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僅僅因為這個地區是個交通樞紐嗎?
文|白孟宸
魯爾區作為德國曾經最發達的工業區,大約繁盛了150年。當然,這裡分布的大多數村鎮在中世紀和更早期人類文明時期便已經得到開發,但在工業革命中,煤炭這種黑色黃金讓魯爾區步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從19世紀開始,魯爾區的自然發展基礎是豐富的煤炭以及隨之而來的由鋼鐵、蒸汽機構成的重工業。
從地理上來看,魯爾處於西歐與中歐的中心區域。萊茵河在德國西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有一條支流,名為魯爾河。這條支流總長219公里,水量可以與泰晤士河媲美,在杜伊斯堡匯入萊茵河下游。從地理上講,魯爾區不但得名於魯爾河,而且最初還以魯爾河作為該區的南部邊界。在魯爾河沿岸,哈根、多特蒙德、赫爾德克、韋特、維滕、波鴻、哈廷根、埃森、米爾海姆和杜伊斯堡等一系列名城連成一線。
當然,任何一個在魯爾河上行船的人都想不到,自己正站在一片近海植被的殘骸之上。在晚古生代的石炭二疊紀,歐洲淺海的海陸形勢不斷反轉,形成了華力西褶皺帶,植被被捲入其中,最終形成了大範圍的近海含煤帶沉積,這道含煤帶西起英國南部,經法國北部、荷蘭,向東北一直伸展到德國,亞琛附近的含煤地區和萊茵—魯爾煤礦都受益於此。
不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魯爾的百姓並不知道自己家裡有礦。這並不是說魯爾區在歷史上長期是窮鄉僻壤。相反,魯爾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公元前800年原始凱爾特人開始進入魯爾區,200年以後,日耳曼部族進入萊茵河沿岸,並將凱爾特人趕向現在的比利時和荷蘭方向。
隨後,古羅馬人在愷撒的指揮下侵入魯爾地區,並開始在此建立基地。最終羅馬人憑藉築壘控制了萊茵河流域。公元85年,羅馬人開始修築韋特豪森堡壘,並在堡壘周圍建立定居點藉以控制萊茵河魯爾河的交匯河口,這座羅馬殖民城市最終發展為杜伊斯堡。
隨後,魯爾區作為德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成為爭奪的焦點。除了萊茵河、魯爾河形成的水陸交通樞紐以外,羅馬人留下的大道在中世紀繼續起到作用,大道和魯爾河為魯爾區域帶來了財富、穩定的人口流動,西歐和中歐文化在這個區域得以交融。
魯爾在歷史上首次與煤炭結緣,發生在1296年。在這一年多特蒙德的書記官留下了一份有關煤炭開採的書面記錄。1302年,斯托克城的書記官再次提到了被稱為「棗林」的煤礦。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魯爾的煤炭並沒有在經濟和工業方面引起太多影響。
在中世紀的工匠看來,硬煤是一種劣質燃料,幾乎不產生煙霧的木炭才是首選燃料。因此控制魯爾區的利西公爵威廉二世直到1374年11月24日才對農民在農閑時期銷售從田埂等地刨出煤炭的行為課稅。
有趣的是,當魯爾的煤礦逐漸登上歷史舞台時,圍繞魯爾河和萊茵河的水運卻開始陷於停滯。從1200年開始萊茵河開始改道,魯爾區的水道逐漸出現淤塞,但直至1306年杜伊斯堡仍有超過400艘登記在冊的貿易船。
不過隨著德國在13世紀後陷入封建割據,原本通暢的貿易和金融卻因為各個小封建主在領地上布置的大量稅卡而開始衰落,杜伊斯堡等城市在1300年後開始為獨立自由市地位與封建主鬥智斗勇,共有16個獨立的定居點選擇加入漢薩同盟,其中包括波鴻、多特蒙德、杜伊斯堡、埃森和瓦滕沙伊德。
戰爭、瘟疫和封建割據最終使得德國出現了農村人口增長而城市日漸蕭條的詭異情況。1350年黑死病襲擊了魯爾,1498年法國軍隊入侵魯爾又為這個區域帶來了名為「法國病」的梅毒。1508年魯爾地區出現第一次梅毒大流行。越來越多的魯爾居民轉向荷蘭等地,作為短期甚至長期僱工。
但是,魯爾區已經逐漸迎來了黑色黃金的曙光。1516年威廉五世成為於利希-克利夫斯-伯格公爵,他娶了法王弗朗西斯一世的侄女,並在1542年捲入了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第三次蓋爾德繼承戰爭。為了籌措軍費,威廉五世公爵將主意打到了煤炭開採權上。1542年4月24日,公爵頒布了魯爾地區第一部官方採礦規定,以自己名下礦山的開採權為誘餌吸引領主和商人為自己提供資金和兵力。
魯爾區富有煤炭、鐵礦等資源
實際上,此時的煤礦開採技術相當原始,幾乎就是一道淺表煤層上開出的敞開水平巷道。1632年,控制魯爾的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室開始聘請地質學家在魯爾區建立「礦業專家辦公室」,這個辦公室主導了對哈廷根煤礦的開發。1677年3月23日,哈廷根第一座煤礦正式開工。經濟的發展和新教的傳播,逐漸讓魯爾區成為德國文化發展的「火車頭」。1655年勃蘭登堡選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在杜伊斯堡建立了著名的杜伊斯堡大學(老杜伊斯堡大學,1818年解散)。1732年和1736年杜伊斯堡和埃森等地分別出現了使用機器印刷的報紙。要知道,魯爾地區最後一次女巫審判是在1706年進行的。新技術和新經濟帶來的新文化迅速使魯爾區「文明化」了。
在18世紀中葉,魯爾生產的硬煤並沒有用於冶鐵。需要指出的是,魯爾第一座大型高爐是1758年在奧斯特費爾德的聖安東尼煉鐵廠建立的。這座9米高爐讓魯爾人大開眼界,但它採用的燃料卻是從周邊森林中採伐的木材。相反,魯爾的煤卻成了德國製鹽業的能量來源。1734年,在魯爾區東多特蒙德烏納發現了大型鹽井,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大喜過望,撥出大筆款項支持鹽井開採。感恩戴德的當地人於是將鹽井命名為「金博恩」,意思是「國王的噴泉」。金博恩鹽井對燃料的巨大需求刺激了魯爾區的煤礦開採,1736年霍爾茨維克德卡羅萊納礦井正式建成,這座礦井專門為金博恩鹽井供應硬煤。不過,此時金博恩鹽井並沒有採用蒸汽機,相反鹽井直到1799年才安裝了整個西普魯士地區第一台蒸汽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一座1750年建造的巨型風車為鹽井提供動力。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戴笠尋找國外合作,多次接觸看透蘇聯私心,但他看清美國了嗎?
※軍隊不要了!「華北王」的籌碼是怎樣一點點輸光的?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