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常逼迫孩子吃飯?小心會養出兩種孩子!
老人們哪些常被爸媽們吐槽的錯誤餵養。
一個小女孩,姥姥喂飯時,總喜歡含著食物不吞咽,有時還要吐出來。小女孩一邊吃,還一邊摸摸這個玩具,摸摸那個玩具……而老人就在旁邊不停地催促:「吞,吞進去!你到底吞不吞?」孩子偶爾吞進幾口,有時乾脆就只是含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經常遇到類似的留言,有媽媽說,孩子不愛吃飯,奶奶總要追著喂;有爸爸說,孩子長期只喝牛奶,老人喂飯食水果都不想吃;有媽媽說,孩子每次吃飯就哭,姥姥喂飯時更是捂上嘴巴;也有媽媽說,孩子每次看到奶奶端粥就會嘔吐,其他食物卻不會……有些孩子的表現是暫時的,有些卻是長期的。如果是長期的,父母就要檢查,家裡人是否經常有強迫孩子吃東西的不良習慣。
?追著(強迫)小孩吃東西,小心食物恐懼症?
2002年,美國心理學者Robert Batsell等人經過研究發現,當小朋友在幼齡時期經常被強迫吃某些食物,比如每天強迫孩子喝蔬菜湯,孩子很快會對這些食物產生厭惡,如果大人的手段強硬或帶威脅毆打等強迫性,孩子還會對食物產生恐懼。長大後,這些長大成年的孩子會尤其討厭這類食物。
除此之外,我們常常說「強迫的瓜不甜」,當大人長期通過強迫的壓力讓孩子進食,孩子還可能會選擇不合作。
我想起了我在餐廳遇見的一件「古怪事」。
有一次,我在外就餐,隔壁桌有位奶奶從開始上菜就罵罵咧咧,說孩子不愛吃肉,還一邊罵一邊往孩子碗里夾肉,最後還拿起勺子喂孩子。那個小男孩看起來挺大了,有5,6歲,奶奶的勺子到嘴邊時,小男孩立即把嘴巴挪開。孩子的這個行為遭遇奶奶更憤怒的批評,那位奶奶低吼:「你敢不吃?你是不是希望所有玩具被沒收?」引旁人觀望,小男孩最後才勉強地張口……而小男孩的媽媽始終在一旁默默吃飯。
過了一會,奶奶要上洗手間,小男孩迅速把嘴巴里的食物吐到面前的碗里,媽媽馬上抬手指了指滿是飯菜的碗,又指了指自己的手提袋,小男孩心領神會地拿起飯碗,把飯菜全部倒進了媽媽的手提包里……讓人看得目瞪口呆。
?孩子吃飯,不少老人常犯的兩種錯誤,你家有嗎?
1、逼迫不餓的孩子吃飯
我常常見到不少家庭,尤其是一些老人,把孩子們每天三餐當成一定要執行的「必備程序」,吃早餐吃飯時一定要吃,並且分量還不能少,幾乎下意識地忽視孩子是否餓。有些孩子在飯前吃了東西,老人照塞不誤。有些順從的孩子吃了,一些大人甚至還要給孩子繼續添飯……如果大人們常常不理會孩子們是否吃得多了,養成習慣後,孩子未來容易吃過量,小胖墩就這樣長成了。
2、逼迫沒胃口的孩子吃飯
有些家庭的老人,常常不理會孩子是否沒胃口,他們甚至認為,孩子不吃飯就是鬧彆扭或不愛吃,「愛不愛都要吃」是他們的信念,結果到孩子發生嚴重的腸胃炎或嘔吐,真的塞不下才停止。當孩子沒胃口、腸胃不適,大人強迫進食會增加孩子對吃飯行為的反感,孩子未來可能就真的不愛吃飯了。
可能有人困惑,逼迫不餓或逼迫沒胃口的孩子吃飯,這不是有心理病嗎?的確是有點,有些老人看到孩子不吃,就好像沒完成任務似的。別以為這是特例,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很多婆媳矛盾也是這樣產生的。
結果便是:這兩類家庭的孩子,未來要不就是很瘦,要不就是容易超重。
?孩子不愛吃飯,怎麼做更好?
首先,將心比心,成年人也有他們不喜歡的食物,如果一個成年人強迫另一個成年人吃Ta討厭的食物,一定會引起Ta的憤怒。不喜歡的就不要強迫。可是,孩子長期挑食會妨礙長身體,怎麼辦?
把營養豐富的食物,做得讓孩子們喜歡吃,而不是一味地強迫。美國賓夕法尼亞心理學家Birch等人做過一項研究,一些父母從孩子的嬰兒時期,在寶寶面前堆一堆各種口味的食物,讓寶寶們去舔去抓食……慢慢地,寶寶會找到他們自己喜歡的口味,然後媽媽就根據寶寶喜歡的口味去做飯,未來小孩不喜歡吃飯的概率會下降。不過在這樣的觀察期間,小孩可能吃得不多,有時還可能營養不均衡。
不過,父母們可以從這個研究獲得一些想法和借鑒意義,比如我們可以在日常的就餐時,觀察我們孩子的進食口味,哪些食物或者哪些口味,孩子們尤其愛吃,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把一些有營養的主食用這種口味做飯給孩子們吃呢?年輕的父母在觀察時,可以讓老人共同參與。當然,有時孩子的口味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大人們可以在一些主食味道相對固定時,時不時地增加一個或兩個新鮮口味的菜,重新獲取孩子口味的偏好。等孩子們較大了,比如5,6歲之後,大人甚至還可以直接跟孩子們溝通,做出他們喜歡的飯菜和口味。
曾經有一位老人,她跟我說,「當我看到孫子瘦瘦的,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失敗的農夫;當我把他養得壯壯的,我才感覺到很滿足……」
希望,你家老人沒有這種執念吧。
關鍵字:錯誤餵食、早期餵養、習慣養成、親子養育、育兒方法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爸媽總忍不住在娃面前吵架怎麼辦?這些過來人的經驗很實用
※二胎孩子打架搶玩具?心理學家:其實有好處!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