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奔波忙碌,到底為了什麼?
「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後,我們僅再需要一顆受過訓練的心,就能得到安樂。」——希阿榮博堪布《生命這齣戲》(2017新版)
這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不論生活在哪個國家、哪種生活環境,各種各樣的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為名?為利?為感情?為物質?還是為精神滿足?
希阿榮博堪布說:「仔細看看這些動機的背後,還有一個根本的共同的動機,那就是為了安樂。」
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名利、感情、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背後,都是為了安樂,不想痛苦。當然,痛苦所含的範圍很廣,包括孤獨、冷漠、貧乏等。
「安樂還有許多名字,代表它不同的側面和程度,比如,快樂、幸福、享受、樂趣、舒適、喜悅、寧靜、滿足、安全……」
由此可知,不論人們在一生不同的生活階段、不同的生活機遇中追求什麼,歸根結底都是在追求安樂。一個有正常心智的人,是不會放棄身心的安樂而去追求痛苦的。
進一步來看,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安樂等目標不就是一種慾望、希求嗎?對於慾望和希求的定義,世間和出世間有著不同的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們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當每一層需求得到滿足時,我們的內心也會隨之生起安樂的感受。世間人通過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研究發現,人需要滿足一定的需求才能產生安樂。
進一步看,佛教對人的慾望是如何描述的。佛經中將人的慾望歸納為「五欲」,五欲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對五欲的解釋是色、聲、香、味、觸欲。
色慾,指對男女的形貌端莊、世間的種種寶物、殊妙的顏色等,心無厭倦地產生貪著。如果自己對好看的異性生起貪心、欲心,或為世間的寶物、鑽石、黃金等所動,都算落入了色慾之中。
聲欲,指對聲音的欲求和貪著。古代時,此類聲音主要指絲竹環佩、男女歌詠之聲。
香欲,指對「男女身香」和「世間一切諸香」的貪著。「世間一切諸香」,包括香水、調香等。
味欲,指對種種飲食餚膳等美味的貪著。我們對種種飲食,好吃的希求,不好吃的遠離;如果進一步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去殺生,則又積累了惡業。味欲很難斷除,很多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追求它。
觸欲,指貪著異性身體的柔軟、細滑;冷的時候希望能暖和一點,熱的時候希望能涼快一點;非常執著衣服材質的好壞以及穿上去舒服與否等,都是觸欲。
由此可知,五欲是緣於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對境而產生的貪著。貪著,就是在喜歡的基礎上進一步去追求,得到了還想要,沒得到就不開心。這就是貪慾的表現。
第二種對五欲的解釋就是財、色、名、食、睡。
財欲中的「財」,指的是世間的一切資財受用,包括貨幣、動產、不動產等。人就是以財物作為安身立命的一種資本,所以才會一味去貪求,「戀著不舍」。
色慾,就是對世間的美妙顏色等令人賞心悅目事物的貪著。比如我們看到一幅好看的畫,會生貪心;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會生貪心;看到俊男美女,也會生貪心,平時理解的狹隘的「色」也涵蓋其中。
飲食慾,與前面的「味欲」類似。人必須要以吃飯來活命,所以才會對飲食有根深蒂固的希求和慾望。
名欲,就是對於世間聲名很執著。無論是稱揚、讚美,還是誹謗、譏諷,都非常在意。
睡眠欲,就是我們想昏昏沉沉地睡下去的慾望。睡眠如果有節制有規律、時間長短適當的話,還是可以的;但過於懶惰、懈怠、放縱,對睡眠「樂著無厭」,也是一種應該斷除的貪慾。
人們對於「色聲香味觸」的慾望和對於「財色名食睡」的慾望互相交織、糾纏在一起,就構成了我們每天生活的動機。
了解慾望,可以幫助我們細緻了解自心的狀態。細化心的狀態有個很好的作用——讓我們不容易迷失在世間對種種慾望的需求之中。通過對慾望的了解,我們慢慢把注意力從外界轉回到自己,不再去看別人,而是開始反觀自己。這是生活的重大轉機,我們一定會受益於此。
佛教常說「莫向外求」,這很深奧。究竟來說,我們本具光明自性,不假外求。我們煩惱也好,開心也好;快樂也好,不快樂也好;福報也好,業障也好,這些都是心的屬性——它不在外,在於我們的心。
那歸根結底我們怎樣實現安樂呢?
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認清兩個事實:
物質的確能解決不少問題,只是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僅靠物質手段是難以解決的。有太多事是依靠物質手段以及地位、名聲、人脈無法解決的。我們要認清物質與安樂之間的關係。我們往往把安樂與否歸結到物質財富的積累上,這其實是很片面的。
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完美,充斥著種種的求而不得。我們在對美好生活進行設想和安排的同時,別忘了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在無限的宇宙中,地球非常渺小。佛教中,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堪忍」「能忍」之意。娑婆世界中的眾生,受盡了煩惱、痛苦的折磨,卻仍然不想出離,這就是忍。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界是不完美、有缺憾的,所以不必費盡心思去追求「完美」。
世間沒有圓滿之事,唯一有的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圓滿的心。如果不去挖掘此心的潛力——自利利他的能力,行善斷惡的能力等,我們就無法轉變,還是會像從前那樣充滿著種種煩惱、痛苦。
比如求不得苦,世間有太多的求而不得了:想取得好成績得不到;想小孩上個好幼兒園得不到;想孩子上個好小學得不到;想上個好大學得不到……這並非完全是不努力導致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
那是不是否定財富就能得到安樂?從頭到尾我們都沒有否定對財色名食睡的追求。其實現階段也否定不掉這些,這些的的確確是我們需要的。我們也要避免陷入另一個誤區,認為世間的財富、名利、地位完全是累贅,越窮就會越開心,越低賤就會越開心。如果有這樣的修行境界,當然沒得說。但不要忘了我們最初的目的,我們追求的不是貧富,也不是貴賤,而是安樂。
安樂要靠什麼實現呢?
希阿榮博堪布在《生命這齣戲》中有一段教言:「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後,我們僅再需要一顆受過訓練的心,就能得到安樂。」
答案就在這裡。安樂背後起作用的是受過訓練的心。怎麼訓練這顆心呢?要靠積累福報,要一心向善。我們反反覆復訓練自心的目的,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令這顆在外漂泊很久,逐漸變得冷漠、封閉、孤寂的心,重回溫暖。通過讓這顆心行善,就能具有創造安樂的能力。
己亥年(2019)第一期
放生法會共修
後天2019年3月7日,己亥年二月初一,應大眾所請,積福慧啟建2019年第一期放生法會共修。願眾等悉皆具足世出世間一切順緣和安樂,速圓菩提心,精勤菩提行,救護無邊眾,同證菩提!
※佛教有沒有「男戴觀音女戴佛」的說法?
※哪些是被我們誤讀的佛法?七世夫妻、許願還願…
TAG:如是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