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中國古代文人中,吃貨不少,但像蘇東坡那般愛吃且擅吃,並專門為美食寫詩賦詞的,恐怕千古獨一家了。從豬肉到河豚,從荔枝到羊蠍子,從黃州到惠州,讓我們循著蘇東坡的詩詞來一場舌尖上的饕餮盛宴。
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站,黃州:寫了赤壁賦,做了東坡肉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任湖州知州,上任後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被新黨污衊「愚弄朝,妄自尊大」、「包藏禍心」,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
經過王安石等人上書求情,下獄一百零三日的蘇軾,躲過殺身之禍,被判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如果換作其他人,肯定要死要活生無可戀了,但他是蘇軾,他不一樣,這段時間既是他人生中最失意的日子,卻也是他最為「詩意」的階段。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索性就到城外四處走走關注一下民生,順便吃吃喝喝。把仕途失意的目光轉移到美食和美景上。
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這首《初到黃州》是蘇軾初到黃州的所見,深刻地刻畫了他當時複雜矛盾的心緒。開篇便是自嘲「平生為口忙」,因烏台詩案「事業轉荒唐」。讀來是如此心灰意冷了,但是這個死鬼下一句突然關注起「長江魚美」和「山中筍香」,失意之中還不忘那口吃,不知是該笑他是個吃貨呢,還是要佩服他自得其樂、率性隨緣的人生態度?
不僅如此,下班了,他還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所以有人說,蘇軾和蘇東坡不是一個人,與其說黃州是蘇軾的轉折點,不如說蘇東坡才是蘇軾的轉折點。
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蘇東坡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除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赤壁賦》這些千古名篇,還有一道必須談起的舌尖美食——東坡肉。
蘇東坡對豬肉愛的深沉,還為其專門寫了一首有名的打油詩
《豬肉頌》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做人和做菜是一個道理,關鍵在一個「熬」字,火候到了,熬的滋味自然也就有了。
這恰也是蘇軾烹煮東坡肉的基本做法——微火煨燉。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鍋子洗得乾乾淨淨,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富貴人家不肯吃,貧困人家又不會煮。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飽了您吶就免開尊口咯。
蘇東坡在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東坡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站,杭州:誇誇西湖,順便東坡肉從這裡走向全國
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蘇東坡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東坡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東坡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
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
蘇東坡在杭州過得好不愜意,不僅讓東坡肉聞名全國,還為杭州西湖留下了頌傳至今的名篇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第三站,常州:河豚味美,吃死了也值得
北宋孫奕在《示兒編》中記載:
東坡居常州,頗嗜河豚,而士大夫家精於烹是魚者,輒招東坡享之。婦孺傾室聚於屏後,欲聞一語品題。東坡下箸大嚼久之,寂如喑者。主人黯然,屏後集者失望相顧。東坡忽投箸大聲嘆曰:「值得一死於是!」合舍大悅。
簡單來說就是,蘇東坡喜歡吃河豚,有人請他吃,他大嘆:「死了也值得!」
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以至於後來元豐八年(1085年),有一個擅長詩畫的僧人叫惠崇,蘇東坡為他的畫作」春江晚景「題詩。畫中並無河豚,可是他卻偏偏說:」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軾的學生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在《明道雜誌》中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
所以蘇東坡看到蔞蒿滿地,蘆芽嫩短,一想這個季節河豚也正鮮美,不正好搭配河豚入菜嗎?雖然畫中沒有,但他心中已然有了一道美食。這不僅暴露了其吃貨本質,也展現了他在美食方面的講究與專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第四站,惠州: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
古代關於荔枝的名句,最耳熟能詳的一是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另一句便是蘇東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楊貴妃愛吃荔枝,從嶺南到長安,路途遙遠,為了讓楊貴妃吃到新鮮的荔枝,要跑死幾匹馬。
相比之下,蘇東坡要幸運得多,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在這「蠻荒之地」,他又發現了一種好吃的——荔枝。
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紹聖二年(1095),蘇東坡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便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運用擬人、幻想、比喻、用典等手法,可謂對荔枝的本性、形、色、肉質、美味、風韻等形容備至: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雲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赬虯珠。
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蒓鱸。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次嘗鮮後,蘇東坡便對荔枝欲罷不能,有多狂熱,看看《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即便冒著上火的風險,也要日啖荔枝三百顆。可見蘇東坡對荔枝愛的多麼深沉,可謂是歷史上最能吃荔枝的人了。
同時這首詩裡面不止有荔枝,還提到了另外兩種水果盧橘(即枇杷)和楊梅, 雖然被貶,卻也泊然無所蒂介,樂觀曠達、以吃為樂,不枉做了嶺南人。
循著蘇東坡的詩詞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第五站,常州:一代吃貨的落幕
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東坡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結語
古來君子遠庖廚,文人性雅,大多不會去碰庖廚這樣的大俗之物!唯獨蘇東坡,既能大雅,也不嫌大俗,大俗大雅之間,悠然自在,超然物外!
我們既能在讀到他的詩詞辭賦後感嘆一聲此乃真文豪也,也能在吃到東坡肉時笑他是個大吃貨。
寫詩填詞也好,為人處世也罷,「雅俗共賞」不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