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75年脫歐背後:日不落變成日已落,大英情結至今難忘

1975年脫歐背後:日不落變成日已落,大英情結至今難忘

自從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2013年提出「退歐」公投建議後,英國就在操持這一工作。結果,2016年6月23日公投舉行並有了結果。英國總人口6657萬,選民大概4700萬,參與此次投票的選民3312.845萬人。

支持脫歐者52%,為1717.6006萬人;不支持的選民人口為48%,為1595.2444人。英國「脫歐」獲得民眾支持,法德為首的「歐盟」也很堅決:沒問題,但先把「離婚協議」商量好。

讓英國人沒想到的是,「離婚協議」商量兩年半多了仍然在「商議」中。其實,與「歐洲大陸」離婚已經不是第一次了,1975年那次「小兩口兒」剛剛結婚兩年就鬧起離婚。其實,沒有感情的「婚姻」很無聊,英國已經不是鬧兩三次了,其背後的思想就是「歐洲大陸」在英國的戰略重要性上並不高,而這個戰略重要性的選擇至今已經有71年歷史了。

一切都是歷史因素。

(1)2016年「脫歐」公投並非第一次與「歐洲大陸」鬧離婚,1975年就有過一次:論身已「日已落」但心還是那顆「日不落」的心,丘吉爾的「三環外交」思想與英歐關係

歐盟是歷史產物,其前身就是1951年成立的「歐共體」。

「二戰」後,在「馬歇爾計劃」地幫助下,英法、西德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挺過了難關。當時的歐洲政治強人比較多,特別是法國的戴高樂、西德的阿登納。在法國和西德地領導下,西歐、中歐的聯合跡象越來越明顯。

1951年4月,法、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後三國其實都受法國影響)建立了煤鋼共同市場。隨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在1957年先後成立。1967年7月,三個市場統一成為歐洲共同體。

面對「歐共體」,雖然身體已經「日已落」,但心仍是「日不落」的英國人,在丘吉爾地影響下,仍然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世界的核心」「世界性大國」而非「區域性國家」不能受區域勢力影響。

丘吉爾在1948年提出了「三環外交」。該外交思想奠定了「二戰」後的英國戰略選擇,至今仍是該國的戰略考量標準之一。它以英國為核心的英帝國為第一個圈;以英聯邦、美國等英語國家為第二個圈;歐洲為第三個圈,構成了英國外交的核心圈。以此,在影響整個世界,與蘇聯等對抗。

很顯然,以1948年的英國實力看,它已經無法做「世界核心」了,就是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核心也是美國不是英國。

但是,英國從上到下都還沒有認識到或不認為這是歷史趨勢。他們仍然固執地認為:這不過是歷史上英國遇到的無數次困難的時期一樣,用不了多久英國仍然會崛起。

但時代已經變了。

(2)「三環外交」的核心環從英國為核心變為「英美特殊利益」,再到「追隨美國維持英國地位」

「三環外交」現在有些人是把「英美特殊關係」放在第一環,其實這是不懂歷史變遷。提出「三環外交」的丘吉爾,在那時仍然認為「英國是核心」,而英國的核心基礎就是英帝國。同時,日後的「美英」在中東和東南亞、南美的較量,仍是這種心理的表現。無論現實如何,英國不會平靜地退出「世界核心」舞台,延遲退出速度乃至抵抗一下歷史趨勢的各類動作很正常。

例如蘇伊士運河戰爭等熱戰,經濟競爭等軟戰,一直存在。

但隨著時間地推展,特別是「英帝國」的土崩瓦解,「英聯邦」則成為純粹的「經濟組織」,且英國已經不能絕對掌控它的發展趨向。

因此,英國的「三環外交」從最初的以英國為核心,變成了英美比肩為核心,到如今的「美規英隨」時代,經過了71年的時間。未來會如何演變,我們拭目以待。

面對「三環外交」的最後一環歐洲大陸,「二戰」後的英國對其仍然擺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英國始終認為自己是「世界性帝國」(當然他們自己說「全球性國家」),始終不承認「大陸國家」的實力,並拒絕加入歐洲的國際組織。直到1972年,英國才改變了這種態度。

戰略盟友選擇要區分三種敵人,談德國一戰朋友圈選擇錯誤

俾斯麥使出渾身解數,英俄美意皆非友是敵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方略,必然導致與英國的殖民競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反對殖民戰爭嗎?並非如此
阿拉伯帝國不請自來,大唐在西域再次面臨威脅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