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離職別退群,因為前同事群絕對是寶藏

離職別退群,因為前同事群絕對是寶藏

一個好消息,我們的留言功能恢復了,歡迎大家留言,再也不怕被關小黑屋啦。

一家公司能給員工留下多少資源?直到李斌進入新公司之後,他才有了新的答案。

計算機專業畢業後,李斌進入了一家遊戲公司擔任遊戲開發,在當時那個二十多人的部門裡,大多都是和李斌年齡相差不大的年輕人,「因為經常在一起加班和熬夜,我們互相之間都有點『革命情誼』。」

這群年輕人私下裡有個群,以閑聊為主,也會分享一些行業見聞。哪怕有人離開這家公司,也不影響群里始終活躍的氣氛,「從來沒想過誰離開公司就要踢出群,這個從第一個辭職的人開始就形成慣例了,而且在群里大家幾乎不討論公司的事。」隨著離開的人逐漸增多,這個原本的同事群慢慢變成了「離職員工群」,因為群里人大多都有相似的學習和工作背景,因此也經常能互相幫上忙。

李斌就是這個群的受益者,當他因為自己所開發的遊戲項目遲遲得不到管理層的回應而感到灰心喪氣時,他的前同事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從有跳槽的想法到加入新公司,李斌只用了短短兩周,「因為大家都很熟了,他對我能做什麼、想做什麼,都很清楚。之所以找我去,也是他綜合考量之後的結果。」在李斌看來,前同事的工作推薦,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磨合和試探,「很珍惜身邊這幫前同事,這是我在上一家公司的重要收穫。」

如果說李斌所在的「離職員工群」只是一個無組織的小範圍的交流群,那麼很多大公司出來的公司人所在的離職群則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有規模有運營的組織形式——一個讓原公司以及圈內同行都無法忽視的資源聚集地。

騰訊離職員工潘國華在2010年創立的「南極圈」,現在已經有2萬多名「校友」,它的前身是潘國華在離職後創立的一個QQ群。「南極圈」的風格和目的非常鮮明:做的就是和創業相關的事,覆蓋了投資、孵化和招聘服務等等內容。在之後的4年時間裡,南極圈為包括紅杉、IDG、聯創、順為、經緯、險峰華興、真格等幾十家VC機構和個人,提供了近兩百個騰訊系的項目對接。騰訊作為老東家,不僅為「南極圈」的線下活動提供場地和資源,還是他們的投資方。

其他公司也有自己的離職員工群,阿里的「前橙會」、百度的「百老匯」、網易的「離易」、新浪的「畢浪」、京東的「東成西就」……這些群體早已從自發的組織形式變成了背靠前公司的資源共享平台,而公司則非常樂於和自己的離職員工保持互動和聯繫,甚至積极參与他們的重要活動,並逐步形成一個以公司為核心的生態圈。

可以說,如今的離職群已經不僅僅是與曾經共事過的夥伴之間的情感連接,更是一個資源、想法高度碰撞凝結的公共平台。你可以在其中找到新的工作機會、找到適合投資的項目、找到懂你的投資人、找到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對於離職員工而言,這個特殊平台所帶來的資源和機遇將成為整個職業生涯一筆寶貴的財富。

你的前同事,或許是你打開世界的另一扇窗。

對於離職員工而言,離職群是一個特殊的平台。

前同事的另一種使用方式

文/李嘉文

本文刊載於2015年1月5日出版的

第336期《第一財經》YiMagazine

阿里巴巴的離職群「前橙會」成立於9年前,是目前所有離職群里較為活躍的組織。事實上,大部分離職群也都是在那個時候流行起來,它們有一些共性:耐人尋味的名字、共同的公司背景和圈子、大佬級人物作為發起人。比如騰訊的單飛企鵝俱樂部和南極圈、百度的百老匯、金山的舊金山等都是目前比較知名的離職群。它們最初成立時的樣態很樸素,一個簡單的QQ群,把一群懷念公司文化的離職人員聚到一起,發展到後來,群設立得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當我們離職群里的人數達到幾百人時,大家覺得該給這群起個名字,於是有了前橙會。後來淘寶、支付寶、雅虎的前同事也開始不斷加入,現在覆蓋的人數已達2.5萬人。」壽遠告訴《第一財經》YiMagazine。

侯峰和壽遠一樣,也管理著大約1.2萬人的龐大的離職群,他是單飛企鵝俱樂部的發起者,並且從2014年年初開始已經轉為全職管理。為了讓更多的騰訊前員工能聚集到一起,他想了很多辦法。「走訪互聯網行業不同公司的HR,將他們手上的騰訊離職人員拉攏過來,同時也樹立單飛企鵝俱樂部的品牌效應,吸引更多的前同事聚集過來。」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像單飛企鵝俱樂部這樣表現活躍的離職群大多集中在互聯網行業。

「互聯網公司的離職率要比整個行業都高很多,至少在30%左右。」科銳國際總監邢志明給出這樣的判斷,「最Top的BAT三家公司可能相對來說離職率會低一些,但是在這個行業3至5年是離職高峰。」對於行業的高離職率,侯峰認為這和個人訴求有關,很多人來騰訊都是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但當他們在這個崗位上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可能就覺得沒有成長,就會從興奮到疲倦—而疲倦,在互聯網行業是件可怕的事。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2012年後外部資金環境比較好,基於移動互聯網的熱潮,創業門檻降低了,尤其是80後90後,更願意為了興趣去做一些事。」侯峰說。刑志明也同意這樣的觀點,「他們要創業、要傳播,而這個時候,前同事之間是比較容易傳播的。」

工號和邀請函是被允許進入群組織的前提條件,這在很多離職群里都是一個很嚴格的規定。為了增加組織的黏性,這些發起人會定期舉行線下聚會、設立公眾號、建立網站等,增加成員之間的互動,也讓原本鬆散的組織變得更有凝聚力。

這種聚在一起的感覺彌補了公司人離職後的情感落差。大型互聯網公司往往都有很獨特鮮明的企業文化,而大部分人最開始去的時候也都是沖著這個企業品牌去的。「所以離開多半是因為上下級關係或是職業上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但離職員工對於原僱主是有感情的,這種感情在現代社會其實很稀缺。」邢志明這樣解釋離職群的凝聚力。

這群經歷過相似的能力考核、受過同樣的文化熏陶、經歷過類似的職業成長的人,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可以這麼理解,他們是一群有著相同「基因」的人。事實上,在離職群的聚會中,懷念老東家的話題也時有出現:騰訊務實的工程師文化,阿里巴巴的花名文化、倒立傳統等都經常被提及——懷念是一種常見的情感,也是維繫離職群的情感紐帶。

除了在活動中有交集,進入離職群的人在平時也會互相關注其他人的狀況,甚至在需要時伸出援手。

騰訊前員工劉慧艷曾碰到過一件難事,她的父親意外重傷入了院,之前家裡的經濟重擔一直都是由她扛著,這次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她有些措手不及,因為工作不久,她的收入很難維持父親在醫院的醫療費。這件事後來被南極圈的人知道了,前同事們開始在群內發起籌款,幫助她緩解經濟上的困難。

同一家公司的離職員工之間有特殊的情感紐帶。

除了情感上的相互支撐,越來越多的公司人發現,離職群能帶給他們一些對職業發展更有利的機會。

周妮是南極圈深圳群里的積極分子。2008年加入騰訊遊戲運營部,之後因為家庭原因辭職,而孩子的出生也讓她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一直保持兼職狀態——幫朋友的創業項目做一些業務。2014年7月,她參加了南極圈的一個線下活動,在了解了潘國華對於組織的想法之後,她主動加入了他的團隊。

這是離職群的一個好處,身在其中的公司人能給彼此帶來對於行業的各個角度的觀察,這些最新的行業動態和訊息對於這群有著共同背景和職業需求的人來說,顯然更有效且有針對性。曾經在騰訊擔任HR的侯峰在職期間曾問過騰訊員工關於職業選擇問題,「我發現很多人在一家大公司里待久了,就會對外面的世界不那麼敏感,也失去了相應的借鑒能力。」

這種資源和信息共享的特點也給許多創業者帶了很大幫助。

愛拼車的朱峰就是通過前橙會找到了他想要的人。2013年,朱峰和他在阿里巴巴的兩位同事辭職創辦了他們的租車公司——愛拼車。本身就是做技術出身的朱峰並沒有在招聘技術人員上面遇到什麼困難,但讓他苦惱的是,一家初創公司有很多法律上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是他未曾涉獵的領域。「當時通過阿里的離職群接觸到了懂得法律服務的人,解決了我創業初期的一些困惑。對我幫助很大。」朱峰告訴《第一財經》YiMagazine。

做資本運作出身的黃巍在創業時則遇到了和朱峰不一樣的問題。他創辦的車貓專註的是二手車市場,在招聘技術人員的時候顯得有些迷茫。於是通過前橙會這個平台,他找到了很靠譜的工程師。

互聯網公司出來的創業者往往有一些共性,也偏愛找與自己有共同背景的人來合作,比如騰訊系的創業者會通過南極圈或單飛企鵝俱樂部來尋找合適的人。畢竟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如果能找到馬上能上手幹活的人是最理想的選擇,「有騰訊背景的人,大家工作起來的方式會比較接近,這樣共事起來也比較舒服。」南極圈的發起人潘國華認為,這能縮短新入進入一家公司後的磨合期。

除了幫助創業公司招人、為離職人員謀求更利於職業發展的機會,離職群自帶的資源整合作用也給不同需求的公司人帶來了很多新的機遇。「大家聚在一起會有很多資源,比如公司高管們湊在一起會討論出一個新的戰略合作;誰有個創業項目可以看看能否吸引到投資;一個牛人離職了,看看誰的創業團隊能吸引ta加入等等。」壽遠說。

逐漸形成氣候的離職群也引起了大公司的關注,馬化騰及馬雲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提到並認可這些公司離職群的做法,而事實上這些離職群也確實和自己的老東家保持著互動,甚至合作。「目前我們跟騰訊雲以及騰訊投資機構都有合作。騰訊的投資機構會通過我們看一些投資項目。」侯峰告訴《第一財經》YiMagazine。

2014年8月騰訊離職人在深圳舉辦了一場150多人的聚會,「我們在資金和嘉賓方面都給予了支持。」騰訊企業文化與員工關係總監凌雲說。從他的角度來說,這群關注騰訊、關注行業的群體是幫助他收集意見的窗口,同時這個群體里有很多人都還在騰訊的生態鏈上,因此也會是潛在的業務合作夥伴。

凌雲說的現象在互聯網圈內很普遍。以騰訊為例,臉萌的郭列、口袋網的吳道等都是離職後創業的典型。這些創業公司構建了一個更加完整和多元的互聯網生態圈。而與這些創業公司保持良好的關係,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也是有利而無害的。

另一方面,當公司有人員流失後,在離職群中尋找合適的人才,做好人才迴流也是大公司與離職群保持互動的原因。畢竟曾經在公司工作過,身上帶有原公司的烙印,重回公司後,其忠誠度應該會有所提升,對公司工作方式的習慣、文化的認同也會讓公司人更好地進入工作。「阿里的HR以及BD經常參加我們的線下活動,想要通過我們招聘到符合他們要求的人。」壽遠告訴《第一財經》YiMagazine。

如果把離職群看成是一個細分的市場,那麼這個市場基本已經被幾大互聯網公司離職群的發起人給佔領了,他們甚至組建團隊,開始對其進行全職化的管理,並往商業化的方向發展。不過邢志明並不那麼看好,「離職群是離職人員管理的社會化的一步,大部分離職群只是背書而已,想要做商業化路還很長。」

不過這並不影響公司人對其加以合理利用,實在點說,離職群本身就是一個被過濾之後的很好的人脈積累,一旦商業化,你也可以更快更高效地獲得所需—當你要找一份工作時,它能提供更全面且跨領域的資源;你打算創業時,資源整合後的離職群能提供更規範的幫助,比如資本對接、法律服務等等。

所以,善用離職群,或許是幫助你職業發展的一條捷徑。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李斌為化名)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感謝兩位寶藏前同事貢獻此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樂高的得寶系列50年了,為何最近才推出智能產品?
故宮「網紅」的代價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