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鍾靈毓 文
摘自《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月刊 第310期
辦公室里有各種各類的檔案文件,廚房裡也有形形色色的瓶瓶罐罐,為了方便識別,我們很容易就想到貼標籤;可是能把人也貼上標籤么?
漢文帝時,名醫淳于意得罪權貴,被誣下獄,將解送京師受黥刑。其幺女緹縈千里隨行,上書面聖,希望皇帝垂憫,給乃父一個自新的機會,不要受那種刺面的刑罰;因為人雖可以改過,面上的刺青卻除不掉了!結果漢文帝下詔自罪,認為是自己沒盡到教育感化的責任,才讓百姓有犯罪的事,怎忍再用刑罰加諸百姓?於是不但免除淳于意的罪,還廢止了黥刑。若無漢文帝這樣的仁君,就有緹縈那樣的孝女,也無法救得淳于意啊!
從這故事看來,給人貼標籤,在中國自是古已有之;就在古希臘、古埃及亦不乏其例。現代女性的最愛––手鐲、腳飾、指環、耳璫等物,其實都是當時奴隸的標誌。話說回來,人的分別心固然是與生俱有,但是歲月總會埋藏過去。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那些給人貼標籤的始作俑者,正是唯恐別人淡忘、唯恐事情過去;其傷人於無形,毀人於一旦,又豈止「無後」而已!
今之人師,不思將養沖和之氣,還隨時在給學生貼標籤,真不知智在哪裡?仁在何處?不智且不仁,可以為人師嗎?好好、惡惡,原是人的天性。誰不願常常被讚歎?誰又願意永遠被貼標籤?
為人師者,原可以輕輕鬆鬆就把孩子哄好,卻寧願放棄「讚歎人」這張王牌,辛辛苦苦去找各色標籤來貼學生,刺激學生造反;吃力不討好,何苦來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把學生用標籤定了品類,其內心的創傷,豈可言喻?成長固然不免苦痛,而教師何忍再為增添?教育孩子是要費心血的;孩子不好,除了要自我檢討改進外,還要設身處地去研究他的困難所在,幫他克服他的業障;必要時,亦不妨示現怒目金剛相,但孩子仍會感受到老師的悲切。
以慈心關愛孩子,用悲心幫孩子解決困難,慈悲絕不是溺愛;相反的,把孩子任意貼標籤,才真正是棄絕孩子。當孩子感受到有被遺棄的傾向,他遺棄自己遺棄得更快!
曾有做老師的,好心地警告我或其他學生:「某某是個壞孩子(標籤種類很多,如心理不正常、不誠實、放蕩、傲慢無禮、陰險、囂張、跋扈等等,不勝枚舉),不要讓別的孩子和他一起,以免被帶壞了!」這等關懷,每每令我悚然心驚。孩子被師長貼標籤,無疑地是孩子心靈的大創傷,對其人際關係而言,亦等於一紙死亡證明。
給物件貼標籤很容易,不管合適與否,隨隨便便可以送出好幾張;可是要除標籤就不那麼簡單了!縱使可以除去表面的膠痕,但我們心中對該物件原放置處的印象,也非一時可以磨滅。這還是對物件的有形標籤;若是加諸人身的無形標籤,當事人所受的挫折感和屈辱,恐怕是永難忘懷的惡夢了!
我每看到又有一些孩子生活在標籤的陰影下,就覺得心好痛。為什麼明知生活在娑婆世界,已是夠苦的了,還忍心互相傷害?孩子們是社會國家的棟樑,讓他們身心不健全地成長,猶如任憑白蟻蛀空了的木柴,能期望撐起大廈?那麼其影響就又不只個人了!一人心靈受摧 殘,一家受其累;一家不健全,一社會受其殃;一社會不完善,一國受其害。為人師者能不戒慎哉?
宣公上人說得對:「做老師的要有慈悲心和耐性,不好的也要教好了他。人家若原本就好的,不是你教好的;人家若不好的,你能教好了他,這才是真好。要不人家都那麼好了,還送來給你教什麼?」願天下為人師者細思之!
※發脾氣會燒去功德林,如何念觀世音菩薩離瞋恚?
※為什麼修行人晚間不吃東西
TAG:大悲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