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了近十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我發現了一個越來越明顯的小秘密
作為華語電影的三大獎項之一,香港電影金像獎在整個大中華電影屆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創立於1982年的電影盛事,在過往的37屆頒獎典禮中,曾經將無數我們耳熟能詳、娓娓道來的經典形象和良品佳作,以華人電影的至高榮譽予以肯定,讓香港電影從本埠走向國際,成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榮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逐夢小金人
縱觀37年來的香港金像獎獲獎名單,對警匪槍戰的恩寵、對功夫武俠的自豪、對文藝清新的期許、對直面現實的優待,讓各種類型的經典之作永遠流傳在影迷心中,更是把香港電影立足本港、引領亞洲、輻射世界的自信和氣度表現得一覽無餘。
星光熠熠,屆屆不缺
然而近十年,香港金像獎的風格和取向似乎在發生著細微的變化與轉向,雖然仍不乏溫情與震撼,然而這種寫實背後的情緒和心境,卻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香港金像獎前二十年間,褒獎社會題材的,標準意義上大概有兩部代表之作,一是92年張之亮導演的《籠民》,聚焦香港籠屋居民的拆遷問題,93年金像獎獲得3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
籠民
另外一部是97年陳果的《香港製造》,描述邊緣青年的掙扎與迷離,當年在金像獎和金馬獎各收穫兩項大獎。
香港製造
近十年的金像獎(28屆-37屆),香港金像獎對於現實題材關注的頻次和獎勵的密度明顯呈上升的趨勢。28屆的《天水圍的日與夜》,是許鞍華導演非膠片高清拍攝的誠意作品,15天的拍攝期,將鏡頭對準這一香港底層「悲情市鎮」的平凡與刻板,在流水敘述的市井平常里,不煽情不粉飾,將一個善良溫吞的故事娓娓道來。該電影也斬獲四項金像獎。
15天拍攝完工
轉過年的29屆金像獎上,同樣是溫良感人的《歲月神偷》再次獲得大會評審的青睞,最佳導演、最佳男主實至名歸。這也是主演任達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金像影帝。
華哥封神
60年代風雲變幻的港島、一家四口苦辣酸甜的遭逢、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猝不及防的家庭變故,純美的愛戀、親情的割捨,所有我們對於港人堅韌溫良勤力的判斷,都在這歲月神偷的影像里被充分激發。
歲月是神偷
31屆的《桃姐》,讓許鞍華+劉德華+葉德嫻的黃金組合橫掃金像金馬,在金像獎獨得五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少爺和老僕之間的關愛,老人院群體生活的注視與旁觀,許鞍華每一次對香港社會的關注與探察,似乎都能觸摸到金像獎的喜好與傾向。
35屆的《踏雪尋梅》凌厲血腥,以警察視角展開迷案追蹤,內地移民的失足少女、痴傻神情的失業司機、工作玩命的癲狂警察,在抽絲剝繭之間, 表達的依然是對人性善惡的思考。本片最終拿下包括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7項大獎,也成全了郭富城第一座金像影帝夢。
36屆的《樹大招風》取材於香港三大賊王的舊案,窮途末路歇斯底里,在香港歌手高少華演唱的《讓一切隨風》,讓人感覺「各種空虛冷冷冷」(歌詞)。這部主打懷舊與宿命的悲情梟雄電影,獲得了36屆金像獎四大獎項認可,在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收入囊中的同時,也讓林家棟用奸詐陰狠的張力表演摘取最佳男主角。
難見的同框
林家棟最佳男主角
回顧近十年金像獎的取捨與傾向,雖然不乏諸多溫暖感人的市井關懷和小人物悲喜沉浮的寫照,但作為內地觀眾,依然能真切地感覺到香港電影、香港金像獎趨於保守,更加本地化以及追思懷戀的複雜情緒。
何去何從
當港片絢爛多姿的輝煌漸漸逝去,當大批的影視人才北上淘金,當內地十億級票房稀鬆平常,香港電影留下的,除去在警匪電影和功夫題材中偶露崢嶸,更多的時候,是在租屋和閣樓里,在山間和村鎮里,追尋港片繁榮過的歷史氣息。
狹隘與封閉、固守與沉迷,雖然我們仍要為香港電影人的細膩品位和探索精神擊節叫好,然而聯想到那個奼紫嫣紅星光熠熠的港片年代,再聽這如今悲涼苦悶的「風中風中」,我們也許該有一點痛惜,港片和香港電影金像獎或許正在走向一條自我滿足自我疏離的窄巷。
我是刺蝟哥793,談談影視,聊聊娛樂,歡迎大家關注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