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第一視角切入,互動探案,《頭號嫌疑人》打造沉浸式微劇新生態

第一視角切入,互動探案,《頭號嫌疑人》打造沉浸式微劇新生態

作為國內首檔以劇情推理為主題的真人秀綜藝,《明星大偵探》已經接連推出四季,並且有了《我是大偵探》等系列IP衍生作品。可以說,在《明星大偵探》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被這種強邏輯、燒腦系的綜藝模式所吸引。

為了加強與觀眾的互動體驗,在《明星大偵探》第四季收官之後,節目組創新式地推出《頭號嫌疑人》系列微劇,以第一視角為切入,打造沉浸式互動微劇新生態。

青出於藍:聚集經典元素,把握IP核心內涵

作為《明星大偵探》的衍生產品,《頭號嫌疑人》從上線之初就帶著極其經典的明偵元素,給觀眾和粉絲無縫銜接的觀感。從整體賣相來看,《頭號嫌疑人》仍舊是以「探案」作為核心,在搜證的邏輯牽引下,將整個懸疑推理的劇情鋪展開來。

眾所周知,對於《明星大偵探》這種強推理的垂直性綜藝來說,燒腦的劇情和強大的邏輯是節目成功的關鍵所在。而在《頭號嫌疑人》中,這樣的特徵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凸顯。

不管是題材,還是具體細節,《頭號嫌疑人》的案件劇情都顯得十分精細化和邏輯化。

比如第一案《秘密》中,整個案件的所有人都有不在場證明,密室殺人的手法讓觀眾著實摸不到頭腦。不過,節目隨之用枕頭、昏昏丸、地毯上燃燒的黑色灰燼、斷掉的螺旋蠟燭、唱片上的蠟油等一系列細節來佐證案件的合理性。

在細節的支撐下,延時、借位、密室等各式高能懸疑元素依次鋪展開來;隨後,嫌疑人依次進行的殺人動機闡述,使多個陳年舊案浮現,形成「案中案」的詭異局面。諸如此類的燒腦設定還有很多,《時間俱樂部》中的雙生兄弟、時間錯位,《玫瑰酒店》中的「恐怖直播」,《你的世界》中的暗網、交換殺人等等。

從細節著手,將微劇情鋪墊地極為豐滿,案件的線索充足、邏輯清晰,既能夠考驗觀眾的推理能力又不至於過分跳脫,失去推理節目的合理性。

從這一點來看,《頭號嫌疑人》確實把握到了《明星大偵探》的精髓和內核。同時,在嘉賓和劇情角色方面,《頭號嫌疑人》也延續了許多明偵的特色。

熟悉《明星大偵探》的觀眾都知道,死者姓甄,涉案企業為MGXX.......這幾乎是明偵每一個案件的標準配置。這樣的設計也出現在了《頭號嫌疑人》中,比如第一案的死者甄少,第二案的甄小鷗,第三案的甄小魏和MG娛樂公司,第四案中的MG高速公路事故等等。

在演員方面上,《頭號嫌疑人》邀請了喬振宇、王鷗、魏晨、鬼鬼、Justin等老牌明偵玩家。從看著這些明星玩家推理破案,到明星玩家復盤案件自主破案,這種身份的轉換使觀眾適應節目節奏的同時,開始自覺升級節目的參與感。

除此之外,先是案件背景,再是挨個審問、線索搜證,由時間線、作案動機輔助推理,這樣的推理程序也與《明星大偵探》相差無幾。清晰的節目框架使觀眾的思路也隨之明朗化。

而勝於藍:內容升級,打造全新互動體系

可以說,作為明偵IP 的衍生,《頭號嫌疑人》的水準是十分在線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就是《明星大偵探》的複製品。從某種程度來說,它更像是明偵IP的跨界與創新,呈現出許多隻屬於微劇的特色。

沉浸式探案體驗

從質感來說,《頭號嫌疑人》更注重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探案體驗,有身臨其境的觀感。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團隊在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中都採用了電影大片的手法和理念,也少不了對細節的雕琢和演員演技的打磨。

在服裝化妝道具方面,節目更加細緻考究。比如第一案中,幽暗的別墅長廊、寓意晦暗的畫像;第三案中,時間酒吧的暗紅色調、張狂的人物面具和搖晃的燈光;第四案中,玫瑰酒店樓梯上破舊的蜘蛛網、柜子上的洋娃娃以及蒙著白布的傢具…….在這些細節的烘托下,懸疑氣氛逐漸蔓延。

演員專業的演技和貼合的後期配樂,可以說是《頭號嫌疑人》的神助攻。尤其是一些空曠的滴答水聲、會說話的掛畫、詭異的手機鈴聲等細節聲音,與演員的表演相呼應,形成觀眾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

同時,節目還進行了多種拍攝手法的組合。一鏡到底的長鏡頭不僅能帶觀眾迅速熟知犯罪現場,還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連貫性和高級感;特寫或靜止鏡頭的融入能夠巧妙地給予觀眾線索暗示,助力觀眾逐步完成推理。

第一視角

從節目理念出發,《頭號嫌疑人》所要打造的是互動式微劇生態。這裡的互動並不僅僅是跟隨明星玩家破案,而是將自己作為偵探的第一人稱「我」,來解開案件謎底。

因此《頭號嫌疑人》採用了一系列設計,來推動玩家進行自主推理。

隨著案件的展開,觀眾可以點擊節目中的可疑畫面收集現場線索。這種方便快捷的搜證方式不僅能夠集中觀眾對劇情的注意力,更能進一步推動觀眾深入推理,打通內容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增強觀眾的參與感。

在搜證結束後,觀眾還能夠用會員特權獲得單獨提審嫌疑人的權利,形成雙向互動的升級,推理完成後,觀眾依據自己的思考形成並提交提案報告。

在整個過程中,觀眾根據自己收集到的線索進行推理,形成完整的案件分析並指定真兇。從看玩家破案到親身入局,以第一視角完成推理,對推理迷來說可算是狠狠地過了把癮。

同時在一些案件中,節目還會用第一視角的鏡頭、傾訴式的對話語言給觀眾營造親歷的感覺,促使觀眾以最大限度的能動性去想像案件背後的故事,留給觀眾主觀推理的空間。

走在行業前列的互動玩法

以「搜證」為線索,推動玩家自主推理,《頭號嫌疑人》的互動玩法遠不止此。為了進一步豐富玩家的代入體驗,節目還採用多媒體平台進行跨界線索收集體驗,形成全網互動延伸。

在劇情中,節目將其他社交平台作為線索載體,提供嫌疑人的社交賬號。而觀眾則通過提示進行跨平台搜證,進而找出真兇。比如在《雙面維納斯》中,可以通過陶然、姍姍等微博得出殺人動機或者不在場證明,甚至捕捉到關鍵性證據Lily的微博小號。

不只微博,在案件《玫瑰酒店》中,節目通過直播平台的彈幕評論將MG高速車禍事件及人員名單等線索一一傳遞出來。最終,觀眾可以通過嫌疑人張建的主頁留言信息,登陸「我是謎」APP獲得他為單身的信息,進而鎖定真兇。

在劇情之外,觀眾通過長篇案情報告、提案排名、案情討論等用戶體驗交流,迅速形成話題圈。並且,這些話題可以憑藉微博官微等平台,從芒果tv擴大到微博、知乎、豆瓣等公眾傳媒平台,引發輿情的聚焦。

可以說,這不僅僅是《頭號嫌疑人》這一節目的創新,更是所有推理迷的狂歡。

縱橫比較:原生IP優勢,挑戰互動影視格局

其實,互動影視的理念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明星大偵探》第四季開播之初,節目組就通過鬼鬼主演的《片場謎案》互動微劇,首次試水互動影視。

去年年底, Netflix推出的劇情片《黑鏡》將電影與遊戲進行交互,通過觀眾對劇情的AB式選擇來實現觀眾與內容的互動。而年初《古董局中局》推出《佛頭起源》系列,也採用了對話、QTE、解密等多種互動元素。

從觀眾的反應來看,大多數人對互動影視持樂觀、鼓勵的態度。但囿於製作體量小、時長較短等原因,大多數用戶對互動影視的體驗感並不圓滿。

此次《頭號嫌疑人》創新式地推出單集時長超25分鐘、6集的整體體量,可以說是一個全新升級的完整的互動體系。這樣的大手筆與《明星大偵探》IP極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不無關係。

首先,《明星大偵探》作為一個綜藝IP,在內容上具有極強的創新性和包容度。能夠通過鏡頭語言傳達出的信息都能夠成為節目表演的對象。在《頭號嫌疑人》中,郝爸爸對好友的陷害、甄小魏對哥哥的親情、姍姍對甄小鷗的嫉妒……不同情緒、不同劇情的彙集、不同主題的表達節目豐滿且立體。

其次,微劇擁有許多未知的可能,尤其是演員或者後期的能動性創造。根據不同的故事選擇不同的表演載體,觀眾所接受的信息更為豐富。同時,多個角色的交匯能過延展劇情了,使線索逐一列出,這樣的能動性在上面兩部作品中,是極難實現的。

最後,《明星大偵探》自播出以來吸引了不少推理粉,其中不乏有已經追了四季的鐵杆老粉。一方面,這些受眾能夠為《頭號嫌疑人》提供互動流量;同時推理迷的專業訴求也推動著《頭號嫌疑人》繼續在內容互動上創新。

由此可見,《明星大偵探》有著極強的IP生命力,《頭號嫌疑人》不僅體現了其發展潛力的可能性,更證明了內容的創新性。而從內容進行第一視角切入的互動微劇新生態,或將成為互動影視的發展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史通鑒 的精彩文章:

影評人狠批《流浪地球》遭網友吐槽:自己拍垃圾片
吳京被噴直男癌,但他戲裡的女主都獨立又強大

TAG:娛史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