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即將被熔化的青銅器,因刻著幾個銘文被搶救下來,成為國寶文物

即將被熔化的青銅器,因刻著幾個銘文被搶救下來,成為國寶文物

在中國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陳列著林林總總的文物,它們不再是冰冷冷的器具,而是一段段帶著溫度的歷史。不光是訴說當年的歷史,也是在講述它們自己的經歷,因為幾乎所有的文物,都有不平凡的故事。我們現在能夠看到它們,多多少少都有幸運的成分。

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件文物,差點就遭到了滅頂之災,那將無人會記得它的存在。在極其巧合之下,它被保留了下來,而且還成為了國寶,這就是西周匽侯盂。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熱河省凌源縣(現在屬於遼寧省朝陽市)營子村農民唐永興正在開墾荒地。沒料到,他一鋤頭砸下去,聽到了清脆的聲音。唐永興知道這是有金屬,便小心翼翼地挖掘起來,最後竟然在附近找到了16件青銅器。

因為當時的文物知識缺乏,他並沒有當回事,還以為事普通的廢銅。於是,唐永興與當地合作社簽訂了協議,準備將這些廢銅回收熔化,支援國家建設。不過,就在簽完協議之後,唐永興發現這些青銅器上還有字,便留了個心眼,拿出一個器皿的蓋子去找當地的歷史老師。

結果,當地老師拿出書本比較,告訴他有可能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唐永興聽說之後,又趕緊趕回去,強烈要求廢除協議。就這樣,這些已經到了熔爐邊上的青銅器,終於被保留了下來,免遭滅頂之災。試想如果當初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後人就看不到這些國寶,沒有人記得它們的樣子,甚至連它們是否在人間出現過都將無人知曉。

在這16件青銅器中,最出名的當屬西周匽侯盂,它與後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龍虎尊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國之重器一起,被評選為國家博物館所藏青銅器中的「中國十大青銅名器」。

盂是一種盛水的容器,在中國古代的器皿非常講究,它們都有專門的名稱。然而,經過漫長的歲月變遷,很多器皿的實用性被取代,也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然而,盂的功能和名稱,幾乎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歷經幾千年,沒有太多的變化。

匽侯盂是典型的西周風格,它器型規整,古樸端正。它是上寬下窄的形式,有底座,通高為24.3厘米。它的上部口徑為33.8厘米,底部足徑23.3厘米。有兩隻附耳,而且附耳上部有橫樑與器身,更好地防止附耳的斷裂,這也足見當時的工匠心思之細密。

青銅器的紋飾,是審美上的重要看點,匽侯盂顯然不負眾望。在盂身上,遍布著雲雷紋和夔風紋,這是當時兩種非常常見而精美的紋飾。在它的內壁之上,刻著五個字的銘文:匽侯作饙盂。

僅僅五個字,就透露出了它的重要信息。所謂匽侯,實際上就是燕侯。武王滅商之後,將弟弟姬奭封在燕地,便是燕召公,此後的燕國國君,都是侯爵,直到燕庄公時期,在齊桓公的支持下重新取得了公爵。也就是說,這件匽侯盂應該是西周中早期的作品。

另外,這個「饙」字,是表示蒸熟的飯,這也說明了匽侯盂的用途,它就是一件食具。有的朋友認為,以此可以推翻盂作為裝水容器的概念。小珏認為大可不必下定論,因為這涉及到古代人的飲食結構和稱呼習慣,如果以這個孤證而下定義,未免太過草率。

如今的匽侯盂,就靜靜躺在國家博物館中,受到精心的照顧。觀眾們在感嘆三千多年歷史的同時,也不得不抱著幸運的心情來欣賞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悟空能請動如來觀音,為何請不動真武大帝?你看他的原型是誰
李清照祝壽的一首詞,典故頻出,意境悠長,近年來才被認可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