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嫦娥工程」: 未來要給月球基地打前站

「嫦娥工程」: 未來要給月球基地打前站



  來源:科技日報


  3月3日,在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遠在月球背面的玉兔二號巡視器與嫦娥四號著陸器已相繼從休眠中醒來,開始了第三月晝的工作。

  此前,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創造了人類探月史的新紀錄。1月11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工作正常,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著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


  從最初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沒有充分數據可參考的困境中起步,中國航天人步步摸索、開拓創新,實現了中國探月工程的「五戰五捷」,走出了一條中國人自己的探月之路。


  嫦娥四號有望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發射升空,20多天後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2點的Halo軌道。

  「『鵲橋』不大,卻是實施嫦娥四號任務的前提,關係到整個任務的成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同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在「鵲橋」的幫助下,於今年1月3日成功踏足月球背面。


  任務成功後,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嫦娥四號任務實現了多方面創新: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與巡視探測,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中繼測控通信,首次實現在月球背面著陸器和月球軌道微衛星的甚低頻科學探測,運載火箭多窗口、窄寬度發射和入軌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首次進行超地月距離的激光測距技術試驗,首次在月面開展生物科普展示,首次開展國際合作載荷搭載和聯合探測。


  完成工程目標後,嫦娥四號任務轉入科學探索階段。吳偉仁表示,嫦娥四號的科學探索內容主要分三大類。


  首先是探索著陸區的地形地貌。吳偉仁說,過去是通過遙感手段,從一百公里甚至更高的軌道上探測大概的地形地貌,這次則是身臨其境。同時我國還獲得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地質剖面圖,探測到月表以下100米至200米深的地質構造、分層等。這可以研究月球背面地質的起源、形成,包括月球年齡的形成等。二是探測月球周圍的空間環境,包括宇宙輻射、太陽輻射,以及太陽耀斑爆發對月球空間的影響等。三是對月球背面的物質成分進行初步探測。


  「這些研究對於人類來說都是第一次,取得的都是原創性成果,會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吳偉仁說。

  「嫦娥姐妹」走出中國探月之路


  嫦娥奔月、萬戶飛天,是中華民族久遠的美好夢想。


  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1年,由孫家棟院士牽頭,國防科工委組織中國科學院、航天科技集團、總裝備部等單位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的相關論證工作。2004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我國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拉開了中國人探索月球的序幕。它在距月面200公里的軌道繞行了近500天,獲得了世界首幅三維立體全月圖,最後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為我國探月工程一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的時代。


  2010年發射的嫦娥二號更進一步。它的工作軌道距月面僅100公里,獲得了解析度更高的三維影像、月球物質成分分布圖等資料,實現了6大工程目標和4項科學探測任務,獲取了一批重要科學數據。完成既定任務後,嫦娥二號開展了拓展試驗,先前往距地球150萬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2點,完成了一個完整周期的飛行探測;又飛到700萬公里外,以最近不到1公里的距離與圖塔蒂斯小行星擦肩而過,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越探測。最後,它飛到一億公里之外,對我國深空探測能力進行了驗證。

  與嫦娥一號、二號衛星相比,實施我國探月工程二期項目的嫦娥三號探測器技術跨度大、結構更複雜,使用新技術、新產品的比例達到80%。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成功落月,實現我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並開展了巡視勘察和科學探測。


  除了「嫦娥姐妹」,我國還於2014年發射了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實現了中國航天器首次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對「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再入關鍵技術進行了驗證,為確保後續任務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1月,隨著嫦娥四號任務的圓滿完成,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五戰五捷」。


  探月工程「三步走」即將收官

  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了解到,我國計劃於2019年年底實施嫦娥五號任務。這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最後一步。


  據該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嫦娥五號將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採集月球樣品,並將樣品送回地球。五院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專家葉培建告訴記者,嫦娥五號任務計劃將通過表取、鑽取方式,採回2公斤月壤,為我國科學家提供足夠多的樣本進行研究。


  「三步走」成功後,中國探月工程不會停下腳步。葉培建說,後續任務是建立月球科考站的初步模式,如果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作為備份的嫦娥六號將被納入下一階段任務。


  目前,國家航天局已公布了探月四期工程後續計劃。據吳艷華介紹,國家航天局正在組織國內專家對後續規划進行論證,基本明確了三次任務。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要在月球南極,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


  「我們初步推算,在月球南極可能有超過180天的連續光照,可提供長期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環境。」吳偉仁說,「其他一些國家,也都在瞄準南極或者北極進行長期觀測。」「我們要通過嫦娥八號驗證部分技術,為以後各國共同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吳艷華說。


  可見,成績斐然的「嫦娥」們不會止步,未來還將不斷書寫人類探索月球的新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紅巨星、洛希極限……流浪地球中的術語你都知道嗎?
補充NAD+會促進衰老細胞的分泌表現,刺激癌細胞生長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