鰍、黃鱔之類的小魚。

因此,在古代的近河、湖、澤、灣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中,有許多人皆以「梁」為姓氏,世代稱梁氏,其族人數要遠遠超過嬴姓、姬姓梁氏族人之數倍而無計。

歷史人物

關於梁姓名人,最容易想起的大概就是梁啟超了,今天小編帶您走進梁啟超。

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1922年,梁啟超應蘇州學界之邀作一場演講。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進學校?」而後,任公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求學問為的是學做人。他說但凡一個人在學校里所學,數理化、史地、國文、英語,乃至哲學、文學、農工商等等,皆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而要成一個人,總要具備三德——智、仁、勇,實現了的狀態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無論是教育家教育學生,還是自己教育自己,皆應以這三件為準則。

梁啟超自然不必多說,無論是從政治方面還是文學方面都是真正的大家。但其實梁啟超在課堂上的開場白常常有些讓人哭笑不得。

梁啟超在清華教學時的開場白最常用的一句是「兄弟我是沒什麼學問的……」,這句也成了當時學生們最長說的一句玩笑話。

但是梁啟超真的沒有學問嘛?自然不是,這只不過是他為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而已。但若是真的讓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學問的話,那也就不配當教授了。

所以梁啟超在課堂安靜下來後都會再說一句,「兄弟我還是有些學問的。」

說起梁啟超,自然離不開他所養育的幾個優秀的子女。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這在學術史上實屬罕見,在全世界科學史上也屈指可數。梁家被譽為「中國第一精英家庭」,梁啟超本人被譽為「中國家庭教育第一人」。大家都知道「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出自梁啟超之口。梁啟超不光會說,他還會做,不光自己做,還帶著孩子們一起做。他是個說一不二的實幹主義者。

梁啟超17歲赴京會試,途經上海,看到一些西方譯著,眼界大開。回廣州後,18歲的梁啟超拜訪了33歲的康有為,並拜他為師,後來,倆人在廣州蓋了一座萬木草堂,宣揚維新學說,再後來,倆人就搞了一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戊戌變法」運動。有一次,他在清華研究院演講說:「無論你在什麼地方,你總是社會的一分子,你也盡一分子的力,我也盡一分子的力,力就大了」。他還說:「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愛國。我一貫的主張是什麼呢?就是救國。」從戊戌變法,到思想啟蒙,到退出政壇,再到文化救國,梁啟超始終將自己投身於愛國救亡的民族運動之中。

著名航天專家梁思禮說:「我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很多寶貴的財富,但最寶貴的東西是「愛國」。

抗日戰爭時,許多知識分子常來梁思成家中做客,議論時局,臨別時,梁思成總忍不住擔任「總指揮」,打著拍子,指揮大家齊聲高唱:「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1947年,梁思成一家逃到李庄,生活困苦,林徽因又體弱多病,而此時美國有大學邀梁思成前去講學,並應允可以帶他的妻子林徽因一道赴美治病。但梁思成說:「我們的祖國正在受難,此時我們不能離開自己的祖國。」梁啟超病重時,還不忘每天講學,家人勸他多休息,他卻說:「中國病太深了……將來能否在我們手上救活轉來,真不敢說。但國家生命民族生命總是永久的,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內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夠看見,都不必管。」梁啟超以自己作榜樣,行勝於言,身先士卒。他愛國不是打嘴炮,而是用一切行動說話。他如此立身立世,亦為孩子培育了優良品格。

黃遵憲評價他道「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希望小編今日的講解能讓您認識梁啟超,了解梁啟超。

姓氏文化

宗祠對聯

四言聯

三清居士;七序名言。

——梁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代浙江錢塘人梁詩正,字養仲,號薌林,雍正年間進士,乾隆年間歷官禮部、吏部侍郎,戶部、工部尚書,官至東閣大學士(宰相)、翰林院掌院學士。下聯典指東漢安定烏氏人梁竦,字叔敬,少年時好讀書,鑽研《孟氏易》。因受兄梁松案的牽連,被流放九真,經沅、湘時,感悼伍子胥、屈原,作《悼騷賦》,後閉門自養,作《七序》。

眉齊鴻案;廬結石門。

——梁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家貧而博學,與妻子孟光隱居灞陵山中,以耕、織為生。章帝時經過洛陽,見宮室華麗,作《五噫歌》以諷刺,為朝中忌恨,於是改名換姓,逃往齊魯。後來到吳,為人做傭工舂米,每天回家吃飯,孟光都舉案齊眉,表示敬愛。下聯典指明代新喻人梁寅,字孟敬,家貧,靠自學博通百家。太祖時,徵召天下名儒修述《禮》《樂》,成書後,要授官職時,他以年老有病為由推辭回鄉,在石門山中結廬,學者稱梁五經、石門先生。著有《禮書演易》《周禮考注》《春秋考義》《周易參義》《詩演義》《石門集》等。

滿江還響紅玉鼓;新派常吟卓如詩。

——梁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南宋名人梁紅玉,抗金名將韓世忠之妻。下聯典指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欽冰室主人。廣東省新會人。有《欽冰室合集》。

少白宏篇紅線女;卓如傑作墨經書。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戲曲作家梁辰魚,字伯龍,崑山人。雅擅詞曲。作有崑曲《紅線女》等。下聯典指梁啟超曾撰有《墨經校譯》等著作。

閑為水竹雲山主;近得風花雪月權。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梁同書(1723-1815)撰題聯。梁同書,字元穎,號山舟,浙江省錢塘(今杭州市)人。乾隆舉人,賜殿試,授庶吉士,任翰林院侍講職。工書法,與翁方綱、王文治、劉墉合稱「清四家」。著有《頻羅庵遺訂》。

南中喜得秦淮海;天下願識韓荊州。

——程春海撰梁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程春海贈梁茞鄰聯。

? end ?

圖 | 網路

文 | 譚論古今

傳承姓氏文化

弘揚中華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姓氏文化探源——范姓
姓氏文化探源——沈姓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