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美爾文明最後的繼承者:瀕臨滅絕的雙性人祭司

蘇美爾文明最後的繼承者:瀕臨滅絕的雙性人祭司

歐美近年常有人提倡,在男女性別以外區分第三性,以包容跨性別人士等性小眾社群,但其實部分少數族裔早有多元性別傳統。早在600年前,印度尼西亞少數族群「武吉士」將人分為5種性別,其中有被稱為「比蘇」的雙性人,屬於最高性別人種,位居祭司的崇高地位,負責為國王加冕。但人類學家警告,印度尼西亞近年嚴加打壓性小眾,正加速比蘇傳統的消亡。

武吉士族原居印度尼西亞第三大島蘇拉威西南部,傳統上把人分為5種性別。除了我們認知的男性和女性以外,生理上為男性、而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稱為「帢拉拜」,性別認同為男性的女性則稱為「帢拉萊」,生理上同時擁有男女性徵的雙性人稱為「比蘇」,在 5 種性別中以「比蘇」地位最為特殊,也最為高貴,相當於西方世界中的教皇。

根據澳洲廣播公司(ABC)報道,目前蘇拉威西南部的龐卡傑內和群島縣內,只剩6名比蘇,其中一人因為年邁行動不便,只有5人繼續擔當祭司角色。她(他)們多年來致力保護武吉士傳統,但如今可能成為傳統消亡的見證人,在其後便不會再有比蘇存在。

武吉士傳統岌岌可危,與印度尼西亞近年愈加打壓傳統文化有關。印度尼西亞國內的保守伊斯蘭團體、警方、政治人物,頻頻對性小眾作出騷擾和歧視,甚至對性小眾採用西方多禁止的「性傾向矯正療法」,查封性小眾約會應用程序,又在社交媒體推廣所謂的「健康運動」。這些措施看上去是邁向文明社會,但卻對傳統文化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目前人類學家一直想要找到武吉士文化來源,經過研究認為這種文化最早起源於蘇美爾文明,當時的人類視雙性人為神靈使者,認為她(他)們可以與天神溝通。在閃族人建立巴比倫文明之後,這種文化被散播開,在古羅馬、古希臘等文明記載中,均有對雙性人的記載。我國發現的已有7000多年歷史的「零口姑娘」曾被認為就是雙性別,只不過這個可憐的姑娘被當成「怪物」對待,最終被以殘酷的方式致死。

有關武吉士傳統文化的記載目前能找尋到的文字可追溯至1500年前,在記載中人們知道在當時的武吉士社會中,比蘇會為農業豐收、分娩順利等祈福,部落更換首領之時,他們還加冕工作,因此比蘇擁有德高望重的社會地位。但要擔任比蘇,首先必須是天生的雙性人,同時具備男女性徵;但有個別說法也認為,只要學習比蘇的語言、歌曲、咒語,同時得到神啟,同樣有機會成為比蘇。

印度尼西亞人類學家海立迪安(音譯)研究比蘇數十年,他發現在伊斯蘭教傳入以前,比蘇祭師在社會中擔當人神溝通的橋樑。「他們相信上天屬陽性、地面屬陰性,因此只有元性別(雙性人)可以擔當(兩個世界的)媒介。」比蘇就任祭司的儀式相當冗長,他們必須證明自己不會被禮儀刀所傷,因此過程中有生命危險,而且終身要保持獨身,又必須穿著傳統服飾。

時至上世紀40年代,比蘇仍然在古老禮儀中擔當主要角色,最關鍵莫過於為國王和王后加冕。「典禮沒有比蘇就無法進行加冕,因為只有比蘇能夠向眾神轉達國王的誓詞。」

但 1949 年印度尼西亞正式獨立後,武吉士王國隨之併入印度尼西亞,比蘇也逐漸喪失社會地位,之後蘇拉威西南部曾爆發教派衝突,比蘇被指控違反伊斯蘭教導,於是日益受到打壓。

時至今日,世界已經進入文明社會,但比蘇的地位依舊沒有回歸至曾經的地位,人類學家警告,如果不以政策保護和包容這些多元性別傳統,比蘇很可能會從此絕跡。比蘇的消失,意味著又一個人類古老文明從此消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獅 的精彩文章:

韓國歷史懸案:五少年離奇失蹤,出動31萬警力卻找不到任何線索
從亞歷山大時代就開始被歧視和憎惡,猶太人到底做了些什麼

TAG:大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