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校園的「聰明葯」,正在把2000萬孩子送進戒毒所
前陣子,一篇關於檳榔的科普文章,嚇到派爺了。
一是震驚,這種號稱提神醒腦的小果實,有至少6000萬的消費人口。
《怒晴湘西》截圖
二還是震驚,它竟然是「毒品般」的存在。
被明文列入世衛組織劃分的第一類致癌物。
中國60%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但這依然擋不住檳榔市場的日益擴大。
無獨有偶,美國的2000萬學生也正痴迷於一種「神葯」。
它也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聰明葯」。
派爺這下嗅到了妖虐出沒的味道——
《葯癮 》
Take Your Pills (2018)
中國學生在大考之前,往往會被父母帶著吃頓好的。
美國孩子們來得直接,吃藥。
一項2017年的數據顯示,30%受訪學生在過去12個月里服用過「聰明葯」。
通宵讀書、考試前來一粒,賽過綠巨人。
儼然靈丹妙藥般的存在。
有了它,愛情、事業、愛好都能兼顧。
世界上還有這麼神奇的東西,派爺也蠢蠢欲動了。
但這畢竟不是科幻片。
聰明葯,只是以訛傳訛的叫法。
它其實是指阿得拉、利他林、安非他命等精神管製藥物。
主要被用來治療注意力缺失多動症。
《致命葯癮》三聯書店 2016.8
既然不是糖豆,普通人服用當然會有反應。
整個人會像被扇了兩巴掌一樣,進入長時間的興奮狀態。
既然睡不著,也就有了精力花在枯燥無聊的事上。
這就是「聰明葯」讓人變「聰明」的原理了。
意思是該不愛學習,還是不愛學習;
沒記住一個公式,再吃藥也不會突然頓悟。
@知乎網友
沒那麼神奇還罷了,這種藥物還會讓人成癮。
對普通人而言,用藥物將身體調至亢奮狀態,就必然讓自己在普通狀態下更加疲憊。
想要繼續工作學習,只有繼續依賴藥物。
在中國,也早已經有了它們出沒的身影。
新京報最近的一篇報道中,一所戒毒所的許多病人,都是從接觸「聰明葯」開始的。
Via新京報《會上癮的「聰明葯」》
成癮是一方面,它對普通人還有顯著的副作用。
這篇報道中一名叫田靜的女生,服用「聰明葯」一個月後,幾乎每一天都在失眠中度過。
長期服用「聰明葯」的人,還會將可怕的後果遺傳給了下一代。
相關的新聞,一檢索一大把。
因此在中國,此類藥物被列入管控最嚴的第一類精神藥品名單。
意思很明顯,這玩意很危險。
所以一般人還真搞不到。
既然如此,為什麼「聰明葯」能如此流行?
源頭,幕後推手的騷操作。
製造聰明葯的人,宣傳起來那是無所不用其極。
先是,擴大目標人群。
作為一劑葯,把推廣人群針對病患不就夠了?
但在美國的公開廣告中,這類藥物的目標人群是所有媽媽。
二是,擴大功效。
一粒藥丸,宣傳出有一勞永逸的功效。
慢慢地,一種可怕的觀念開始形成——
吃這個葯起作用的人,就有多動症。
畢竟誰吃了都會有功效,宣傳和實際效果形成了完美的閉環。
源頭有了,再看導管。
藥物宣傳的目標群體——那些父母,接納了這個閉環。
教育,當然不是一件易事。
教育中的困境,需要每位有責任的成人去克服。
但紀錄片中的一位媽媽,遇到問題就督促孩子吃聰明葯。
因為一吃完葯,孩子就會很聽她的話,很認真地讀書。
可孩童時期一定的叛逆、貪玩,本就是天性。
這讓派爺聯想到一直很火的各種早教機器。
從最初的點讀機喊出的「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
到後來越來越高端的早教機器人,可以和孩子進行智能對話,替代父母的陪伴。
都打著幫助孩子的口號,讓父母稱心如意。
全然不顧這背後的倫理和兒童健康問題。
像孩子如果養成對機器依戀,極可能會培養出不健康的人格依戀模式。
檳榔的科普刷屏後,銷量如故。
因為它「提神醒腦」。
對很多需要此功效的人,嚼食檳榔就是最簡單易行的方式。
不可否認,藉助工具追求效率,是人類進化的關鍵;
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任何事情上都應當如此。
源頭、導管都有了,最後看噴頭。
在《葯癮》,相關電影、新聞的評論區,充斥著這種評論:
這廣告效果真棒
看完特別想嗑 葯
明明是科普,在許多人眼裡反而變成了藥物宣傳片。
預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現代人的生活,總是面臨著各種壓力。
太多時候,大家都渴望如有神助。
對學生而言,如果吃一片藥丸就能在考試中超常發揮;
即便有一定的身體傷害,似乎也是划得來的。
幾乎從懷孕開始,有條件的家庭就開始試著開發孩子身上的潛力。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裡,被淘汰成為了每個人的常態。
這背後的文化氛圍,簡直是聰明葯能夠流行起來的乾柴垛。
一根火柴扔過去,就萬事大吉了。
服用聰明葯的美國學生,48%都是通過朋友第一次接觸到的聰明葯。
聰明葯的出現,看似為面臨競爭焦慮的人,提供了疏解的方案;
但派爺卻覺得,它的出現只會讓一切越來越糟。
紀錄片中就有個例子,藉助阿得拉,兩名分析師連續工作二天半。
其中一名交差後,幾個小時後突發了癲癇。
他的父母想讓他辭職,而他擔心的是住院會耽誤工作。
老闆當然喜歡這種榨乾自己的員工。
這意味著,你再不情願,也會被拖進這場惡意競爭中來。
現在連校園裡20歲的孩子,都是如此。
派爺可不想看到,這極可能降臨的未來——
在短期的將來,越來越小的孩子,可能都要開始嗑藥;
最後變成癮君子。
而在長遠的將來,大家孕育出的社會環境。
已經不適合人類這種「弱雞」生存了,而是改造人。
那時人生的全部意義,似乎就在於變得更高、更大、更強。
派爺更願意相信——
人生的意義,在於能真實地感受到活力和疲憊;
也在於人和人之間,還有不功利的人情味。
人類不完美,但我們不妨接納這種不完美。
清醒地感知酸甜苦辣,才叫做生活。
聰明葯能讓孩子勝一時,但幫不了他們贏得人生;
更可能是用時代的錯,讓孩子早早地從人生中退賽。
※歷時20年,耗資1.8億美元,它能否超越《阿凡達》?
※這部電影「尺度太大」,首映導致上百人退場
TAG:電影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