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清朝官制: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軍機大臣的權力轉移

清朝官制: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軍機大臣的權力轉移

清朝中央官制:

清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突然取得天下的,從皇太極到努爾哈赤,基本沒有那種統治整個中國的想像力。他們和今朝毛先生前期的理想是差不多的,那就是謀求和明朝的平等權利,成為一個獨立的朝廷而已。只是當時崇禎被官僚體系所綁架,雙方無法談判達成共識而已。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雙方的不信任和契約沒有擔保,無法保證能得到執行,所以才無法達成和平協議。

在這種大背景下,清朝的統治者們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能力、也沒有想法去設計一個適合統治大中國的官僚制度。一直到雍正、乾隆時期,在康熙正式全面穩定局勢,滿族人已經有了完全的自信可以統治中國時,它的官僚體系才算是正式成型和固定了下來。而且,才整理出了一套適合統治中國龐大人口和疆域的體系。

未入關之前,清朝實行的是以草原民族的體系為基礎的系統。基層架構是八旗制,無論是滿族在遼東的統治還是後來兼并蒙古草原的眾多民族,都是用這種架構進行改造。形成一種文武不分、家長式的草原管理體系。而中央,是實行的還是蒙古部落議政式的結構,清朝的稱為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是清朝當時的最高權力機關,努爾哈赤也只是一個盟主、一個帶頭大哥而已。在康熙之前,清朝一直是這種模式,遠沒有形成漢儒系統下的皇帝的權威。

後來隨著地盤的擴大、人口的增加,特別是掌握了遼東大部分地區,農耕人口增加後。清朝在漢人文人的幫助下,開始完善整個管理架構和官僚系統。首先增加的就是為提高皇帝的行政能力,便於集權的三個機構,包括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和內弘文院,這也是後來清朝內閣的根據。主要負責起草文書、撰擬詔令、編纂史書、頒布制度。從此,努爾哈赤等皇帝也就有了文治的能力,與草原民族的部落統治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區別。

就這兩套基本的架構和簡潔的官僚制度,讓清朝的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與明朝的戰爭中,不斷積累優勢,最後憑藉著少犯錯的優勢,意外的奪得天下。可以想像,當多爾袞站在北京的皇宮大殿上的時候,是多麼的不敢相信。以至於他雖然掌控者整個清朝的勢力,但卻連爭奪的帝位的心思都不敢動。而且,整個滿族很大部分人根本不敢進關,就算敢進來冒險的,也是在遼東、盛京留足了後路,準備隨時跑回老家,以策安全。

內閣:

從康熙開始,正式設立內閣,以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共三殿三閣的大學士銜為成員。開始逐步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草原風格的權力核心機構,其實這也是康熙為了穩定大局,加強對漢族的統治,矮化滿族、蒙古等草原民族的所採取的措施。也就是他要宣揚和實行滿漢一家的統治理念的變革動作之一。

後來又設立南書房,處理日常事務,相當於辦公廳等機構的角色。因此朝廷的權力三分,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南書房,而康熙直接掌握的有兩個,就基本完成了權力的回收和掌握。

雍正對中央權力的改革,完成了最後一步,正式定型整個架構。那就是設置軍機處,權力從一分為三,然後再三合為一,正式完成中央集權和機構改革的過程。一個漢族儒家式的、享有極高皇權的大皇帝正式登場,並穩坐釣魚台,其他所有的八旗旗主、滿族內部勢力、蒙古族勢力都被剝奪了權力,再也沒有能力威脅皇權。其實,這也是漢族官僚重新崛起,重新成為管理中國主要力量的起點。

六部:

清朝在其他的中央部門的設置上,架構是延續了明朝的制度,內閣或軍機處之下,是具體執行事務的部門「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都是齊全的。主官也是尚書、侍郎等名稱。

六部之外,其他的中央部門肯定還有很多,到清朝時已經非常複雜,很多也是從唐、宋時期一直流傳下來的。這些部門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等。都是中央機構,對現在,應該是非常簡潔的設置了。

清朝官制與元明等時期,最大的不同的是每個領導崗位均設置了兩個人,一個漢人,一個滿人,而且以滿人為尊。漢人主要是做事為主,滿人是名義的領導,有點dang委書記的意思。

如在平定太平天國期間,曾國藩是如此的重要和勢力龐大,主力湘軍可以說是曾家軍。但在朝廷層面,按照清朝的慣例,曾國藩是有一個頂頭上司統攬整個軍隊的。這個人叫官文,因為他是名義上的,所以在很多後世漢人整理的資料上都忽略了他。曾國藩任何時候,都是將最大的功勞讓給這個滿人官員的。這就清朝官制最大的特點。

乾隆時期開始改制:

乾隆時期,清朝皇帝的權利達到頂峰,也是帝制官制發展到頂峰的時期。乾隆也曾經將「軍機處」改為「總理處」,但很快又重新使用「軍機處」這個名字。之後再沒有大的改善,直到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勢力衝擊中國,朝廷的官職才再次發生變化,開始逐步向西方靠攏。包括為了應對洋務,設立總理衙門,後來為更加西化,又改為外務部。

在光緒年間為應對時事和社會改革變化的需要,還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改革。第一次設立商部、巡警部、學部等。

第二次將原有的朝廷中央機構,只保留軍機處、吏部、禮部、學部、外務部等;其他的進行了改名或合併,如巡警部為民政部,改戶部為度支部,改兵部為陸軍部等;合併的有將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歸併於禮部;將太僕寺(管車馬)、練兵處歸併於陸軍部;增設的有海軍部、郵傳部、資政院、審計院等。規定各部設尚書一人,侍郎二人(即一個部長,兩個副部長)。地方官制也進行改革,各省督撫的軍權和財權都收歸中央政府,這種改革實際上是更加強了中央集權。

這也是在危機過後,地方開始失控,脫離中央,在慈禧的操作下進行的一個大規模的官制改革。經過這次改革後,整個清朝的官職已經開始明顯西化,也可以說是現代化了。已經和現代官職相差不遠了。在政務、政治上,也更加接近西方的習慣和方式,方便融入國際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姓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吳三桂本無造反之心,卻硬生生的被康熙逼反了!

TAG:百姓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