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中國邁向發達國家之路
兩會時間,不聊股市,聊點國家大事。巴菲特說,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幸運的站在了美國百年盛世的浪潮上。
有時候,我們不能光顧著低頭走路,也得抬頭仰望一下星空。也許,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啊,除了靠個人奮鬥,也可以見證一下歷史的行程呢。
想想還有點小激動。
1
讓我們回到這段歷史的起點。
去年是2018年,中國人均GDP約9600美元。
今年是2019年,人均GDP預計將在1.05萬美元左右。
終於站在了1萬美元的水平線上。
回望過去,我們從人均GDP1000美元,走到今天這個位置,整整走了18年。
2001年,我們才第一次站在一千美元的位置上。
全世界接近200個國家,那一年,我們的排位是127。
那個時候,與我們為伍的,是以政治腐敗著稱的保姆輸出國家菲律賓、以毒品和游擊隊聞名的國家玻利維亞、以種族衝突上頭條的叢林國家剛果。
不要嫌棄這個位置。
或許你並不知道,再上溯20年,在我們剛剛打開國門,宣布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處於怎樣一個難堪的位置。
1980年,全世界有146個可統計數據的國家。
中國的排名是143,倒數第四。
排在我們後面的是你聽都沒聽過的非洲國家幾內亞比索、烏干達;
排在我們前面的,是正處於戰爭狀態,後來發生了大屠殺慘案的盧安達、蘇丹、阿富汗。
正是從這樣滿目蒼夷、一窮二白的末尾位置出發,我們開始了國家的重建之路。
並在接下來的20年里,超過了那些跟我們同樣知名的亞洲難兄難弟:印度、印尼、菲律賓。
1991年是關鍵的一年。
那一年,我們和印度擦身而過。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印度跟我們一樣,實行的是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高關稅壁壘,以及腐敗的官僚制度。
直到1991年,印度仍然在昏睡中。
要超越這樣的國家,並不難,僅僅是搞了改革開放十年,我們就做到了。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國家內部經歷過刻骨銘心的掙扎、傷痛與迷茫。
直到一個老人一錘定音,再次將這個國家推向了市場經濟的大潮中。
稅制改革、貨幣匯率改革、國企改革、房地產制度改革、深圳與上海的股市開門迎客。
從此之後,這個國家就如一葉扁舟,駛過了三峽的萬重山,伴著朝陽前行。
2
整整花了20年時間,我們才從一百美元的世界最落後國家,來到一千美元的世界相對落後國家位置。
2001年,我們跨入了1000美元的門檻。
那一年,我們加入世貿,迎來出口產業的繁榮,西方的外資企業紛紛將工廠搬到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大陸。
那一年,我們正處於股市的互聯網泡沫巔峰,無數股票只要沾上.com的概念或傳言,便可以經歷一番暴漲。
造假的銀廣夏、藍田案,以及基金黑幕,是留給投資者的最深記憶。
那是青春少年的中國,以及混亂和莽撞的股市。
接下來,我們又花了差不多20年時間,從這一千美元的位置,向前大步邁進。
2006年,我們站上2000美元的位置。
那幾年裡,先後超越了戰亂國家敘利亞、巴勒斯坦、喬治亞,以及同樣貧窮的古老國度埃及。
雖依然貧窮,但記憶卻是閃著光芒的。
農民洗腳上田進入工廠,擴招的大學生落戶城市,房地產和互聯網行業批量製造富豪,人們一切向錢看。
短短六七年的光陰,濃縮了西方國家兩百年的工業化歷程。
這大概是人類歷史上最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
生產力的進步,催生了一場A股歷史上罕見的超級牛市,上證指數漲了6倍,漲幅幾十倍的股票遍地都是。
2010年,來到4000美元的位置。
我們超過了動蕩不安的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
2015年,來到8000美元的位置。
我們超過了封閉的古巴和伊朗,混亂的南非和哥倫比亞,是非之地波黑和利比亞。
再一次經過深水險灘。這些險灘包括人口紅利的終結、製造業的熄火、霧霾籠罩的國土、泡沫的房價、高企的地方負債。
雖然也有過兩輪小牛市,但事後看來,終不過是虛妄。
這幾年的日子是艱難的,我們在險灘風浪中騰挪,不管怎樣,還是幸運的。
畢竟還沒有掉到漩渦里而不可自拔,畢竟還是有一些科技產業在生根發芽,畢竟我們的收入和人均GDP仍在增長。
支撐這股增長的動力,是仍然未停歇的城市化浪潮。
2001年到2018年,我國的農業就業人口從3.6億人下降到2億人;
就業人口佔比從超過50%,下降到25%左右。
平均每年,有接近一千萬人口,從農村湧向城市,從事生產效率更高的工作,並帶來不斷擴容的消費市場。
而這股浪潮的轉移主力,已經從老一代目不識丁的農民工,轉換為了受過中高等教育的年輕人。
我們還有希望。
3
走過了40年,經歷了風風雨雨,超越了一百多個國家,我們終於站到了1萬美元的位置上。
今年,我們的世界排位大概在70名左右。
站在這個位置往前和左右看,是一批知名的國家:
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拿馬、俄羅斯、土耳其、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
他們的人均GDP在9000-15000美元之間,世界排名在50-70名之間。
他們的人口加起來有7億多,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0%。
加上中國的14億人口,20%的比例,這個區間的人口總數將高達世界的30%。
毫無疑問,這是世界人口的重心。
在這個區間上,1萬美元左右的世界人均GDP水平線橫亘而過,因此可以稱之為中等收入國家。
他們往上,不遠的地方,便是發達國家的門檻,2萬美元水平線。
但這群國家,卻始終不緊不慢的走著,很長一段時間依然徘徊在這個區間,無法突破。
於是有個著名的定義:中等收入陷阱,用來描述這個區間。
當然,用人均GDP的絕對值來描述這個群體是不準確的,這群國家的經濟其實一直在增長,並未停滯。
比如巴西,1980年的人均GDP只有不到2000美元,而阿根廷,1980年的人均GDP也只有2700美元。
數十年間,他們的人均GDP都增長了幾倍。
只不過,全球經濟一直在穩定而緩慢的增長,這就是一場馬拉松比賽。
你跑的太慢了,相對於發達國家沒有更快的速度,那麼很可能就永遠都追不上了,看起來就像是停滯的國家。
舉個例子來說:
世界人均GDP的水平線,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其實是按著每10年增長1.5倍左右的速度在穩定提升的。
1980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只有2500美元,阿根廷、墨西哥、巴西、智利等南美國家就在這個區間了,當時葡萄牙的人均GDP也不過是3300美元而已。
1990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4200美元,納入統計的南非3000美元、俄羅斯3500美元,以及南美國家們依然徘徊在這個區間附近。
2000年,這個數字是5400美元,2010年,9500美元,前後方不遠處,依然是一批熟悉的面孔。
之所以無法跑的更快,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的產業結構。
這些國家,普遍從事的是低端的初級加工業,或者是礦產品、農產品出口業。
發達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的關係,其實是類似於一種商業模型:
雙方彼此合作,一起將市場蛋糕做大;
發達國家提供的是資本、研發、營銷三大關鍵環節,獲取80%的利潤分成;
中等收入國家提供的是天然資源 初級代工環節,獲取20%的利潤分成。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市場是保持成長的,那麼各自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資源,獲得應得的利潤和收入增長。
這無疑是一個穩定的收入結構,皆大歡喜。
所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實可以類比於打工者角色的中產階層焦慮。
如果你給自己的期許是,我就是打工的,追求的是安逸的生活和穩定的收入,那麼便不會有焦慮;
如果你不甘心於較低的收入,希望跟老闆平起平坐,那麼你只能是離職創業了;
如果離職創業,你通常會怎麼選擇?
肯定不能跟原來的公司硬拼,這樣無疑是以卵擊石,必死無疑;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產品技術上進行創新,衍生新的價值,開拓出屬於自己的新市場。
個人的發展如此,國家的成長也是如此。
可以說,做發達國家的打工仔,最高程度也就是中等收入國家了。
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晉陞為發達國家,唯有自主科技創新一條路,培育起一大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企業,掙新世界的錢。
在這種情況下,代工已是斷頭路,接下來,只能是自主創業。
但我們都清楚,創業是一條艱難的路,風險巨大,九死一生。
但我們已沒有退路,前面即使是陷阱和地雷陣,也只能是硬著頭皮往前闖了。
因為這個偉大的國度,曾經擁有過光榮的歷史,也有著宏偉的夢想,我們是不會甘心一輩子給人打工的。
那麼,這個陷阱,我們是否有可能跨越過去呢?
君臨認為,雖然艱難,但希望是光明的。
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國家跟那些長期處於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在經濟規模上存在巨大的差異。
我們國家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充沛的受過教育的人力資源、高度成熟的一級市場融資體系。
這些條件,能夠保證我國的科技初創企業在早期的時候,得到足夠的營養去快速成長。
這是其他中等國家所沒有的條件。
正如同創業,有些人是單打獨鬥,一個人單幹摸索,失敗的風險就更大;
我們國家卻是創業團隊,一幫專業人才合夥干,有人負責研發技術,有人負責開拓渠道,有人負責去融資,分工更精細,成功的概率自然要大得多。
成熟的內需市場、充沛的人力資源、方便的融資環境,多重因素疊加下,使得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裡,我們能夠在5G通訊、新能源車、光伏、互聯網、人工智慧等行業,孕育出了一批世界級的企業。
5G通訊
過去,我們的手機產業鏈公司大多是給蘋果打工的;
如今,隨著華為的壯大,在5G技術上的領先,華為產業鏈會成為我國通信產業在全球開拓的旗艦。
近期引爆市場關注的摺疊屏就能說明問題,華為的新手機竟然在外型輕薄性上超過了三星。
配合世界上最早最成熟的5G技術方案,定價上甚至超過了一向高高在上的蘋果。
放在兩三年前,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新能源車
經過十年培育,目前我國的電動車產業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領先的,並已開始走出去到歐洲爭奪市場。
產業內的一批公司,像比亞迪、寧德時代、孚能科技、億緯鋰能、先導智能等,今年都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
新能源車已是大勢所趨,將取代傳統的交通工具,成為無人駕駛技術的主要終端平台。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和日本的汽車公司,已是危機重重,前景難料。
光伏
光伏是我國的又一王牌產業,世界範圍內幾乎沒有對手。
在矽片、電池片、組件等上下游各環節,世界上的前十大企業,幾乎全是中國公司。
設備我國原來做不了,現在也湧現出晶盛機電、捷佳偉創等一批行業龍頭。
經過十多年的技術進步,目前光伏平價上網已經漸漸來到臨界點,一旦突破了這個臨界點,補貼取消也能賺到錢,那麼光伏在能源市場的份額必將大幅提升。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報告,到2030年,清潔能源佔總發電量的份額將提升到40%,光伏將成為最便宜的發電方式和主要的增量市場。
互聯網和人工智慧
10年前,我國的互聯網還是copy to China;
5年前,我國的遊戲和工具軟體開始成規模出海;
3年前,電商、支付、消費金融類公司也出去了,不過目標市場還是東南亞;
2年前,投資市場掀起copy from China風潮,將中國公司的創新業務模式拷貝到海外去;
1年前,中國的短視頻產品已經能夠在美國市場流行,並成為Facebook模仿的對象。
今年,中國的人工智慧公司已經在無人機、人臉識別、服務機器人、雲端AI晶元等多個領域實現領先。
隨著科創板在今年的推出,預計這批獨角獸都將陸陸續續在A股上市,以實現進一步的成長壯大,出海爭鋒。
這些趨勢清晰可見,歷史上哪個中等收入國家曾經湧現過如此多的大規模科技產業?
4
歷史上,從1萬美元到2萬美元——
日本花了6年(1981-1987),韓國花了12年(1994-2006),德國花了4年(1986-1990),西班牙花了14年(1989-2003),葡萄牙花了12年(1995-2007),捷克花了7年(2004-2011)。
快的,只要四五年時間,慢的,卻要12-14年的漫長奔跑。
這麼大的差異,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巨大的匯率波動。
匯率是難以捉摸的,因此在後面的分析中,君臨將不再使用人均美元GDP的增長計算方式。
在這裡,我們引入一種叫做相對世界人均GDP的計算方式。
正如我們前面所講到的,世界人均GDP是一條穩定的水平線,橫亘在中等收入國家區間里。
區間里如今排位最高的國家——智利(52名),人均GDP大概是相對世界人均水平線1.5倍左右。
往前10名的國家,都是些蕞爾小國。
很明顯,這是一段人煙稀薄的真空地帶。
一直到40名左右,相對世界人均水平2倍左右,才有幾個享有知名度,但其實人口也不多的小國。
希臘、捷克、葡萄牙。
他們便是被統稱為發達國家守門員的東南歐三小隻。
這些地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正好處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過渡地帶。
他們的經濟結構中,普遍有一些細分亮點產業,比如希臘的航運和旅遊業、捷克的機械製造業、葡萄牙的木材和食品業等等。
正是這些產業,支撐了他們能夠比中等收入國家們,更高一點的收入水平。
從世界人均水平,到世界人均2倍水平:
日本花了8年(1960-1968),韓國花了7年(1987-1994),兩個國家花了幾乎相同的時間——7-8年。
中國的工業化速度,跟日本和韓國相似,可以預見:
一切順利的話,在2026-2027年左右,中國就將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正式進入發達國家的陣營。
最晚,也不會遲於2030年。
驅動力主要來自兩個層面:
第一,我國的城市化率,將從60%向70%的成熟型社會邁進,提供中速經濟增長的最後推動力。
第二,中國經濟結構將全面向高科技產業升級,打造出領先的5G-6G通信、新能源-無人駕駛汽車、大數據-人工智慧、PD-1生物醫藥、光伏-清潔能源、大飛機-北斗導航-六代戰機等多個世界級產業集群。
當然,和日韓不同的是,在這個階段我們將面臨著美國老大的敵意對抗。
這是無可避免的。
作為世界老大,美國擁有全方位領先的科技產業,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金融和軍事的主宰權力,享受了利潤分成的進一步溢價。
一旦霸主權力轉移,美國將失去美元的定價能力,溢價消失,美國的財富創造力也將大大下滑。
這是美國人所不願意麵對的未來。
那麼,面對著美國的圍剿與對抗,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歷史上的許多經驗可以給我們借鑒:
第一,保持克制與理性,千萬不要煽動民粹,在適當妥協的基礎上贏得繼續發展的時間與空間。
第二,通過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增量蛋糕,而不是盯著傳統產業打價格戰,如此才能減少摩擦,高質量成長。
相信我們的領導層有這樣的高度和智慧,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邁過這個坎。
幸運的話,十年過後,中國的GDP將正式超過美國,從此再無強權能干擾中國的成長。
5
十年之後,我們站在發達國家的門檻上,世界排名40位左右,往前張望。
依然是一片人煙稀少的真空地帶。
實際上,以2017年的世界排名為例子,從33名的西班牙往下,到52名的智利,也就是人均GDP在1.5萬美元-2.8萬美元之間,都是人口規模很小的國家。
合計人口僅為世界的2%左右,可以說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隔離帶。
只有進入世界排名前30名,相對世界人均水平3倍左右,才會成為被世人真正認可的發達國家成員。
2018年,韓國人均GDP正式跨過3萬美元線,挺進世界排名前30以內。
為了這個目標,韓國人花了整整20年時間。
之所以需要如此的漫長,跟韓國已完全進入老齡化社會,城市化紅利結束、經濟結構老化、創新難度加大,有著很大的關係。
比如2007年之後,韓國的年均GDP增速便已經下滑至3%左右,只比發達國家的平均增速高出1-1.5個百分點。
用這樣的增速去追趕,當然艱難。
但即使如此,韓國仍然是最近20年里,唯一達成這一目標的國家。
中國的升級之路,將面臨著和韓國同樣艱難的境地,城市化紅利結束 老齡化社會,將讓我國的發展速度大大放緩。
不過,比韓國要好一點的是,中國的龐大市場規模使得創新機會仍然很多,也很難有後來的國家能夠挑戰中國的科技產業競爭力。
只要我們的國家、社會和企業,都能重視創新,提升管理效率,釋放人力資源的潛力,成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6
接下來,便是挺進發達國家的腹地。
這裡有著相對世界平均水平4倍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
有著相對世界平均水平5倍的澳大利亞、新加坡、瑞典、丹麥;
有著相對世界平均水平6倍的美國!
他們的總人口加起來接近10億,佔世界人口13%左右。
在這個發達國家的核心陣營里,也是有著層次分明的等級的——
比如美國,掌控著最高毛利率的金融、晶元、軟體、互聯網、生物醫藥、航天軍工、影視文化等產業。
而日本和歐洲,掌握的只有銀行保險、汽車、機械、化工、食品、服裝等傳統產業,平均毛利率要低一個檔次。
其他邊緣國家,產業鏈通常比較狹窄,主要依靠一些垂直細分產業,差異化生存。
中國什麼時候能夠在人均水平上追平美國呢?
大概要到21世紀中後期了,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政治穩定和科技競爭力。
當年美國超越老歐洲,便依賴於兩大條件:
第一,歐洲內戰,自亂陣腳,美國卻保持了政治的穩定;
第二,當歐洲盤踞著傳統產業龍頭地位的時候,美國通過IT、航天、生物醫藥、影視、風險投資等新型產業,脫穎而出。
因此,只要保持穩定、創新不滅,一切皆有可能。
當然了,即使人均GDP水平追上美國,我國的地區差異也是很明顯的:
既有人均GDP高達全國兩倍的珠三、長三、京津地區,也有人均GDP僅為全國50%的西部省份。
目前,北上廣深杭的10億美元富豪數量之多可以排進世界前十名,而甘肅、新疆某些地方的人均GDP依然跟非洲差不多。
但這種地區差異問題,其實是全球性現象。
美國同樣如此,紐約灣區和矽谷灣區的人均GDP高達10-12萬美元,兩倍全國水平;
也有中部農業州,比如密西西比州,人均GDP僅為3萬美元左右,全國一半。
日本也是如此,東京都的人均GDP高達7萬美元,沖繩縣則只有2萬美元水平,差距甚大。
但只要整個國家繁榮了,通過轉移投資,總能將那些落後的地區拉扯到一個相對發達的水平。
記得十幾年前去雲貴川旅遊,沿途大多是土路,坑坑窪窪,還極為落後。
兩年前再去,已是一馬平川,到處是筆直平坦的高速路。
經過汶川縣城,當年的廢墟已被重建,一派現代化城市的生機勃勃。
經過四姑娘的雪山,阿壩的大草原,車子穿山過洞,如行雲流水。
不禁想起80年前的那次長征,走過同樣的路,卻不知死了多少人。先輩們的血不會白流,這個國家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央,重回那已失去千年的中華文明巔峰。
7
最後,讓君臨來個人均GDP追趕年份的具體預測,權屬娛樂,不喜勿噴~~
2020年=俄羅斯、巴西
2022年=馬來西亞
2025年=波蘭、阿根廷、智利
2027年=希臘
2030年=葡萄牙、捷克
2040年=西班牙
2050年=西歐、日韓
2060年=美國
用我們的一生來見證吧。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想,「這家公司我能投嗎」?
這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為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TAG:君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