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關節鏡藝術家」張磊:「讓患者重返運動場」

「關節鏡藝術家」張磊:「讓患者重返運動場」

「關節鏡藝術家」張磊:「讓患者重返運動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提到他的名字,國內骨科運動醫學領域的醫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沒錯,他就是國內運動醫學及關節外科領域的知名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關節四科主任——張磊。

他,是目前中西醫結合骨科運動醫學的領跑者,不僅手術技藝精湛,他所提倡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運動損傷的理念,已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認同。

年輕的肩膀扛起重擔

從小喜歡足球運動的張磊,與運動醫學結緣已近30年。他的研究生導師吳林生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是「文革」後第一批運動醫學碩士,師從著名的「中國運動醫學之父」,曾擔任北京醫科大學校長和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的曲綿域教授。

「走上運動醫學這條道路,是我的老師給我開了一扇窗。」張磊說,剛讀研究生時,吳林生教授就派張磊去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解剖學及神經生物學實驗室進修了半年時間。「那時動物實驗常常做到半夜,白天還要回骨傷科研究所跟導師門診、手術、查房,非常辛苦。」張磊回憶道,「當時還不太理解,後來才漸漸明白,導師不僅要訓練我的科研能力,還要我感受國內最高級別醫學學術殿堂的氛圍,充分利用協和的圖書館,訓練文獻能力和自學能力。回想起來,真是感激老師的良苦用心和遠見卓識。」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遠沒有今天這麼發達,查閱文獻需要跑圖書館。協和的圖書館是國內最好的醫學圖書館,擁有最多的原版醫學書籍和最新的學術期刊。張磊經常到協和圖書館借閱書籍,查閱文獻。遇到好的書籍和文獻,他都複印下來,仔細地閱讀、研習。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磊發現,他借閱過的每一本書,書後的借閱卡上,都有導師的借閱記錄。這說明導師已經把這些文獻書籍全部看過。「老師無形當中教會我,努力是一種習慣。這就是我的榜樣!」張磊自豪地說。

吳林生教授是望京醫院關節外科和運動醫學專業的奠基人。1989年,吳林生受邀前往美國學習關節鏡技術。1990年學成歸國後,他立即購置了進口關節鏡設備,使望京醫院成為全國中醫系統最早開展關節鏡手術的單位。2001年,望京醫院成立關節外科,由吳林生教授擔任科主任。

不幸的是,建科初期吳林生教授就因病離開工作崗位,望京醫院的關節鏡事業遭受重創,只能由年輕的張磊獨力支撐。當時的他雖然資歷尚淺,缺乏經驗,但堅持之下終見起色。隨後,他又赴美國著名的運動醫學中心、洛杉磯湖人隊的指定醫院Kerlan-Jobe Clinic進修學習,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當時,國內對運動醫學的認識尚淺,運動醫學獨立成科的醫院並不多。2005年8月,陳珞珈院長決定成立關節鏡及運動醫學科,由張磊擔任科主任。那一年,他才37歲,又恰逢國內關節鏡技術開始迅猛發展的時期。張磊不負知遇之恩,突破了許多障礙,帶領年輕的團隊抓住機遇,緊跟潮流,順利開展了關節鏡下韌帶重建、半月板修復、肩袖縫合修復等主流技術,並在國內較早開展了髖關節鏡手術和關節鏡下同種異體半月板移植術。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這個科室形成了「主流技術+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特色,躋身國內先進行列。

給病人重返運動的希望

運動醫學是一個特殊的專業,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運動創傷、運動康復、運動損傷防護、運動營養、訓練學等諸多領域。以往認為運動醫學只是針對運動員、軍人、演員等特殊人群,隨著參加運動的人群越來越多,運動損傷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如今運動醫學也逐漸進入老百姓的視野。

「醫生,我將來還能踢球嗎?」「醫生,我將來還能運動嗎?」很多前來運動醫學科就診的患者都有這樣的疑問,運動對於他們來說是生活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這些醫生不是救命的,我們是幫病人提高生活質量的。不僅要治癒傷病,還要恢復他們原有的運動水平。讓病人『return to play』,即重返運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張磊說。

運動醫學涵蓋的領域非常廣,關節內及周圍的韌帶、半月板、軟骨、關節囊、肌肉、肌腱的損傷……都歸運動醫學專業處理。與傳統的大骨科相比,運動損傷的診斷和治療都要更加精準。通過詳細的體格檢查、影像學資料分析做出精確診斷後,協商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

治療運動損傷的重要手段之一關節鏡手術,就是一種高精度的微創手術方式。做關節鏡手術時醫生通過觀看電視屏幕圖像進行操作,電視屏幕是二維的,而關節腔是三維立體的,所有操作都要經過手-腦-眼的密切配合,非常精確。因此,關節鏡手術對醫生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經過充分的訓練才能勝任。目前,國內京、滬、廣、深及江浙一帶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水平醫生技術上已經完全與國際接軌,張磊也感到很欣慰。

另外,張磊還非常重視手術後的康復,他常常對病人說:「手術成功只是成功了一半,另外一半要靠康復訓練。」他目前正在採用一種「醫生—患者—康復師」三方聯動、密切配合的模式,儘可能保證病人重歸運動。

醫德、醫道與醫術

張磊認為,做醫生首先要有醫德,其次要有醫道,第三是要有醫術。

「我受兩個人影響最深。父親教會我怎麼做人,導師教會我怎麼做學問。」張磊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內科教授,從小教育張磊要「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這句話已經成為他的家訓。

打開張磊大夫的個人網站,發現好多患者自發地給他寫了感謝信。有患者這樣形容他:「醫術精湛傳四方,醫德高尚暖人間。」

「我理解的所謂醫德,一是要對得起病人,二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張磊說,「我的絕大多數患者都是慕名而來。病人來找你,對你來說就是莫大的信任。作為醫生,一定不能辜負這種信任!外科鼻祖裘法祖老先生說過,當一個病人赤身裸體躺在手術台上,把他的身體乃至生命都交付給你時,這是一種怎樣的信任?這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張磊說。

「不辜負患者的信任,還意味著我們要有為患者解除病痛的能力,醫德和醫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不管是保守治療、關節鏡手術,還是人工置換手術,每一種治療方式都有它的適應證。這就首先要求診斷明確,其次要選擇最合理、效果最好的治療方案,一切為病人著想。」張磊說,「我們應該做『必須做』的手術,不要去做』我能做』或者『我想做』的手術。」

「如果你的醫術不足以為病人解決問題,那就應該把病人介紹給有能力解決問題的醫生。這也是醫德!其實很簡單,面對一位病人時,你問問自己:如果他(她)是你的親人,你會怎麼處理?」說到這裡,張磊的眼中有一種悲憫的光芒。

「關節鏡藝術家」張磊:「讓患者重返運動場」

「關節鏡藝術家」張磊:「讓患者重返運動場」

門診時間:周一上午(望京醫院)

周四上午(骨研所)

「關節藝術家」

望京醫院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由中西醫結合骨科泰斗尚天裕教授於1978年創建。

「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是尚天裕教授提出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四項原則。多年的臨床實踐當中,張磊驚喜地發現,這套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同樣適用於運動醫學。

所謂「動靜結合」,即不能絕對固定和完全休息,也應該要伴隨康復訓練;「筋骨並重」,就是不僅要重視韌帶等軟組織的損傷,還要考慮到骨性結構的異常對關節穩定性的影響;「內外兼治」,即手術治療的同時結合內服藥物;「醫患合作」,即醫生患者要密切合作,尤其是術後康復階段。

當張磊向國外的同行介紹這一理念時,他看到的是驚嘆的目光。一位美國專家說:「這是全世界骨科運動醫學的醫生都應該遵循的『聖經』!」

5歲時,張磊得了一場急性腎小球腎炎。當時父母帶著他遍訪兒科專家,都說要卧床休息,不能活動,也不能吃鹽。對一個小男孩來說,不能出門玩耍是莫大的痛苦,而且病情還不見好轉。於是父親開中藥方為他治療,幾個月後,竟然徹底痊癒。

從那之後,張磊對中醫產生了興趣。中醫講究整體,講究平衡。大學的暑假裡,張磊經常跟隨父親出門診,抄方子,對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也有了認識。

按照中醫的理論,一個關節必須是結構平衡的,才是有功能的。關節既要靈活,又要穩定,矛盾中有統一,這就講究辨證的整體觀念。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屠呦呦教授說過:「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對於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

「腱骨癒合」是目前國際上運動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張磊正在致力於中藥成分促進腱骨癒合的研究,已經顯示出良好的苗頭,同時挖掘中醫藥在運動損傷治療及康復當中的作用。「西醫的優勢在微觀和高科技方面,中醫的優勢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中藥神秘而有效,在中國未來的骨科運動醫學發展中,中西醫結合潛力巨大!」張磊有自己的展望。

談到「術」, 「我的理解,手術是藝術,關節鏡手術更是是一項個人的藝術。」在張磊身上,能感受到一絲藝術氣息,這可能與他喜愛古典音樂和人文學科有關。他的郵箱和科室Logo都是「arthroartist」。在英文中,「arthro」是「關節」的詞根,而」artist」是「藝術家」。記者好奇地問:「你是『關節藝術家』?」他擺擺手,說:「我可不敢妄稱『藝術家』,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只是我的追求。」

關於張磊的「術」,可以引用一些同行對他的評價:「既懂西醫,又懂中醫;既擅長關節鏡,又擅長人工關節置換;既能做膝、髖、踝,又能做肩、肘、腕;大、小關節通吃,且樣樣精通。確實了不起!」

病人滿意是最大的褒獎

對於張磊來說,骨科運動醫學是一生鍾愛的事業:「人這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行。要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熱愛。如果只是把當醫生作為一個謀生的職業,那不會成為一個好醫生。」

張磊覺得,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外科大夫,要有三個條件:第一,要有天分;第二,要足夠勤奮;第三,要有機遇。記者問他:「你覺得你是個成功的外科大夫嗎?」

他又擺了擺手,一貫地保持謙遜和低調,說:「我還在路上。」

其實張磊在業界的學術地位有目共睹,在許多國內外學術會議的講台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許多學術組織中他都擔任了重要職務。他把這些都視為榮譽,倍加珍惜。「但是,」他話鋒一轉,「我是個為患者解決問題的臨床醫生,病人滿意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

「關節鏡藝術家」張磊:「讓患者重返運動場」

文:閔青

編輯:欒兆琳

校對:余運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豬皮做成「新阿膠」,功效賽阿膠?
「小黃人」愁壞了寶媽?別急,看看專家怎麼說

TAG:大眾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