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這是一個人近30年的煉功體驗,他已經達到「煉虛合道」的境界!

這是一個人近30年的煉功體驗,他已經達到「煉虛合道」的境界!

匆匆數十年,人生已過不惑有餘,邁向半百之年,無論是人生經歷還是氣功的修鍊,都有一點小小的體會和感慨,我通過多年實修親證,已達煉虛合道境界。也許一個致力於修行的人在外人眼裡是言行上樸實大方,生活中與人為善,社會交往通達圓融,做事認真努力,幹練豁達,在世人眼裡是一個德者,智者,但卻常有環顧四周心茫然的感覺,也許是在我們的身邊修道者多如牛毛,而得道者卻鳳毛麟角的緣故吧。因此在這裡把我近30年來氣功修鍊的親修實證的感受記錄下來,以供廣大氣功愛好者和實修實證的同道同修們參考指正,以此覓得同好,在今後的修鍊之路上共同精進,也算是功德一件,也就聊以慰藉我心了。

為避免世人門戶之見,在本文中,不談師承,不談門派,盡量少用或不用術語、專業名詞。

修鍊氣功的人也許常常會有一個疑惑,那就是到底應該意守哪裡好呢。也許很多人一定會說,那一定是意守丹田了,也就是所謂的下丹田,大致部位在臍下一寸至三寸的腹部中間,也叫氣海。因為似乎大部分修鍊氣功的人,教授氣功的人,書籍里資料里都是這麼說的。

我個人的體會是,在「築基煉己」和「煉精化氣」階段,還是以意守下丹田為主,因為剛開始練習氣功的人如果沒有一個具體的意守部位,只叫他返觀返聽身體,那是無法做到,也很難得其要領的。至於具體位置不必過於追求準確,因為所謂的意守指的是若有若無、似守非守,意念切忌過重,只要輕輕想著肚臍下的腹部位置就可以了。等到築基有了一定基礎,也就是丹田有了氣感,小腹慢慢變得飽滿起來,好像恢復到了小孩子的那種元氣充足的感覺,丹田慢慢有了熱感或者微微跳動的感覺,那麼丹田的位置自然就可以很準確地感知到了。

至於如何入靜,如何調身調心調息,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道家有三千六百法門,因人而異,各有適合自己的法門,在此不作贅述。我是先從數息開始的,一呼一吸為一息,同時輕輕意守下丹田,慢慢地隨著入靜功夫的深入,不知不覺變成了隨息、觀息、止息,這裡所說的止息不是沒有呼吸,只是入靜到一定深度,自我感覺呼吸若有若無,試想:息之不存,命焉有乎?網路上說:有人用胎息可以在水中待數小時之久,聽後只做一笑了之,娛樂的年代有些訊息不可當真,至於胎息下面再做討論。

等「築基煉己」功夫修鍊到一定階段,丹田氣感很足,接著就該氣通小周天了,也就是所謂的通任督二脈。古人說:「夾脊河車透頂門,修行徑路此為尊」,也就是說氣功修鍊的人都要經過這一階段,這是入門的基礎。這個過程也是順其自然的,無需意念導引,要知道意通小周天是沒有實質意義的。通任督二脈要逆上三關,我的感覺先是氣從丹田下行至會陰穴,會陰位常常發熱,跳動,而逆上尾閭穴則用了很長時間,花費了一些時日,接著命門穴跳動,到了夾脊穴迅速就過去了,後背微微發麻發熱,氣到了玉枕穴也沒有明顯的阻礙,只是穴位周邊後腦勺部位常常是一片透汗,氣走百會穴也沒有明顯感覺就過去了,到了前額至天目穴的位置又停留了一段時間,常常覺得氣將額頭部位頂起如雞蛋大小,好像年畫里的額頭突起的老壽星,當然這只是感覺,沒有真的突起,有時天目穴發脹。後來就是人中穴跳動,有一天在練功中突然舌頭髮麻,拉的很直,被自動吸到上齶的感覺,舌下產生大量的津液,非常甘甜,這就是任督二脈接通的現象吧,接下來自然地氣走到了承漿穴、天突穴、膻中穴,膻中穴也即是中丹田的位置,到了這裡也是一個關卡,氣到這裡下不去,常常覺得胸悶,心窩堵,繼續練下去,直到有一天突然覺得有一個蠶豆大小的氣泡咕嚕一下從膻中穴位置下去了,接著丹田部位一片溫熱並伴有收縮跳動,胸部的堵塞感頓然消失,自我感覺心胸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心情不好時胸部鬱悶、心口堵塞的感覺從此消失了,真正體會到了張三丰祖師所說的:「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的意境,這個過程即是「煉精化氣」,古人所說「小葯過關」是也。

關於修鍊方法,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道家有三千六百法門,修鍊到高層次境界才會真實體悟到什麼是:萬法歸宗,不二法門。這個不二法門不是排斥其他功法,而是萬法平等無有高下,就好比進入一個巨大的體育館,無論你從那個門進入,從哪種方法開始起修,最終都會來到場館內,見到的場景,體驗到的功景功態也是一樣的,道家講復歸無極,佛家講明心見性,究竟大圓滿。一路走來,你會發現,道家的金丹大道的修鍊次第(築基煉己,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復歸無極)和禪定功夫的「四禪八定」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一一對應關係,需自己實修實證,親自體會。

小周天打通之後,即使在不練功的時候,也會常常覺得前胸後背任督脈上有線條般的氣息在流動,有時候似乎是電流感,有時候似乎是細細的水流感,有時候也會有溫熱或涼爽的感覺;有的練功者是若干時間小周天轉動一圈,或者一個時辰內轉動多少圈,我的感覺是隨著一呼一吸在轉動,氣息在體內流動的感覺真實而明顯,不是意識感應。隨著任督氣感的加強,丹田部位的感覺越來越明顯,稍加意念就會有微微跳動呼吸的感覺,有時候覺得丹田很熱,小腹飽滿有充滿的感覺,「胎息」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在練功入靜較為深入時,慢慢忘記了呼吸,也感覺不到呼吸,這時候腹部即自動啟動,像肺部呼吸般起伏,這個時候腦海中忽然產生一個念頭,我的口鼻怎麼不呼吸了?這麼一起心動念,會立刻覺得呼吸不暢,有胸悶缺氧的感覺,胎息還未啟動,馬上就退出來了,慢慢隨著功夫的深入,意念不為功景所動,置之不理,會很快覺得腹部較大幅度地自動呼吸起伏,和最初丹田跳動的感覺和力度完全不同,此時全身的毛孔感覺也都打開與外部相通,也在自動呼吸空氣,即所謂體表呼吸,完全是先天自主狀態,不受自己意念所支配,此時口鼻呼吸若有若無,感覺幾乎消失,其實還是有的。而且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下丹田(腹部)和中丹田(胸部)也即整個體腔不再受到橫膈膜的阻礙,在胎息的推動作用下合為一體。每次練功這種胎息狀態能夠自動持續半個小時以上,收功後感覺全身如沐春風般的舒暢通泰,又猶如深度睡眠清醒後精神倍增,妙不可言。而且出現了古人所謂「馬陰藏相」,後來通大周天后又恢復如常,這是後話。

接下來就該進入氣通大周天的階段了,也即是「鍊氣化神」。這個時候,還是以輕輕意守溫養下丹田為主,因為此時任督二脈中氣息流動感覺比較明顯了,身體上部體腔的一些部位即使不意守也會有感覺,所以也可間或意守膻中穴(中丹田)區域,或者叫做內視體腔,也就是將意識慢慢由點(下丹田)到線(任督二脈)再到面(上身體腔),這樣會長功很快,對打通大周天有幫助,但仍然不要用意念去引導,完全要順其自然,對氣息流動做到勿忘勿助。

到了一定時日,練功時感覺全身各處,手臂手指部位、腿腳各處有微弱電流竄動的感覺,腳底勞宮穴常常朝外冒涼氣,應是在排出體內寒氣病氣。不練功時胸口膻中穴部位常常會透出圓坨坨的冷汗,和平時天熱出汗的感覺迥異,僅局限於一個小圓圈範圍,有時在睡覺時感覺額頭天目穴位置冒出像雞蛋大小的圓坨坨的冷汗,甚是膩滑,好像出油一般,這個時期練功時會感覺胃部有痛感(我兒時胃病很嚴重,後來通過站樁調理好了),我想這應該是在調理隱藏的病根的緣故吧,而且常常身體各處大的穴位會有明顯跳動。每天清晨常常被膻中穴和喉部天突穴劇烈的跳動驚醒,開始感覺很好,時間長了卻不勝其煩,直到有一天也是清晨從睡夢中醒來,自覺心臟劇烈跳動,好似心律不齊的感覺,(以前從未有過心臟疾病)心裡還在盤算天亮趕緊去醫院檢查,等到了天亮起床後,卻又恢復如常,當日白天還去爬山一天也無反應,事後去做檢查仍然沒有發現什麼毛病,我想這是氣在自動疏通五臟六腑,調理潛藏的病症吧,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未病--未來之病也,消滅於萌芽之前。後來跟我練功的同修也告訴我有此現象,遂不以為怪。

這些現象出現後沒多久,有一天夜裡躺在床上,感覺身體有些和平時不太一樣,全身電麻,身體各處骨縫、關節,甚至骨髓深處如萬千螞蟻噬咬,奇癢難忍,漸漸全身有均勻的熱感,丹田之氣好像被抽離,腹部凹陷向後被吸到背部命門位置,就這樣折騰了半夜,在昏昏沉沉之際卻開始感覺氣息在全身均勻有規律地流動,漸漸可以清晰感知到流動的路線,灌注奇經八脈、十二經絡,因為氣息流動遍布全身,我感覺其實很難分辨具體是哪一條經絡。至此,確認已經氣通大周天,完成「鍊氣化神」,即古人所說「大葯過關」是也。

也許有人說,練到大周天的境界可以心滿意足了,因為很多人經過多年氣功修鍊也沒找到通大周天的感覺。其實,這才是真正修鍊的開始,漫長的修鍊之路還在後頭。氣通大小周天,只不過相當於禪定功夫「四禪八定」中的所謂初禪而已,充其量也就是一隻腳剛剛邁過了氣功修鍊的門檻,初窺門徑而已。

氣通大周天之後,也恰恰是修練最艱難的時候,這個階段丹田感覺空了,身上的氣感反應也不明顯了,有時甚至沒有任何反應,自我感覺過去練就的功夫突然都消失殆盡了,很多人就此駐足不前,甚至收手不練,遺憾終生。

道家講「性命雙修」,築基煉己和煉精化氣階段是以「命功」為主,修鍊至此,需轉入「性功」修鍊為主了。所謂「命功」指的是對身體、肉體的修鍊;「性功」則是修身養性,提高個人涵養,修養德行。讓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歷練自己的脾性,做到心地坦蕩,不急不躁,古人說的「積德行善」,佛家說的「做功德」、「廣種福田,累積資糧」都是一個意思。所以說練功中講德行、修養不是道德說教,是功夫上升到更高層次的修鍊要求,只有心平氣和,身心放鬆無礙,做人清凈平等,做事客觀公正才能為今後「煉神還虛」、「開天門」打下良好基礎。此時可將意守部位改為膻中穴(中丹田),意思即內視整個體腔,間或返觀返聽全身。

堅持修鍊下去,古人所謂的「性光」、「神通」開始初步顯現。隨著身體內氣場的增強,體內能量場與宇宙能量場初步感通,自身體內的生物電流和外界能量場刺激經絡和某些穴位,特別是與天目穴、玉枕穴在一條直線正中相關聯的松果體被激發後,會在功中見到光,繼而開啟所謂「天眼通」。

性光顯現,最初是很少的星星點點,稀稀落落,而且閃爍不定,到後來會變成向外擴散或者向內收縮的光圈,這個時候仍是不穩定的,繼續下去,慢慢變成穩定的淡淡白光,由零星點圈逐漸連成片,直至成為一片柔和穩定的如月光般的光幕,古人所說的「銀蟾光滿」,道家所說「蟾光」也即「慧光」,再往後「蟾光」逐漸變的溫暖,變成淡淡的淺淺的金黃色,偶爾會在這一片光中看到一個兩個或如藍寶石般的明點或金燦燦如黃金般的亮點,因人而異,不一而論。

在光中會常常顯現出圖像,這就是所謂的「天眼通」現象。一般來說,具有「天眼通」的人,其天目穴和玉枕穴必須同時打開,與腦部中的松果體,組成「三點一平面」,從而達到顯象的功能。看到不同時空的世界、看到事物的本質。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我也常常看到山河大地、湖泊草原,也在深度入靜中感覺快速穿越螺旋狀的時光隧道,或身體急速向前飛行、或快速下墜又漂浮空中,還看到過阡陌村莊,人來人往,我想這些都是身體內能量充足,氣場激發身體和大腦的經絡產生的幻覺吧,不可當真,不可著相。世尊釋迦摩尼早就說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隨著入靜功夫的深入,心性的修鍊,自身氣場與宇宙能量場有了初步溝通,開始產生良好的能量融通效應。老子《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在極度虛靜狀態下,恍恍惚惚之中經常會感覺突然全身一震,周身經脈關竅在大震中相繼開合的奇妙感受,整個練功過程中有時震動一次,有時震動數次,但不會影響入靜。正如古人所說「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這種感受也即是「玄關竅開」。說到這裡,要提到一個名詞「玄關一竅」,對此陳攖寧先生曾有過論述:「玄關一竅者,既不在印堂眉間,亦不在心之下腎之上,更非臍下一寸三分。執著肉體在內搜求,不過腦髓、筋骨、血管、五臟、六腑穢濁渣滓之物,固屬非是。離開肉體在外摸索,又等於捕風捉影,水月鏡花,結果亦毫無效驗。總之,著相著空皆非道器。」道家南宗祖師張紫陽也說:「蓋虛極靜篤,無復我身,但覺杳杳冥冥,與天地合一,而神氣醞釀於中,乃修鍊之最妙處,故謂之玄關一竅。」我的體會是,玄關一竅既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所謂「不住中間及表裡」,入靜功夫深入到一定境界,全身氣場充足到一定程度,自然達到「玄關竅開處處開」的境地。

功夫至此,下一步就是要「開天門」了,也即是「煉神還虛」。「開天門」是歷代無數修行者追求的目標,天門的位置就在諸經彙集的百會穴為中心的頭頂骨周圍一圈,也叫「開頂門」。

我的體會是,在「開天門」之前每次練功時,兩手非常脹,頭頂也經常脹痛,或者有重壓感,感覺不是太舒服(此時要小心,最好有名師指點,不至於出現偏差),量量自己的血壓卻也正常,才稍得心安。放鬆入靜,調整呼吸,甚至意守湧泉穴都無濟於事,倒是放棄練功,出去散步,或者做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這些癥狀一會就不知不覺消失了。下丹田雖沒有明顯氣感,但卻常常有灼熱之火沿胸部向上冒,有時膻中穴、天突穴、天目穴也會依次跳動,有時候氣會沿上半身正中線或是任脈亦或是沖脈猛然上沖,是突然出現,轉瞬即逝,所以很難分辨具體是哪條經脈,但到了承漿穴位置就消失了,在練功時有時候感覺是兩手臂,有時候感覺是上半身但不包括頭部,常常會感覺不存在了或者透明了。

直到有一天,在練功中,在完全無準備無意識的狀態下,從下丹田位置有一股強烈的電流又好像是一股光柱沿身體內部瞬間上升到頭頂,衝出體外。整個頭頂骨感覺一片清涼,有被打開的感覺,整個人也就瞬間變得虛無了,但意識卻是從未有過的清醒,真正感受到了古人所說:「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至此「煉神還虛」初步完成,這種身體虛空狀態即是「四禪八定」功夫中「空無邊處定」。

天門打開後練功時的感受和功景與以往大不相同,無論站樁還是打坐,都能進入甚深入定狀態,這裡我不用「入靜」改用「入定」這個詞。這個時候人體自身能量場通過頂門與宇宙能量場很好地溝通進而逐漸融為一體,常常感覺身體周圍環繞包圍著一層氣場,感覺就像把手背挨近電視機屏幕,被靜電吸引汗毛倒豎的感覺,只不過這是全身體表的感覺。有時晚上在草地上練功,會感覺到自己身體周圍半徑數米範圍內有一個圓形氣場籠罩著自己,又好像是那種淡淡的若有若無的白色光圈,這時才明白一個淺顯但又得之不易的道理:人體自身本來無所謂產生氣感,光在自己的肉體上折騰是沒有多大名堂的,宇宙能量場無窮無盡,遍一切處,穿透我們的身體,只有和宇宙能量相應才能真正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記得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說宇宙中暗物質占宇宙質量的23%,暗能量佔73%,現代科學儀器可觀察到的顯物質還不到5%,那麼大部分的能量如何感知和接收到呢,那就是氣功修鍊和甚深入定,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從這時開始,無論練功還是不練功,都會有明顯的功態。無論行住坐卧,如看書、看電視、談話、做事、躺在床上等時候都會有身體的穩定的虛無感,頭頂也常常覺得很通透,與外界氣場相通,稍微安靜即可感覺到在接收宇宙能量。這個時候,自然而然的出現「氣滿不思食,精滿不思欲,神滿不思睡」的現象,無需刻意「辟穀」,常常無飢餓感,可以不吃和吃很少東西,體力照常;整夜不睡覺,不是那種昏昏沉沉的失眠,而是整個白天黑夜都精力充足。這個階段身體氣息流動通暢,功態功感明顯,意念也能夠把握適當,無論意守哪裡都有氣感,不會引起頭昏腦脹和身體不適,也不會氣流亂竄,走火入魔,所以只需輕輕意念返觀全身即可。

修鍊至此,打開了天門,五臟六腑乃至整個體腔的經絡得到了很好的深層次的疏通,上中下丹田氣息暢通無礙,連為一體,氣有時沿體腔向上從頭頂冒出,但同時也感覺到任脈之氣沿經絡向下流動,自成體系,互不干擾,所謂順逆自如,也就自然達到了三田合一,中脈貫通。藏密功法里有三脈七輪的說法:即左、中、右脈,海底輪、臍輪、胃輪、心輪、喉輪、眉心輪、頂輪,對此我倒是沒有刻意用意念去觀想和注意,但也在功中會感覺到丹田(臍輪)的氣場旋轉,閉目入定中,可真切看到天目穴位置碗口大的金色光輪沿順時針方向旋轉。

深入定中,有時會突然看見有一個自己坐在對面(幻覺),就好像照鏡子一般明了清晰,然後感覺身體像吹氣球般迅速向外膨脹,瞬間虛無融化。道家講「身外有身」,功夫深到一定境界,何止一個身外身,會感受到百千萬億化身,充塞天地。有時還感覺自己像山脈一樣高大,甚或與山脈合為一體;有時也會看到一些神神鬼鬼的幻像,只把他當做魔境,心不為所動,因為知道那只是功中的幻覺,不可當真。當持「見相離相」、「諸相非相」之見識,可避免走火入魔。

某一天,忽然眼前穩定的光感變成無數細小的白色光點在飛舞,這就是古人所謂「天花亂墜」、「雪花紛飛」,這是要出陽神的前兆了。此後,無論練功還是不練功時,會常常感覺有個東西從頭頂冒出去,好像是氣流,也好像是電流之類的能量,直到有一天深入禪定中感覺有個火柴盒大小的小人從頭頂冒出去升到空中,不知所蹤。

有人會說,古人不是說過:「溫養三年,嬰兒老成,直至九年,功圓行滿,陰滓盡消,一神可以化百神萬神」,沒有把他收回來,那豈不是陽神丟失了么,當然不會。我的感覺是,此時人的後天意識(顯意識也叫識神)已經明顯淡化、隱退,所謂第七識(潛意識)和第八識(先天意識也叫元神)開始發揮主導作用,在穿透我們身體的宇宙能量場的感應下,自我意識通過頂門與宇宙能量場接通的感覺,也即大腦中意識的一部分好像離開了身體,開始天馬行空,不是真的有一個陽神飛出體外,只要自己心不迷性不亂,安坐不動,收功後自然形神俱在。呂祖早就明示過:「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當然有時候也會看到一些從未見過的人和事、景物,好像還能回到過去遙遠的年代。至於有無前世今生,有無三界六道輪迴,我等凡夫,沒有開悟,不敢妄下結論。有時還會感覺到自己的意識在宇宙銀河星空中遨遊,所謂「神遊萬仞,精騖八極」,甚至能看見閃亮的星辰從自己身邊迅速掠過,正如重陽祖師描述的那樣:「形神俱妙,出有入無,煉神與太虛同體,返乎無極之真道,合乎元始之妙境。觀天地在玄妙中,如太倉一粒黍,太虛一片雲耳」。

繼續修鍊下去,有一天會覺得自身氣場無限向外延伸擴展,深入禪定中恍惚之間覺得自己變得無比高大,頂天立地的感覺,古人所謂「充塞天地」、「天人合一」,然後天地和自己慢慢地收縮變成一個沒有邊際的極薄的平面(我的個人感覺),在這個平面里,有無數條柔和的白色光線,又好像是無邊無際的白霧,混混沌沌,一片白茫茫,沒有長,沒有寬,也沒有高,一切都靜止了,停頓了,這種感覺真的用語言很難形容,這種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狀態應屬「零維空間」的範疇。老子在《道德經》中描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個道,就是宇宙的規律,天地萬物的實相,也即《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修鍊至此,親證「道」的本來面目,算是初步「合道」了。繼續深入修鍊下去,直到有一天,這個無邊無際的混沌也在定中融化分解了,天地萬物和自己的身體分解為無數塵埃顆粒,遍一切處,感覺處處有我,無處不是我,又何止百千萬億化身。至此進入古人所謂「虛空粉碎」的境界,深入「煉虛合道」。

這是我在實修中關於「煉虛合道」、「虛空粉碎」的親修實證之體驗,至於其中義理的闡述,古今之人反覆論述,長篇大論,互為引用,多為抽象理論的表述,且玄奧難懂,即不得其意,更不能得其修鍊之法,如執著於其中,會落入「法執」,為「法」所縛,故在此不做贅述。除了對其理論的領悟之外,其實應有具體的可供實修操練的步驟,並非所謂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我的體會就是,無論修鍊到多麼高深的境界和層次,在修鍊的每一個階段和次第,都會有相對應的實實在在的功感功態和具體的功景功驗,真實不虛。我今依自己淺陋的理解,亦總結概述如下:「破我執相,棄有為法,安住虛空,成就千萬億化身,是為煉虛合道,虛空粉碎也」。

「煉虛合道」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至此「命功」已無功法可練,「性功」修鍊卻是永無止境,想要達到道家所說的「復歸無極」,佛家所說的「明心見性」、「究竟圓滿」,最終達到無修、無證、無學、無為,這是每個修行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我等凡夫也許窮其一生也不能得,只是作為一個追求的目標。精進修行的動力,不可執著於此,墮入佛家所謂的頑空,空耗了人生大好時光,豈不可惜,對此要有清醒認識,人生在世修行的目標仍是以修身養性,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利己利他為第一要旨,於工作、於家庭、對事對人都要負起責任,盡心儘力工作,無愧於心做人,腳踏實地修鍊,那些所謂飛天遁地,奇門法術,成仙成佛都是墮入魔境和邪道,讓自己不得解脫。佛家也說過,真如自性、真心既是佛性、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又何須舍本求末,向身外求之呢。世尊釋迦摩尼說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修行人也應有如此認識。

本文至此,暫告一段落,我乃一介凡夫,修行功力尚淺,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惟望各位同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倘能有些許啟發,我心足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風光雄奇秀麗的名山之中。著名的道教宮觀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聳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在中國的許許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積。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這一土生土長的宗教,是在中國的哲學、科學、風俗、民情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它主要由長江文化孕育而成,創始人張道陵由吳入蜀,以楚文化的老莊道學為基礎,吸取了燕齊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風,在鶴鳴山創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經典《道德經》,宣揚以「道」為中心的學說。他從「道法自然」出發,標榜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回旅館不多一會,夥計在梯子下口裡含著飯嚷:「侯營長來了!」大家趕下來。侯營長有個桔皮大鼻子,鼻子上附帶一張臉,臉上應有盡有,並未給鼻子擠去眉眼,鼻尖生幾個酒刺,像未熟的草莓,高聲說笑,一望而知是位豪傑。侯營長瞧見李梅亭,笑說:「怎麼我回到小王那裡,你已經溜了?什麼時候走的?」李梅亭支吾著忙把同行三人介紹,孫小姐還沒下來。侯營長演說道:「我們這貨車不能私帶客人的,帶客人違兒犯軍法,懂不懂?可是我看你們在國立學校教書,總算也是公務機關人員,所以冒險行個方便,懂不懂?我一個錢不要你們的,你們也清苦得很我不在乎這幾個錢,懂不懂?可是我手下開車的、押車的弟史要幾個香煙錢,錢少了你們拿不出去,懂不懂?我並不要錢,你們行李不多罷?裡面沒有上海帶來的私貨罷?哈哈,你們念書人有時候很貪小便宜的!」笑得兩頰肌肉把鼻孔牽得更大了。大家同聲說不帶私貨,李梅亭指著自己的鐵箱道:「這是一件行李,樓上還有——」侯營長的眼睛忽然變成近視,努目注視了好一會才似乎看清了,放機關槍似的說:「好傢夥!這是誰的?裡面什麼東西?這不能帶——」忽然又近視了,睜眼望著剛下梯來的孫小姐——「這也是你們同走的?這——這我也不能帶。方才跟你講不到幾句話,我就給人叫走了,沒交代清楚,女人不帶。要是女人可以帶,我早帶小王一二一,開步走了,哈哈。」孫小姐氣得嚶然作聲,鴻漸等 侯營長進了對門,向他已消滅的闊背出聲罵:「渾蛋!」辛楣和顧先生孫小姐不要介意,「這種人嘴裡沒有好話。」孫小姐道:「都是我一個人妨礙了你們搭車——」鴻漸道:「還有李先生這隻八寶箱呢!李先生你——」李梅亭向孫小姐道歉道:「我事情沒辦好,帶累你受侮辱。」這樣一說,鴻漸倒沒法損他了。 這事不成,李梅亭第一個說「僥倖」,還說:「失馬安知非福。帶槍桿的人不講理的,我們同走有孫小姐,一切該慎重。而且到韶關轉湖南,冤枉路走得太多,花的錢也不合算,方先生說話對了。」在鷹潭這幾天里,李梅亭對鴻漸刮目相看,特別殷勤,可是鴻漸愈嫌惡他,背後跟辛楣笑說:「為了打茶圍那幾塊錢,怕我挑眼,就帝樣沒志氣。我做了他,寧可掏腰包的。」鴻漸晚上睡不著的時候,自惜自憐,愈想愈懊悔這次的來。與李梅亭顧爾謙等為伍,就是可恥的墮落。這十來天的旅行磨得一個人志氣消沉。一天他辛楣散步,聽見一個賣花生的小販講家鄉話,問起來果然是同鄉,逃難流落在此的。這小販只淡淡說聲住在本縣城裡那102條街,並不向他訴苦經,借同鄉盤纏,鴻漸又放心、又感慨道:「這人准碰過不知多少同鄉的釘子,所以不再開口了。我真不敢想要歷過多少挫折,才磨練到這種死心塌地的境界。」辛楣笑他頹喪,說:「你這樣經不起打擊,一輩子戀愛不會成功。」鴻漸道:「誰像你肯在蘇小姐身上花二十年的工夫。」辛楣道:「我這幾天來心裡也悶,昨天半夜醒來,忽然想蘇文紈會不會有時候想到我。」鴻漸想起唐曉芙和自己,心像火焰的舌頭突跳起,說:「想到你還是想你?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真正想一個人,記掛著他,希望跟他接近,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會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辛楣笑道:「我總希望,你將來會他幾秒鐘給我。告訴你罷,我第一次碰到你以後,倒常常想你,念念不釋地恨你,可惜我沒有看錶,計算時間。」鴻漸道:「你看,情敵的彼此想念,比情人的彼此想念還要多——那時候也許蘇小姐真在夢見你,所以你會忽然想到她。」辛楣道:「人家哪裡有工夫夢見我們這種孤魂野鬼。並且她已經是曹元朗的人了,要夢見我就是對她丈夫不忠實。」鴻漸瞧他的正經樣兒,笑得打跌道:「你這位政治家真是獨裁的作風!誰做你的太太,做夢也不能自由,你要派特務式作人員去偵察她的潛意識。」三天後到南城去的公路汽車照例是擠得僅可容足,五個人都站在人堆里,交相安慰道:「半天就到南城了,站一會兒沒有關係。」一個穿短衣服、滿臉出油的漢子擺開兩膝,像打拳里的四平勢,牢實地坐在位子上,彷彿他就是汽車配備的一部分,前面放個滾圓的麻袋,裡面想是米。這麻袋有坐位那麼高,剛在孫小姐身畔。辛楣對孫小姐道:「為什麼不坐呀?比坐位舒服多了。」孫小姐也覺得站著搖搖撞撞地不安,向那油臉漢道聲歉,要坐下去。那油臉漢子直跳起來,雙手攔著,翻眼嚷:「這是米,你知道不知道?吃的米!」孫小姐窘得說不出話,辛楣怒容相向道:「是米又怎麼樣?她這樣一個女人坐一下也不會壓碎你的米。」那漢子道:「你做了男人也不懂道理,米是要吃到嘴裡去的呀——」孫小姐羞憤頓足道:「我不要坐了!趙先生,別理他。」辛楣不答應,方李顧三人也參加吵嘴,罵這漢子蠻橫,自己佔了坐位,還把米袋妨礙人家,既然不許人家坐米袋,自己快把位子讓出來。那漢子看他們人多氣壯,態度軟下來了,說:「你們男人坐,可以,你們這位太太坐,那不行!這是米,吃到嘴裡去的。」孫小姐第二次申明願意一路站到南城,辛楣等說:「我們偏不要坐,是這位小姐要坐,你又怎樣?」那漢子沒法,怒目打量孫小姐一下,把墊坐的小衣包拿出來,撿一條半舊的棉褲,蓋在米袋上,算替米戴上防毒具,厲聲道:「你坐罷!」孫小姐不要坐,但經不起汽車的顛簸和大家的勸告,便坐了。斜對著孫小姐有位子坐的是個年輕白凈的女人,帶著103孝,可是嘴唇和眼皮擦得紅紅的,纖眉細眼小鼻子,五官平淡得像一把熱手巾擦臉就可以抹而去之的,說起話來,扭頭撅嘴。她本在看熱鬧,此時跟孫小姐攀談,一中蘇州話,問孫小姐是不是上海來的,罵內地人兇橫,和他們沒有理講。她說她丈夫在浙江省政府當科員,害病新死,她到桂林投奔夫兄去的。她知道孫小姐有四個人同走,十分忻羨,自怨自憐說:「我是孤苦零丁,路上只有一個用人陪了我,沒有你福氣!」她還表示願意同走到衡陽,有個照應。正講得熱鬧,汽車停了打早尖,客人大半下車吃早點。那女人不下車,打開提籃,強孫小姐吃她帶的米粉糕,趙方二人怕寡婦分糕為難也下車散步去了。顧爾謙瞧他們下去,掏出半支香煙大吸。李梅亭四顧少人,對那寡婦道:「你那時候不應該講你是寡婦單身旅行的,路上壞人多,車子里耳目眾多,聽了你的話要起邪念的。」那寡婦向李梅亭眼珠一溜,嘴一扯道:「先生真是好人!」那女人叫坐在她左邊的二十多歲的男人道:「阿福,讓這位先生坐。」這男人油頭滑面,像浸油的楷耙核,穿件青布大褂,跟女人並肩而坐,看不出是用人。現在他給女人揭破身份,又要讓位子,骨朵著嘴只好站起來。李先生假客套一下,便挨挨擦擦地坐下。孫小姐看不入眼,也下車去。到大家回車,汽車上路,李先生在咀嚼米糕,寡婦和阿福在吸香煙。鴻漸用英文對辛楣道:「你猜一猜,這香煙是誰的?」辛楣笑道:「我什麼不知道!這人是個撒謊精,他那兩罐煙到現在還沒抽完,我真不相信。」鴻漸道:「他的煙味難聞,現在三張跟同時抽,真受不了,得戴防毒口罩。請你抽一會煙斗罷,解解他的煙毒。」 到了南城,那寡婦主僕兩人和他們五人住在一個旅館裡。依李梅亭的意思,孫小姐與寡婦同室,阿福獨睡一間。孫小姐口氣里決不肯和那寡婦作伴,李梅亭卻再三示意,余錢無多,旅館費可省則省。寡婦也沒請李梅亭批准,就主僕倆開了一個房間。大家看了奇怪,李梅亭尤其義憤填胸,背後咕了好一陣:「男女有別,尊卑有分。」顧爾謙借到一張當天的報,看不上幾行,直嚷:「不好了!趙先生,李先生,不好了!孫小姐。」原來日本人進攻長沙,形勢危急得很。五人商議一下,覺得身上盤費決不夠想回去,只有趕到吉安,領了匯款,看情形再作後圖。李梅亭忙把長沙緊急的消息告訴寡婦,加油加醬,如火如荼,就彷彿日本軍部給他一個人的機密情報,嚇得那女人不絕地嬌聲說:「啊呀!李先生,個末那亨呢!」李梅亭說自己這種上等人到處有辦法,會相機行事,絕處逢生,「用人們就靠不住了,沒有知識——他有知識也不做用人了!跟著他走,准闖禍。」李梅亭別了寡婦不多時,只聽她房裡阿福厲聲說話:「潘科長派我送你的,你路上見一個好一個,知道他是什麼人?潘科長那兒我將來怎樣交代?」那婦人道:「吃醋也輪得到你?我要你來管?給你點面子,你就封在這個基礎上重視修道養壽,是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可以說是生命科學的老祖宗。

我國遠古時代就產生了神靈崇拜,這是各民族都有過的原始思維的表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又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了獨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遠古神話傳說聯繫著,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有崑崙和蓬萊兩大系統。神仙住在西方昆崙山上和東海蓬萊三島之中,個個風姿綽約,活得逍遙自在,吸甘露,食玉屑,服靈芝,住黃金宮闕,觀奇花瑤草,畜珍禽異獸,特別是掌握著長生不老之葯,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與神仙信仰相適應,方土也就應運而生。他們揚言能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靈丹妙藥為人治病,還能幫助具備條件的人跨入仙界。一些皇帝為了能長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島去求不死之葯。當然,這樣的願望是無從實現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創五斗米道,道教正式產生。從此以後,方士變成了道士,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道教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思潮,而且也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積极參与社會生活,逐漸起著多方面的影響。一些著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為核心,將縹緲難求的神仙信仰加以發展,又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藥等治病之術,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和法術體系。道教比起過去的神仙信仰有顯著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本人的自我修鍊。也就是說,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尋求。只要修鍊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能修成,責任自然在於自己。

道教在教義上與佛教最大的區別,也是與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處,就突出地表現在「貴生」上。佛教認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應當深深地懺悔和苦苦地修鍊,以求得來世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教卻追求現世之樂,以今世修道成仙為理想境界。養生的要旨,在於清靜、無為。這就應該排除塵世俗務,正心誠意。而養生的許多方法,諸如煉丹、守一、行氣、服食等,也必須排除俗務。因而修鍊者大都隱居於深山老林之中,結草為廬,采果為食,透出一種仙氣。我國的許多美好的自然環境,正是道士們修鍊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漸變為道教活動的場所,從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為理想。信徒們認為求仙有術,只要清心靜修自有神仙指點。由於術數有別,一旦修鍊成功,有的可成為天仙,有的可以成為地仙。天仙飛升天界,地仙的居處在十洲三島、洞天福地。十洲三島,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則在陸地之內。它們大多是名山勝景,都可以實指某地。道書中有唐道士司馬承禎編集的《天地宮觀圖》,唐末杜光庭編撰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二書所載雖不盡相同,但都詳敘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處。按照道教的說法,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領治,其間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這些名山勝景,大概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動就比較集中、比較活躍的地方,道士將這些地方編排在案,於是就有了那麼些洞天福地。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虛無而幽深的玄理具體化了,對道教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二、從洞天福地看道教發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國眾多的名山,雖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多數在道教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沉積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容。

終南山離古都西安很近,在歷史上是逸人羽士隱居之處。樓觀台就在終南山的北麓,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道教宮觀的「觀」就是從這裡沿用下來的,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現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樓觀台是周代函谷關令尹喜的故居,他在這裡結草為樓,以為觀星望氣之所,所以名之為草樓觀。老子由楚地西來秦國,尹喜就懇請他到草樓觀,挽留他在這裡著書以傳後世。老子為說《道德經》,寫下了這一傳世的經典之作。如今,樓觀台還有說經台和老子系牛處等,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聖跡。

南北朝時期,樓觀台建起了初具規模的道觀。當時社會動蕩,許多道士潛來終南山隱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當時的高道,形成了以終南山為中心的道派。到了唐代,這裡的道教進入了鼎盛階段。唐初皇帝以老子為遠祖,李淵父子興兵時又得到過樓觀台道士的資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樓觀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皇帝李淵親臨樓觀台拜謁老子,並賜地十多頃,敕令擴建宮觀,特修建宗聖宮,意為「祖宗賢聖」之宮,從此以後賞賜不斷。金元之際,王重陽在終南山下隱居修道,後對傳統道教進行了改革,創立了全真道。這個道派,迅速發展,特別在北方影響很大,成為與正一道並立的兩大道派之一。樓觀奉全真道龍門宗,並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開道教玄義,被尊為道教始祖,樓觀為老子說經傳道之地,道門公認道教始於樓觀,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還是正一道派,都稱樓觀為「終南祖庭」。

說經台,就是老子為尹喜講授《道德經》的地方,為現今樓觀台的中心,建於海拔560米的峰頂。這裡南依秦嶺,北瞰渭水,層巒疊嶂,茂林修竹,得仙山之靈氣。從這裡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煉丹爐,東南有老子打鐵淬火的仰天池,附近還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這裡現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歐陽詢所書的《大唐宗聖觀記》,宋米芾、蘇軾等人的詩碑和詩詞刻石,元趙子昂的隸書《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彌足珍貴的文物。此外,還有李白、王維、岑參、溫庭筠、蘇軾、蘇轍、薩都刺等的題詩,留下了歷代著名詩人遊覽樓觀台的體驗。

江西龍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據道書中記載,第一代天師曾在這裡修道煉丹。到了晉代,第四代天師張盛遵其父張魯之囑,攜祖傳印劍自漢中遷回「龍虎山祖師玄壇」。從此以後,歷代子孫就都居住在此,繼承祖訓,世襲道統,傳道布教,至今已傳六十三代。這裡是道教正一天師的祖庭,又稱為第三十二福地,在道教史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天師府現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談到道教名山,自然會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素來有名,活躍在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西漢時,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來此隱居修鍊。他們擅長醫道,精於藥理,行醫民間,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愛戴。為了紀念他們,改句曲山之名為茅山。後來,道教在此興起,就尊茅氏三兄弟為「三茅真君」。

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南京,南京成為政治文化中心。茅山離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來此隱修,使茅山逐漸成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時,著名道士陶弘景來茅山隱居,對茅山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聲望很高的大學者,有各種著述二百餘卷,廣及各門學科,又精通醫藥、鑄造、煉丹等方技,還擅長於辭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為師,朝廷遇有疑難之事都要向他請教。當時人們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譽。

隋唐之時,茅山已發展成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們除根據《黃庭經》等,習練愛精寶氣諸道術外,又鑽研《易》學和老莊之言,注重著書立說以傳後世,使道教的教理教義漸臻完善。當時許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間接受茅山派的影響,如陶弘景的再傳弟子潘師正居嵩山,潘師正的弟子司馬承禎先後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派的傳人,後又傳道於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足跡遍及江南各地,他的名字和許多道教名山聯繫著,現存遺迹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廣東羅浮山沖虛古觀,一處為杭州葛嶺抱朴道院,這兩處現都已列入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廣東羅浮山又名東樵山,與西樵山為姐妹山,素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說。東晉咸和年間,葛洪偕夫人鮑姑及子侄南下,來羅浮山結廬修鍊。他先在朱明洞前建南庵,初名為都虛觀,除修道煉丹外,還採葯為人治病,並又著書講學。跟他學習的信徒越來越多,就又增建了東、西、北三庵,後來還在白鶴峰建了白鶴觀。後來,他在羅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歲。葛洪一生著述多達七十多種,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撲子》,確定了戰國以來的神仙理論體系,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對道教的丹鼎派產生過重要影響。他撰寫的《金匱藥方》、《時後備急方》,則是我國古代醫學的珍貴遺產。

葛洪是羅浮山道教聖地的開創者,這裡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為第七洞天。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高道,在都虛觀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間擴建為葛仙祠,宋哲宗又賜「沖虛觀」匾額。沖虛古觀歷史最悠久,環境也最清幽,山門有石刻楹聯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巒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啟玄門。」走到大門前又可見刻著一副對聯,上面寫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們確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意蘊。古觀中有很多葛洪的遺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洪建造的煉丹灶。這一稀奇的煉丹爐,已成彌足珍貴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見當年葛洪煉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學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離這裡不遠處有東坡亭,傳說蘇東坡很尊敬葛洪,在這裡建有東坡山房,開闢了一個葯圃,並以所種中草藥為題,寫下了《小圃五詠》。他在給兒子的一首詩中寫道:「東坡之師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諸如青城山、武當山、嶗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遊覽道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發展的一斑,知道在發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別,感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內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宮觀

宮觀,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鍊養性以及進行各種有關活動的場所。相對而言,稱作「宮」或稱作「觀」的,規模和影響都比較大一些。

宮觀是在道教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隱居深山老林結草為廬,張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鍊,當時的道場都是非常簡陋的草屋。晉代的道館或稱廬,或稱治,或稱靖,或稱館,一般還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築一簡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朝始有道觀之稱。後魏太武帝為寇謙之建壇、宇,並供養道士一百多人,可見這種道館已很可觀。北魏時終南山已有樓觀,北周時又有雲台觀、通道觀、玄都觀等,這時宮觀建築已具相當規模。南朝齊有興世館,梁有華陽上下館、朱陽館,也在逐漸向宮觀推進。唐代,在道教史上進入了繁盛時期,明確地以「觀」字代替了「館」字,宮觀建設有了迅速的增長,修建了大規模的宮殿式宮觀,並從山林向城鎮發展。據《唐六典·祠都》記載:「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歷代崇道記》中說,唐代有宮觀一千九百餘所。宋代,宮觀建設更加盛行,規模雖有大有小,但都趨向宮殿式,此後就大致定型。明清之際道教開始衰落,清修《圖書集成·道觀部》記載,全國各地古今道觀有三百三十六座。歷經多年戰亂,不少已經毀壞。

為了了解和欣賞道教宮觀,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識;而如果細心地遊覽道教宮觀,那麼就又能增進對道教文化的認識。從名與實著眼,道教宮觀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並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師,並根據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話人物,並用這些人物命名。從這些不同的宮觀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許多內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貴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餘天靈寶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現,是對盤古開天闢地神話改造而來。其他兩位,靈寶天尊本於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則本於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話。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聖境是元始天尊的居處,上清真境是靈寶天尊的居處,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處,也就是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宮觀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為數最多,這些宮觀都以供奉三清神像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宮觀。

道教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元代,全真派崛起以後,形成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強調養性,持戒較嚴;正一道重符咒,講究醮儀,法事豐富。在這兩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較小的道派。它們都有自己活動的中心,這些教派各自傳道受戒,屬於它們的宮觀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萬福宮,主要供奉開山祖師三茅真君,顯示出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宮觀,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這樣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武當山的太岳太和宮,正殿為朝聖殿,內奉銅鑄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宮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當山的獨特之處於此可見一斑。特別是八仙中的呂洞賓,以他命名的如純陽宮、純陽觀,更是許多道教聖地都可見到。

從道教宮觀的建築來看,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山門為主要建築,道教視之為仙、俗之分的象徵,跨入山門就標誌著進了仙界。因為道教宮觀始建於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稱之為山門,顯示出道教起自山林隱修的本性。許多道教名山中宮觀的山門,往往依山就勢經過精心設計而建,是整體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仙境獨特的氣勢和氛圍。山門殿內供奉著門神,一般都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此外,還有土地、孤魂爺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門外,還包括華表、幡桿、欞星門、鐘鼓樓等附屬建築,有的是表示道教聖地的威嚴,有的用來懸掛和安置鍾、鼓,作為道眾作息的號令和道場的法器。寮房為道眾的生活區,有的也建設得很別緻,除各種生活設施外,還建有亭台樓閣,點綴著樹木花卉,使整個環境顯得很幽雅。宮觀的主體是中庭,以靈官殿為先導,包括主殿、陪殿、廂房、經堂等。大部分宮觀,進入山門後迎面而來的就是靈官殿,這裡供奉的王靈官就是道教的護法神。在王靈官神像的左右,往往還配祀四元帥、青龍白虎、四值功曹等。靈官殿的後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宮觀的核心所在,和宮觀的名與實密切地聯繫著。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雜。這種狀況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傳統影響,一是由於民間流傳的各種派別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時期,在與佛教競爭的過程中,因受佛教影響和迫於佛教壓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謙之,都注意到了致力歸納與組織眾神,才開始逐漸形成統一的神仙譜系。就主要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宮觀來說,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間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胸前似有一團渾然一體之氣,象徵著「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右邊的一位是靈寶天尊,他雙手捧著「陰陽鏡」,這鏡半黑半白,白中有黑點,黑中有白點,就是道教的圖案,象徵著剛從無極狀態分化出來的「太極」狀態。左邊的一位是道德天尊,這一位白髮長須的老者,手裡拿著一把長柄扇,扇面上畫有「太極」圖案,象徵由太極分化出來的陰陽兩儀。「三清」,正象徵著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們在道教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稱太上老君,實際上就是老子,被尊為道教的始祖。他的地位相當於佛教中的釋迦牟尼,道教抬出這位學說高深德高望重的哲人為教主,正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足以與佛教抗衡。

在道教的眾神中,還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謂「四御」,也就是四位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們的福禍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間有廣泛的影響。玉皇殿,也稱凌霄寶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頭戴冕旒,身著朝袍,儼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為主殿的宮觀並不多。

在道教宮觀中,除主殿之外,還有一些偏殿,這些殿堂各有神主。諸如:三官殿供奉三官,這就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顧名思義,因為三官能賜福、赦罪、解厄,和人們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人們都要對他們頂禮膜拜。聖母殿,總的來說都供奉聖母,但具體的是哪位聖母,每個宮觀又會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媽祖,也有的就統稱之為娘娘殿。這些神靈,給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關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疾苦的需求,所以影響非常深遠,特別使古代的婦女感到親切。

道教名山中的宮觀在建築上也很有特色,或選址於頂峰之上,或修建在懸崖之旁,利用各種有利的自然條件,表現出仙山瓊閣的意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這修道的「兩大難關」,一旦你闖過去,修道必成。其中一關由專食人精元的「屍蟲」把守!
縱觀古今修道之人,沒人能逃脫這三種「宿命」!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