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學家畢海瀾:另類視角解讀中國封建等級制度

漢學家畢海瀾:另類視角解讀中國封建等級制度

中國人尊重知識,獎掖學識,在所有的國家中獨樹一幟地創立了科舉制度——這是一種衡量一個人是否適合擔任官員的考核辦法。科舉制雖然一直在儒家經典的狹窄軌道上運行,但以知識作為衡量官員的更高標準,比我們的祖先幾百年間只注重一個人的勇力的辦法先進多了。漢學家畢海瀾(Harlan P. Beach)曾經在他的《盛唐的衰落》(Dawn on the Hills of Tang,or Missions in China)一書中引述過一位中國作家的觀點。這位中國作家闡述了中國人的等級及其各個等級的價值:

圖1:科舉制度

第一等級是士人,因為智慧總是高於財富,正是智慧讓人與其他低等生物相區別,讓他能夠為自己和其他生靈提供食物、衣服和住所;第二等級是農民,因為他們的頭腦沒有思想,但他們的勞動為人類提供食物,他們的耕作是人類存在的根本;第三等級是工匠,人類的基本需求除了食物之外,就是住房等生活用具,工匠滿足人的這些需求,所以他們僅次於提供食物的人;第四等級是商人,隨著社會的發展,需求多樣化,必須有人從事兌換和交易,於是商人就出現了,他的位置誘使他行為不端,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兩頭搜刮,所以他的等級較低;第五等級是兵,因為他的職業是對社會進行破壞而不是建設,他消耗其他階層的產品,不生產對人類有益的東西,所以他處於社會等級的最底層,他的存在本身意味著必要的惡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素之一。

圖2:晚清新式軍隊

中國政府的形式是溫和的家長制,但是在實際運行上卻很軟弱、腐敗、專制。儘管如此,中國的人民仍然擁有比西方人想像的多得多的個人自由。正如庄延齡先生在《中國》(China)一書中寫道:「中國沒有護照、沒有對自由的限制、沒有國境線、沒有種姓偏見、沒有食物禁忌、沒有衛生措施,除了風俗習慣和刑事法令,沒有法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就像一個巨大的共和國,身在其中,個性不受約束。」

《中國革命1911:一位傳教士眼中的辛亥鏡像》,阿瑟·賈德森·布朗著,季我努譯,重慶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作者 阿瑟·賈德森·布朗 著名傳教士、美國遠東問題專家。他曾遊歷多國,並與多國皇室政要有密切往來。布朗曾分別於1901—1902年和1909年到訪中國,並對中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社會調查,先後寫下了17本調查日記。在華期間,布朗利用傳教士的身份往來於官方和民間,並與袁世凱有過親密接觸。不同於西方傲慢的學者,布朗對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有獨到而清醒的認識,著有《中國革命1911:一位傳教士眼中的辛亥鏡像》《近東與遠東》《遠東的主人》等多部作品。

譯者 季我努 國內著名民間學術團體,以整理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為職志,代表性作品有《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歷史影像全集》等。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蔣百里的「聯省自治」的理想最終實現了嗎?
清末立憲:來的太遲了!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