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大象探索電影製作發行新模式

《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大象探索電影製作發行新模式

3月1日,在剛剛結束的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斬獲「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大獎的電影《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主創亮相上海天山電影院,向媒體講述這部關於遙遠新疆童真與詩意的維語電影的幕後故事。於此同時,《第一次的離別》的出品方宣布,揭幕「大象空間站」,作為扶持青年電影人的全產業平台,為更多藝術電影和新人新作提供「從創作到發行」全面支持。

《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大象探索電影製作發行新模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第一次的離別》導演王麗娜

女導演處女作 理想主義的踐行

《第一次的離別》是青年導演王麗娜的處女作,講述的是自己家鄉新疆沙雅的故事。

27歲的時候,王麗娜決定拍一個家鄉的紀錄片,開始進行田野調研,和生活的土地、和自己的成長經驗互動。「生命是一個體驗,體驗了才不會虛度,你因此才會創建自己的生活。當你創建之後你才歸屬於它。」

三年前,王麗娜去「大象紀錄」面試導演助理,同時把自己在家鄉新疆沙雅拍攝的一部紀錄片的素材作了展示。這些講述幾個新疆小朋友成長故事的素材吸引了大象紀錄團隊的注意。當時王麗娜的前期調查素材翻譯已經有了60萬字,同時素材豐富,畫面精緻,背後的故事更是引人入勝。紀錄片導演秦曉宇於是帶著王麗娜連夜飛抵上海,和易騰影視的兩位創始人吳飛躍、蔡慶增(同時也是大象紀錄和大象點映的創始人)商量,希望一起支持她把這部紀錄片拍成長片。

「沒有時間限制,資金和製作的問題不用操心,我要做的就是交出一部好電影。」王麗娜回想這個項目起步階段出品方對自己的要求,覺得有一種「十分奢侈的理想主義」。

《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大象探索電影製作發行新模式

《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大象探索電影製作發行新模式

《第一次的離別》劇照

這種「理想主義」伴隨的電影的全程。「從一個停電的夜晚看那樣一個粗淺的紀錄片,他們就決定投這個錢,這是理想主義的源頭和開始。然後整個拍攝結束之後,我說我挺喜歡喜歡馬修的剪輯,喜歡文子的配樂,喜歡張丹楓的聲音製作,每提到一個,他們都會第一時間把這些片子發給老師們看。各位老師都沒有計較價錢,給出了對我有巨大幫助的創作。」

影片技術部門的主創團隊在文藝片領域都有非常拿得出手的作品,《白日焰火》、《嘉年華》等影片的配樂師文子本來檔期已滿,但看過樣片後當即決定加入,甚至為一首片尾曲磨了8個月的時間。「我當時確實就是禮貌性地看看片子,想說一些好聽的話就算了。但它的獨特性和它的詩意深深抓住了我,我覺得很難得碰到這樣的作品,做藝術和掙錢方面,這兩個難以取捨我可能會選擇好的機會,做一個難得有機會的好東西。」

到宣發階段,加入的資方包括騰訊影業、芒果TV,王麗娜說「我都非常意外加入的是這些方面」,「大家對作品的認同,包括去扶持一個像我這樣沒有任何經驗的年輕人,一起做一些打破常規沒有按常理出牌的事情都特別理想。」

《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大象探索電影製作發行新模式

王麗娜在柏林國際電影節。

點映模式嘗試發行新模式

自《第一次的離別》在柏林電影節獲獎,歸來後的上映之路則意味著另一番探索。「彷彿回到那個停電的夜晚。」吳飛躍開玩笑似的打趣。不得不承認,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對於像《第一次的離別》這樣商業性並不算太強的電影來說,並不是太友好。

「我們來看今天電影市場宣發的主流模式:片方花大量的錢,一手砸發行,盡量讓影院多排片;另一手砸宣傳,影響儘可能多的主流觀眾。這是一種典型的B2C模式,誰的錢多、資源多,誰就更容易搶到排片,而消費者最終只能在有限的選項中作出選擇。」 吳飛躍說,這種模式適用於商業大片。但對其他資源有限、主創咖位不夠、初始流量不足的影片而言,要通過這個模式發行卻分外艱難。

《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大象探索電影製作發行新模式

《第一次的離別》海報

相比傳統上一直在被呼喚的「藝術院線」,大象點映在文藝片的發行商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更加靈動和高效。運用互聯網思維,以眾籌點映模式,通過精準有效的垂直宣傳渠道,讓觀眾在深入了解一部影片之後,自主選擇影院、放映時間,組團發起觀影活動,把排片的主動權交給觀眾。這是一種C2B的邏輯,簡單來說就是先找好觀眾再安排有效排片,這樣一來觀眾個性化的觀影需求得到了滿足,影院獲得了高上座率和票房,片方的宣發成本也可以減少,影片發行的門檻和投資風險也大大降低。大象點映在過去的3年時間裡不斷積累自己的片庫資源,目前已經有100多部影片,合作過2600多家影院,3000多位活躍發起人在全國300多座城市完成了3000多場放映活動,平均上座率在80%以上。

按照計劃,《第一次的離別》將在今年下半年上映。先通過大象點映做一輪大規模的百城首映禮,找到第一波最對的核心觀眾,生髮第一輪口碑,併產生第一輪真實反饋數據,在此基礎上制定和調整宣發策略,並進行更大規模的排片公映。

《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大象探索電影製作發行新模式

《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大象探索電影製作發行新模式

《第一次的離別》劇照

新型扶持體系 創造不同的「評價標準」

此外,「大象」還試圖探索和複製類似《第一次的離別》這樣的創作發行模式。大象空間站,正是基於過往經驗和思考給出的全新構想。

「大象空間站」是由易騰影視發起、眾多產業鏈相關機構加盟支持的新興平台,聚焦於新生代導演作品的培育,從創投、孵化、製作,到項目的運營和宣發,希望為更多類似《第一次的離別》一樣的優質電影項目提供覆蓋全產業鏈的服務和支持。目前這個計劃已經得到了眾多業內人士的支持,導演鄭大聖(代表作品《村戲》、《天津閑人》)、楊超(代表作品《長江圖》)、製片人沈暘(代表作《路邊野餐》《白日焰火》)已經加入成為大象空間站的「監製」導師,同時聲音設計李丹楓(代表作《大世界》、《地球最後的夜晚》)、攝影師劉勇宏(代表作《盲井》、《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攝影師李勇(代表作《第一次的離別》、《墩子的故事》)、配樂師文子(代表作《白日焰火》、《嘉年華》)等在不同創作環節上有著豐富創作經驗的電影人也已加入成為大象空間站的創作導師,助力大象空間站年輕的電影人。

此外,大象空間站還分別在出品合作環節引入了騰訊影業和峨眉電影集團,在投資環節引入了上海峨影投資和上海橋溪投資等影視相關基金,在後期製作環節引入了立鼎電影后期製作中心,在商業運營環節引入了創意營銷公司W,在國際發行引入了前景娛樂,互聯網發行引入了凡酷文化等戰略合作夥伴,國內宣傳發行則有大象點映平台的強力支撐。

相比國內各個電影節的創投平台,和電影公司的新人計劃,「大象空間站」計劃打造更日常化和更持續性的支持平台,為新生代導演提供覆蓋全產業鏈的完整服務和支持。

《第一次的離別》載譽歸來,大象探索電影製作發行新模式

易騰影視和大象點映的創始人蔡慶增

未來五年,大象空間站計劃孵化出15部高品質的電影作品。易騰影視和大象點映的創始人蔡慶增表示,目前已進入空間站計劃的項目有6部,這些電影的共同特點是,每一部乍一看似乎都沒有特彆強的商業元素,但是每一部都是經過時間的慢慢鍛造,具備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商業開發潛力。「這個時代不缺娛樂,缺乏真情實感、深入人心的表達,這是空間站未來每一部作品的核心標籤。」

「小而美」的影片在今天可以去摸索一些新的打造途徑,這也得益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日漸成熟和分眾市場的逐漸成形。

「我們看到一個大前提,整個電影市場從原來很商業化的電影很賣座,到現在片子的口碑越來越影響片子票房。像《無名之輩》是口碑帶動票房。整個市場在分眾化,因為喜好不一樣,所以這個市場原來只能是頭部商業大片在玩,接下去會中小成本的各種各樣的優秀片子冒出來。」蔡慶增透露,通過幾個項目下來,他們總結了一些經驗,「一個是創作端足夠好,這是未來中小成本打贏市場最核心的點,首先要發現它。接下來希望專業的創作人員保證出來的高品質作品。」至於商業怎麼做,蔡慶增說「中小成本一定不是用錢去砸票房,成本低,回收可以多渠道,票房是一塊,互聯網、電視、商業贊助……很有可能不靠票房就能夠回本。」同時,吳飛躍也認為,「如果是相對成本小,壓力不會那麼大,不會有資本天天推你什麼時候上映,這種模式其實更合適這些新導演的創作跟進入市場。」

現行市場上對一個電影項目的評估,「主流的方式可能上來就看這個本子是哪位有名編劇寫的,原著是什麼IP,導演是誰,演員有多大名氣——用這樣的方式計算潛在商業價值。」吳飛躍認為這樣的計算方式在中小體量的影片不太適用,「我們要創造另外的標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