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柏林病人」再現!全球第2例HIV感染者可能徹底治癒

「柏林病人」再現!全球第2例HIV感染者可能徹底治癒

英國劍橋醫學院的拉溫德拉·古普塔(Ravindra Gupta),圖片來自The New York Times

撰文 | 韓東升

責編 | 葉水送

  

自艾滋病於1981年被首次發現以來,已有40年的歷史,但迄今為止只有一次成功治癒的病例。

這位被稱為「柏林病人」的首例HIV治癒者是唯一的巧合,還是HIV治癒的新希望?爭論已持續了10多年。

《自然》雜誌刊發論文,揭示患者被治癒的歷程,圖片截自nature

近日,來自英國劍橋醫學院的拉溫德拉·古普塔(Ravindra Gupta)及其同事成功終結了該爭議。本周三《自然》報道了第二例有望通過造血幹細胞移植徹底治癒HIV的病例(倫敦病人)。目前,患者在停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後,病情已經持續緩解18個月。

通訊作者古普塔強調:

「雖然現在稱病人徹底被治癒還為時尚早,但是利用移植造血幹細胞來治療HIV感染的方法和思路是可行的。」

2017年全球約有3690萬名艾滋病患者,圖片來自WHO

要想理解本研究的重大意義,我們不得不提到第一例被報道徹底治癒HIV的「柏林病人」——蒂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他雖被稱為「柏林病人」,事實上卻是個美國人。1995年,布朗在柏林上學時感染HIV,雪上加霜的是2006年他又被診斷出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一例被報道的徹底治癒HIV的「柏林病人」Timothy Ray Brown,圖來自Virology Blog

在尋找幹細胞捐贈者時,布朗在柏林大學醫院的主治醫師傑羅·厄特(Gero Huetter)突破性地提出了一個 「一石二鳥」的療法:讓體內存在CCR5蛋白突變捐贈者來提供造血幹細胞,這樣既能治療白血病,又可能治療HIV。

幸運的是,「柏林病人」自2008年接受幹細胞移植後,已經11年過去了,布朗體內至今未檢測出HIV,被認為是第一例HIV徹底治癒的患者。

「柏林病人」治癒背後的巧合

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上邊提到的CCR5蛋白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就是前一段編輯嬰兒事件中的「主角」。在北歐人中存在部分人群能夠天然免疫 HIV,研究發現他們的CCR5蛋白產生了自然突變。為什麼CCR5能夠預防艾滋病呢?

HIV感染淋巴T細胞的過程。HIV通過病毒的gp120蛋白(黃色,球狀)與輔助T細胞表面的受體CD4蛋白(紅色)和共受體CCR5蛋白(黃色,波浪狀)或CXCR4結合,然後進入細胞內引起感染,圖片來自: pinterest.es

原來CCR5蛋白是HIV病毒「錨定」免疫CD4輔助T細胞(T細胞的一種)的受體之一,如果CCR5蛋白產生突變(CCR5),那麼病毒就不能結合、感染T細胞。CCR5蛋白突變就像換了一把「新鎖」,HIV的「鑰匙」已經不能開這把「新鎖」。

"倫敦病人"的治療歷程

「柏林病人」的案例在報道後,立刻引起世界轟動,原來艾滋病還能治癒,但可惜的是,其之後再無成功案例,直至「倫敦病人」的出現。如下是該患者的治療歷程:

HIV 病毒結構模式圖(左)與一種常見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Stribild(右)。HIV是一種以RNA為遺傳物質的逆轉錄病毒,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能抑制HIV的複製,但可能伴隨嚴重副作用,且需長期服用,圖片改自wikipedia

2003年,Gupta團隊報道病例中的「倫敦病人」感染HIV病毒,此後一直接受常規療法:聯合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

2012年,這位患者又被診出患有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細胞癌變導致)。

2016年,該團隊先採用阿侖單抗(Alemtuzumab)等化療藥物來殺死患者本身體內原先存在的T細胞,然後移植帶有CCR5 32/32純合突變的新的造血幹細胞,隨後等待造血和免疫系統重建。

2017年9月,患者停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

幹細胞移植後不同時間患者體內異源突變T細胞數目和HIV病毒數量變化圖,圖片改自Nature

倫敦病人「治癒」背後的機理

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患者體內原先存在的、正常CCR5蛋白消失,變為CCR5Δ32/Δ32突變型,其中循環系統中表達正常CCR5蛋白CD4 T細胞和CD8 T細胞也逐漸消失。換句話說,患者已經大換血,現在患者體內都是對HIV具有免疫作用的CCR5Δ32突變體。

用HIV特異抗體檢測病人體內的HIV病毒變化數量,圖片改自Nature

為了進一步確定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病人體內的HIV病毒的數量,研究者採集了3個時間點的血液用於HIV抗體檢測,最後證明,HIV已經降低到不可檢測的水平。

研究者認為,與「柏林病人」的病例相比,他們有著重要的共同點:都只感染了識別CCR5蛋白的HIV病毒。這對治療至關重要,因為其他HIV病毒能夠通過識別CD4 T細胞表面的另一個受體CXCR4蛋白進行感染,這很可能會導致該療法失敗。

與之前不同的是,該患者治療過程所用的化療輻射劑量更低,病人也只產生了輕微的不良反應,並且只接受一次幹細胞移植(柏林病人接受了兩次移植)。該治療過程中的用藥劑量和時間,都對該方法的推廣提供了借鑒意義。

該項研究清楚地表明,「柏林病人」並非特例,用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方法來治療艾滋病是完全有希望的。

參考鏈接

https://www.who.int/gho/hiv/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Berlin_Patien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287108/

http://sitn.hms.harvard.edu/flash/2011/issue93/

https://www.fredhutch.org/en/news/center-news/2015/02/timothy-ray-brown-doctor-who-cured-him.html

http://clinical-laboratory.blogspot.com/2014/09/the-berlin-patient-only-one-person-who.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如果民間獎光大,能和國家獎比么?
為了篩葯精準,科學家設計出體外3D人體血管網路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