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展現改革春風吹滿地,史上後台最硬的國漫,為什麼只有4分?
mikasa丨文
「國漫崛起」每年都喊,快成為一句梗了,但不論真假,單從討論度看,國漫和當季日漫新番,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當然這也是市場環境決定的,兼具話題度和粉絲基礎的國漫作品,實在可遇而不可求。
即便有上乘的新作問世,受限於宣傳力度,一般也只在小圈子裡流行。
B站國創區的視頻點擊量普遍較低
然而有這麼一部國漫,在2019年開年,就有望改寫這一尷尬境地,輕輕鬆鬆就達到了出圈的影響力:
它還沒開播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第一段PV就引起了觀眾們的無限遐想,甚至連官媒都爭相報道,稱其為「19年霸權番」...
它就是《領風者》,一部講述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卡爾馬克思生平的動畫。
看到如此硬核的題材,不由讓人感嘆,這才是真正的「改革春風吹滿地」啊。
可是如今三個月過去了,《領風者》還有多少人提起呢?
以至於我前幾天在BB姬編輯部里說這事兒,他們竟然都不知道這番快播完了。
是的,相對於播出前的萬眾期待,動畫在播出後迅速降溫,甚至受到了許多批評,而豆瓣4.0的評分,更是足以用「翻車」來形容。
在批評者眼裡,《領風者》非但沒有引領一個時代,反而成了「國漫崛起」的又一個諷刺註腳。
01
備受期待的年度霸權
2018年年末,《領風者》公布的第一支PV堪稱驚艷,不是說製作真的有多好,而是它很不一樣。
該作沒有採用科普類動畫常用的低幼畫風,人設養眼畫面艷麗,有種低配版「紫羅蘭」的調調。
PV里表現的情節,也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平鋪直敘,破天荒地加入了情感橋段,讓人物更豐滿。
加上《領風者》的簡介里的一句「他與燕妮被阻撓的愛情、與恩格斯差點錯過的友誼」,導致有B站用戶擔心,《領風者》里會不會出現苦情戲,甚至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腐情節。
另外,動畫的製作方,杭州娃娃魚動畫工作室,是一家有著十多年歷史的老牌工作室,在國漫圈子裡口碑不錯,因此動畫的成片質量飽受期待。
的確有人從PV中感覺到了一絲不安,比如畫面的幀數不穩定,這到底是2D還是3D動畫;馬克思慷慨陳述的內容略顯空洞,能否有相應的故事作為載體。
不過,這些擔憂很快被歡快的氣氛帶過去了。
PV放出後沒多久,人民日報就寫了相關報道,用「社會主義二次元的進擊」力推《領風者》,還特別提到國外馬克思粉絲對動畫的期待,一副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架勢。
B站這邊陷入了「這很馬克思」的玩梗潮流。
《領風者》的播出方式為B站大會員提前一周觀看,有人調侃這是「資產階級搶先看,無產階級後邊站」,還有人詢問動畫什麼時候出周邊——《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
總之,在一片祥和中,《領風者》正式開播了。
02
差評從何而來
但是從第一集開始,《領風者》的口碑就逐步下滑。
首先,三渲二(即三維動畫渲染出二維動畫效果)的畫風令很多觀眾無法適應,人物表情僵硬,和背景對比突兀,彷彿在平面的過家家場景里擺上了芭比娃娃。
倒不是說,「非主流」的畫風行不通,前年同樣採用三渲二的日本新番《寶石之國》就人氣爆棚。
但《領風者》作為一部以塑造人物為主的動畫,大量三渲二的人物出鏡,讓觀感特別齣戲。(另一種說法是,三渲二其實是一種很成熟的工業化作畫方式了,成本低,效率高,如果讓底子比較差的團隊做純2D會更崩)
當然,這可能和另一個毛病緊密相關:從中間的幾集開始,《領風者》就暴露出了肉眼可見的貧窮。
人體比例失控、作畫崩壞、分鏡粗糙、配音對不上口型等基礎問題隨之湧現,很像是趕工出來的。
而到了關鍵的講故事環節,《領風者》就更趕了。
起初我覺得既然是講述馬克思的一生,怎麼也得來個12、3集,但《領風者》只有7集。
這意味著,動畫需要在短短7*20=140分鐘內,講完馬克思從青年到老年的所有事情。
不可避免的情況發生了,動畫粗暴地把馬克思的經歷,穿插拼湊在了一起,缺乏單集動畫的起承轉合,上一分鐘馬克思剛轉學,下一分鐘就頓悟黑格爾了。
由於動畫中涉及到的哲學思想眾多,時長又嚴重受限,製作組做了不太高明的妥協:讓教科書上的內容,通過人物之口直接說出來。
這種做法雖然把該說的都說了,但並沒有起到解釋、科普的作用,比如第一集,馬克思在酒館裡和他人辯論決斷論和懷疑論,彈幕上零星飄過「我假裝聽懂了」,「我困了」。
在知乎上,對於《領風者》的批評則大多集中在「真實性」。
雖然主創團隊表示,《領風者》在製作過程中,考證了大量細節、情節,但還是有觀眾提出了異議,比如不應該出現在當時的著裝,不符合人物身份的言辭等等。
有更硬核的觀眾指出,動畫對馬克思主義的表現太過臉譜化。
馬克思並不是從始至終的智者,他有過憤青,有過迷茫,而他的思想也更宏大,不僅僅是「幫助窮人」,動畫把這部分剝離掉了。
而豆瓣4.0的評分集中體現了這些差評。
雖然其中帶有一部分人對主旋律的反感情緒,但平心而論,即便放在同期的國漫里比,《領風者》從製作到敘事都算不上優秀。
03
為什麼沒做好?
除了「19年年度霸權」,《領風者》還有個綽號:史上後台最硬的新番動畫。
《領風者》項目由中宣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策劃,中國社會科學院提供學術支持,確實後台又大又硬,但《領風者》的誕生卻和一個人息息相關。
2014年,現在《領風者》的總策劃,總編劇鍾君被派到內蒙古工作,任務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可在日常工作中,他發現理論向的東西太枯燥了。
於是他撰寫了一本,以年輕人視角看馬克思主義的科普讀物《馬克思靠譜》,推出後大獲成功,為了進一步向年輕群體推廣馬克思的理論,《領風者》應運而生。
我在翻看了《馬克思靠譜》的目錄後發現,書中的敘事結構幾乎完全和《領風者》動畫相同。
書的前四章一一對應了動畫的前三集內容
聯想到《領風者》的編劇團隊此前沒有動畫製作的經驗,很可能是直接套用了書中的情節邏輯,因此就讓觀眾產生了情節跳脫,缺乏過度的感覺。
而有人質疑《馬克思靠譜》一書在講述理論時「複雜問題簡單化,嚴肅問題幽默化」,這樣的處理同樣延續到了《領風者》中,成為了被批評的弱項。
另外,在製作層面,對於製作方娃娃魚動畫工作室來說,或許也有難言之隱。
就在《領風者》播出的同檔期,他們還有一部《萌妻食神》開坑,同時製作兩部內容豐富,頗具量級的TV動畫,必然會有取捨。至於經費方面,外界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與其說《領風者》是一部令人失望,名過其實的動畫,「遺憾」可能是更恰當的評價——
它本來可以做的更好,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結果因為各種原因,只火了沒多久就被人遺忘。
但看著每集開頭「XX中學前來報到」,刷「原來你是這樣的馬克思」的彈幕,還有留言中認真參與問答,並因動畫對馬克思產生興趣的00、05後們。
我又覺得這部動畫絕對稱不上失敗。
04
一些題外話
在翻看《領風者》資料時,我注意到一段採訪:娃娃魚動畫設計有限公司CEO潘斌表示,主旋律本身並不會「勸退」觀眾,《紅海行動》的票房成功就是例證。
這不由讓我想到了,最近遊戲圈也有一句類似的話:版署在闢謠版號停審謠言的同時,對遊戲行業做了指引,
「整個行業還沒有出現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精品遊戲,以電影行業來類比的話就是缺乏一款《紅海行動》。」
一時間,《紅海行動》彷彿成了中國遊戲、動漫行業共同努力的目標。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隨便舉幾個例子:《紅海行動》的導演林超賢,早在1999年就拿過香港金像獎,在《紅海行動》之前拍攝了《湄公河行動》,幾乎是中國拍大規模軍事場面最厲害的導演;
而林超賢之所以能拍《紅海行動》,是獲得了中國海軍的支持,海軍不但在人員調度上全力配合,還動用了造價14億的臨沂艦等六艘軍艦、大量現役直升機、運輸機,允許航拍...
簡單總結,《紅海行動》的出現,上有政策扶持,大開綠燈(甚至讓大量血腥鏡頭過審),下有工業化沉澱,完全是以商業片規格打造的,要劇情有劇情,要場面有場面,不是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
因此,用《紅海行動》當範例顯然是不恰當的,如今的遊戲行業別說有政策優待,能正常發版號都謝天謝地了,去年年末又成立了道德委員會,嚴控遊戲題材和內容,向下的市場環境就不多提了。
而國漫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至少從這次的市場反應看,《領風者》肯定也不是動漫行業的《紅海行動》。
最近幾年,遊戲的藝術性和思想內涵被越來越重視,但對於大多數以娛樂商品為第一屬性的遊戲,最基礎的評判標準其實只有一條——好不好玩。
首先你得是個好玩、有趣的遊戲,能讓人玩下去,接下來我們再談價值;對於一部動畫同樣如此,首先你要好看,之後才能更好地傳達出背後的深意。
不夠好看,是我覺得《領風者》最可惜的地方。
-END-
※即使被300萬人噴成掛比,這位天才少女的電競夢也從未停止
※他們做了幾款不賺錢的遊戲,還希望玩家不要因為「國產」打好評
TAG:BB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