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際問題研究》2019年第1期

《國際問題研究》2019年第1期

目錄

2018中國外交:乘風破浪 砥礪前行 / 王 毅

國際法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 張曉君 魏彬彬

促進中國—北歐次區域合作:機制化路徑 / 張偉鵬 余瀟楓

中非共建產業園:歷程、問題與解決思路 / 王洪一

開放的區域主義與中澳在南太平洋島嶼地區的合作 / 汪詩明

瀾湄區域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挑戰與實施路徑 / 於宏源 汪萬發

印度洋安全治理:現狀、挑戰與發展路徑 / 李恪坤 樓春豪

《裏海法律地位公約》的簽署及其影響 / 焦一強

阿富汗和平進程新態勢及前景 / 王世達

國際法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張曉君 魏彬彬

〔提 要〕在奮力開拓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過程中,中國牢牢把握國際法維護者和建設者的角色定位,推動國際法的共同制定和共同遵守。國際法在外交實踐中的實現國家利益、鞏固外交成果、消除前進障礙、落實遠大目標等功能需要在新時代繼續發揮。中國外交應對處於動態發展之中的國際法善加引導,並將中國方案與國際法密切結合起來,使國際法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發揮出應有的保障作用。

〔關 鍵 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國際法、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簡介〕張曉君,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教授;魏彬彬,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促進中國—北歐次區域合作:機制化路徑

張偉鵬 余瀟楓

〔提 要〕隨著北歐綠色、創新與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與中國發展戰略的契合度不斷提升以及北極治理議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繼續深化中國與北歐國家雙邊關係的基礎上,強化中國—北歐次區域合作關係已成為新時代提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應對外交新挑戰的客觀要求。與此同時,北歐國家也在不斷發力「深耕」中國市場,並對與中國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表達出合作意願。在歐盟自身發展呈現多樣性和中歐關係「結構性變化」的背景下,推動中國—北歐次區域合作機制化對深化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關 鍵 詞〕中國—北歐次區域合作、中歐關係、中國外交

〔作者簡介〕張偉鵬,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學—哥本哈根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余瀟楓,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非共建產業園:歷程、問題與解決思路

王洪一

〔提 要〕中非產業園區合作始於20世紀末。在兩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推動下,中非產業園區從機制化發展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階段,雙方共建的產業園幾乎遍布所有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同時,中非產業園區建設也面臨著形式多樣的挑戰。這需要中非雙方政府在國家經濟政策的主導下,合理推進共建產業園的發展,加強產能合作對話,共同理順發展思路,協同制定產業發展政策。園區運營企業應該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入園企業則需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加強能力建設,融入非洲。

〔關 鍵 詞〕中非經濟合作、產業園、非洲工業化

〔作者簡介〕王洪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開放的區域主義與中澳在南太平洋島嶼地區的合作

汪詩明

〔提 要〕太平洋島嶼地區的區域主義具有開放屬性。同為亞太地區的重要國家,中澳在南太平洋島嶼地區開展合作不僅是雙方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內在邏輯要求,也符合南太平洋島國對多樣化援助的需求,更有利於這一地區應對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挑戰。而太平洋島嶼地區的開放屬性、中澳都反對貿易與投資領域保護主義的立場以及雙方都重視與南太平洋島國之間的關係等,為兩國在這一地區的合作奠定了基礎。但是,中澳對外援助理念的差異,澳方對中國的發展道路及南太政策的誤解,美歐等國的干擾等,使中澳在南太平洋島嶼地區的合作仍面臨挑戰和阻礙。中澳之間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雙方可就南太平洋島嶼地區事務建立對話或磋商機制,並在聯合國、太平洋島國論壇以及「一帶一路」等框架下探討可行的合作路徑。

〔關 鍵 詞〕南太平洋島嶼地區、開放的區域主義、中澳關係

〔作者簡介〕汪詩明,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教授

瀾湄區域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挑戰與實施路徑

於宏源 汪萬發

〔提 要〕瀾湄區域在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上已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但仍遠未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提出的要求,當前面臨諸多挑戰:地區發展不平衡,治理制度赤字,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赤字,公共產品赤字。為促進瀾湄區域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應深化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創新,塑造瀾湄區域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協作關係;加強可持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公共產品創新突出命運共同體理念,提高瀾湄合作對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參與和貢獻,發揮瀾湄國家在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主動性、創造性。

〔關 鍵 詞〕瀾湄合作、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周邊次區域合作

〔作者簡介〕於宏源,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與公共政策所所長、研究員;汪萬發,中國—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瀾滄江—湄公河)環境保護合作中心政策研究部助理工程師

印度洋安全治理:現狀、挑戰與發展路徑

李恪坤 樓春豪

〔提 要〕印度洋地區的安全狀況攸關全球繁榮與穩定。提升印度洋安全治理水平、有效應對各種安全風險挑戰,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努力方向。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印度洋安全治理機制加速演進,在參與主體、治理規則、涉及領域等方面都有所發展,逐步形成多層次、多領域、多主體的治理體系。不過,現有治理體系仍面臨缺乏主導性機制、效率有待提升、受到地緣政治因素干擾等難題。未來,國際社會應堅持開放、包容、務實、可持續的治理理念,在安全認知、機制建設、公共產品供給等方面加強溝通合作,不斷提升印度洋安全治理水平,營造和平、合作、共贏的印度洋。

〔關 鍵 詞〕印度洋、安全治理、海洋治理

〔作者簡介〕李恪坤,山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課題組;樓春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所長

《裏海法律地位公約》的簽署及其影響

焦一強

〔提 要〕蘇聯解體后里海地緣政治格局發生巨大變遷,以法律地位和權益分配為爭議焦點的裏海問題急劇凸顯並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裏海法律地位之爭只是表象,利益之爭方為實質。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及其對伊制裁、俄美關係持續惡化及兩國在中東地緣政治角逐與博弈、裏海沿岸各國利益訴求得到滿足等因素推動下,裏海沿岸5國於2018年8月簽署《裏海法律地位公約》。該公約為調解地區事務奠定了法律基礎,對於確保裏海安全穩定、促進地區能源格局轉變、構築地區新型合作關係將產生積極影響。與此同時,該公約仍是在特殊國際背景下籤署的框架性法律文件,其未來落實情況及對地區形勢變化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關 鍵 詞〕裏海法律地位、裏海五國、裏海公約

〔作者簡介〕焦一強,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博士

阿富汗和平進程新態勢及前景

王世達

〔提 要〕2018年以來,特朗普授意美國國務院高官與塔利班直接談判,阿富汗政府則力推與塔利班和談的「喀布爾進程」,俄羅斯等地區國家加大介入阿富汗問題力度,阿富汗和平進程出現新進展。然而,如何彌合各方不同利益訴求以及避免地緣博弈干擾仍將是推進和平進程面臨的難題。作為阿富汗近鄰,中國近年來加大對阿投入,著力勸和促談,取得一定積極效果,正成為阿富汗重建與和平進程的重要貢獻者和參與者。

〔關 鍵 詞〕阿富汗和平進程、喀布爾進程、阿富汗問題

〔作者簡介〕王世達,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湯偉:多邊主義的中國道路
2018年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十大熱詞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