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不管多忙,都要當一天農民,怪不得清朝沒有一個昏君
歷朝歷代,對於農業都是非常重視,甚至出現著重農抑商的狀況。而清朝,雖然是個游牧民族,在關外崛起,但是他們進入中原之後,自然而然會受到農耕文明的衝擊。
糧食是立國之本,清朝要想穩定政權,首先得保證大家有飯吃,因此採取了許多措施促進農業的發展。
每年到了春季的時候,也就是正值農耕的季節,皇帝,這時候不管有多麼的繁忙,必定會抽出一天的時間來到田裡去乾乾農活。
首先是宰殺牲畜,以便祭祀先農神。隨後,皇帝就要到具服殿,脫下朝服,換上親耕服,親自耕種。在先農壇旁邊,有一塊小小的農田,面積不大,剛好是「一畝三分」,叫「演耕田」。只見換好親耕服的皇上,去到「演耕田」里,扶著犁,舉著鞭,趕著黃牛往返犁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禮畢,收隊。皇帝隨即登上「觀耕台」,興緻勃勃地觀看王公大臣們繼續耕種。
清朝皇帝下田當農夫,始於順治皇帝。1654年農曆二月,順治皇帝第一次到田裡親自耕種。康熙皇帝則把皇帝親耕變成一種制度固化下來,每年春天都會身體力行地進行親耕,率領一幫大臣扶犁耕地。
當然,經過多年的變遷,皇帝下田當農夫已經儀式化了,並沒有實質性用處。雖然如此,但是皇帝通過這種農耕儀式,也向廣大百姓們表明了朝廷上下心繫百姓的生活起居,重視農耕文明,在農夫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為了皇上能順順利利完成這一次的耕種,官員們會提前將事情都安排好,首先要選擇一塊面積不大的田,然後事先將裡面的土翻一遍,等道皇上來耕田的時候,不需要費什麼力氣就可以完成任務。
因為皇上不熟悉耕田,旁邊還需要安排幾個耕田熟練的人在旁邊輔助。這些人需要提前找好排練,還要教規矩,以免在活動中冒犯了皇帝,雖然為了這次活動要提前準備很久,但是難免在實踐過程中出差錯。
不過無論怎麼準備,如果皇帝農耕的時候,遇到一頭不聽話的牛,還是會很尷尬了。比如嘉慶皇帝,有一次他耕地的時候牛就不聽他的使喚,根本就不走。沒辦法,只能換另外一頭牛,但還是不聽他的使喚,最後在農夫,大臣,侍衛的合力之下,才走完了三個回合。好端端的一場耕種儀式,變成了一場鬧劇。
與嘉慶皇帝相比,光緒就顯得聰明多了。光緒雖然也是不分五穀的,但他每次前往先農壇耕種之前,都會在豐澤園內練習耕地,將耕種的程序弄熟後,才不至於弄出一場鬧劇。
皇帝要想自己的國家,興盛發達。那麼把農業發展好,肯定是關鍵的一步。所以,就算再繁忙,抽出一天時間來,為百姓們做好表率,鼓勵大家發展農業,這樣的所作所為也是值得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
※古代史上最美好的40年:百姓安居樂業,朝堂上只有忠臣沒有奸臣
※世界第一僱傭兵,縱橫亞非30年,幹掉4位總統,卻未坐過一天牢
TAG:無風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