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兵制簡史,一口氣讀完,全面了解中國古代軍事制度演變

中國古代兵制簡史,一口氣讀完,全面了解中國古代軍事制度演變

軍事部門是社會部門當中的防衛基礎,自文明興起,軍隊也就隨之出現,而採取怎樣的軍事制度就成為了重要的執政選擇題。

軍事制度包括三個方面:軍隊調動制度、軍隊屬性制度(兵源招募制度)、軍隊架構制度三個方面。

軍事制度並不僅僅指能否形成戰鬥力,還在於能否與社會模式進行契合,從而發揮將國家組織的動員力達到最大。好的軍事制度是統治維繫與社會久安的前提條件,反之軍事制度的弊端則會為統治造成嚴重的隱患。

對於中國古代社會來說尤其如此,維持一個大一統的集權王朝,軍事制度的構建難度變得空前巨大。所以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與中央集權統治是相輔相成的,軍事制度上的問題會直接關係到王朝的興亡。

下面就對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演變的各階段進行簡略的分析。

一,中央集權軍制的建設(從先秦到秦漢)

春秋之前,古代軍事制度較為簡單,以貴族調兵為主,採取的的是最基本的徵兵制,而軍事基本架構在春秋時期已經較為明朗化了。

當時的架構順序為:軍——旅——卒——兩——五。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軍事管理模式。

此後春秋戰國大變革時期,各國變法,對軍事制度也進行了改革,雖然各國辦法情況不同,但對貴族兵權都進行了削弱,兵權變得更為集中,特別是秦國之後將耕戰獎勵發揮到了極致,秦制當中軍功爵制被作為了核心的軍事架構。

秦國由於採取了嚴明的軍事制度,打造出了一支有資本一統天下的強大秦軍,也正是這支秦軍使得秦國能夠橫掃六國。

之後確立的漢帝國雖然不再直接將軍功與官爵綁定,但其實軍事架構當中也充分借鑒了秦制。

漢王朝將古代徵兵制度發揮到了極致,將徵兵義務與戶籍制度牢牢綁定,從漢武帝時期的擴張可以看出漢軍的作戰實力是非常強大的,而這個時期,除了常備軍維持以外,中央還採取了邊疆戍邊政策,來維持帝國的邊疆統治,關隴地區的「六郡良家子」的出現也正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漢帝國的軍事架構也更為國家化,部校單位統率「曲」級別單位,而「曲」級單位之下分別為「屯(官)」「什」「伍」三個部分。

二,世兵制與府兵制的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期)

漢帝國的滅亡,始於宦官與外戚的內鬥,但實質上亡於地方勢力的崛起,而門閥等政治勢力的崛起實際上不止是統治集團內部分化這麼簡單,制度的局限性也是關鍵。

沒有充分的地方常備軍的維持,門閥大族自然能夠乘虛而入,在統治力量薄弱的地方上建立私家軍隊。

此後魏晉南北朝亂世局面當中,為了加強建設,軍戶制度開始出現,由於亂世戰爭的促進,這個時期的軍事制度改革幅度更大,比如三國時期曹魏統治下,就採取了軍戶制度,在曹操執政北方早期採取了平均主義的方式打擊一些豪強勢力收買人心,同時採取了屯田民制度,其中包括非常激進的屯田兵制度,也叫士家制度。

這項制度其實非常嚴苛,屯田兵有非常強制性的軍事義務,而且其活動自由被限制在了一個區域,包括家屬在內其實都成為了一種人質,而曹操的《士亡法》中明確規定了屯田戶犯錯,對其家屬嚴酷的連座制度。而這一制度催生了亂世時期的世兵制。

雖然制度嚴苛,但魏晉時期的世兵制度還是吸引了眾多已經走投無路的亂世黎民百姓,而正是這種局面下,統治者往往更願意培養專門的軍戶為其提供兵源。

到了之後南北朝亂世之時,世兵制度已經成為各政權養兵的一種基本制度。

但是除了世兵制度外,南朝的政權還開始採用了一些募兵制來加以補充,通過招募的方式組建一些短期部隊補充兵源。

而對於世兵制度,北朝的軍事架構為「軍_幢_什_伍」南朝的軍事架構為「軍_隊_幢_什_伍」

但是後來北方的西魏乃至取代西魏的北周進行了軍事改革,而推行軍事改革的正是西魏權臣與北周帝王宇文泰,這項軍事改革的核心在於一項新的兵制出現,即府兵制。

這一項制度在於培養兵農合一的隊伍,四處擴充府兵,以增兵源。

而西魏北周也發展出了一個非常龐大而複雜的軍事架構體制。封六柱國,而每一柱國統率兩名大將軍,每一名大將軍各統兩個開府部門,每個開府各督一支軍隊,在開府之下還有四十八儀同、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等各級軍官。

柱國其實是模仿鮮卑拓拔部的八部制,六柱國加上統帥全局的宇文泰與一個掛虛銜的元欣家族,其實是八柱國。而幾大柱國都是聽命於宇文家族的其他政治家族。

宇文泰的這一制度是將鮮卑特色與中原傳統軍事制度的一種融合,將大家族勢力保羅起來,構成了一支組織嚴密的龐大軍隊。

而後來楊氏崛起,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並一統天下,靠的就是北周宇文泰所規劃建設出來的這支軍事力量。

隋朝後來又簡化為了「十二衛府_驃騎_車騎府_大都督_帥都督_都督」

三 募兵制的主流化(唐宋)

唐王朝建立之後也繼承了隋王朝府兵制,全國設立折衝府,但是隨著統一王朝軍事規模的擴大,府兵制不再完全滿足唐王朝的軍事需求。而唐王軍隊當中的募兵成分在此時期明顯增多,慢慢的募兵制開始取代府兵制。

加上經濟實力的提升,開始使用招募的方式組建部隊,並且在邊疆地區設立軍鎮開疆擴土。

區別於府兵制下的「團_隊_火」這種簡單的軍事架構,募兵制下的部隊建制更加複雜,有地方上所謂的團結兵(團練),也有戍邊的長征健兒長從宿衛 ,還有彍騎等騎兵部隊。

中央部隊諸如禁軍與其他區域的部隊有著很不一樣的軍事架構單位設置。

後來安史之亂後,朝廷被迫在內地扶持軍鎮,結果王朝力量開始逐步衰微,此後唐王朝滅亡,五代十國亂世到來。

宋代之後,進行了軍事權力的分割,用以防患唐時期的節度使造反問題 ,中央設置樞密院管理調兵,地方軍事權力也進行分割。

宋對募兵制進行了全面的完善。但是由於其軍事架構分權過重,造成了軍事體制容易僵化,而少數民族政權崛起,對宋造成了嚴峻的軍事打擊,加上多重軍事天然短板,造成了軍事制度複雜的的宋反而軍事戰鬥力的嚴重不足。

四,蒙古兵制進入中原(元朝)

游牧民族用兵基本上只會採取最簡單的徵兵制度。在南宋滅亡後,元朝將蒙古軍事制度在中原進行建構。

蒙古軍隊分為三個部分:怯薛(王牌禁軍)、侍衛親軍、地方鎮戍軍。

而元朝採取了軍戶制的徵兵方式,同時對於蒙古的原屬軍隊則一直保持部落軍制。

五 多種兵制的同時使用(明清)

明王朝建立之後兵制方面採取衛所制、募兵制、世兵制三種模式同時使用,所謂衛所制其實學習了蒙古的地方戍邊軍隊的架構。

地方的都指揮司聽命於五軍都督府,而其下轄了許多「衛」,衛之下統千戶所或百戶所,其實也是一種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但有具有很深的軍戶色彩,也是一種世代為兵的架構方式,衛所之下也管轄著大量屯田。

其實衛所是一種相當複雜的軍事制度,並非單純的應用于軍事,有些甚至與現代的生產建設兵團非常相似,比如屯衛就是其中的例子。而有些也根據所在地區設立的特殊衛所,比如寧夏的群牧所。

世兵制則多指的是將門制度,一種軍官繼承製度。明王朝同時也大量招募軍隊進行軍事補充。

明代衛所制的軍事架構為「衛_千戶所_百戶所_總旗_小旗」

募兵的軍事架構為「營_總_哨_隊_什_伍」

可以使用多重軍事架構標誌著明代君主專制的加強,同時也標誌著古代軍事架構體系的完善。

不過兵農合一的衛所制也有一些特定的弊端存在,在明代中後期,也出現了大量衛所軍事實力也出現了下滑現象。

清軍入關之後,再次建立了將其民族特色與中原兵制相融合的軍事制度,雖然清沒有再建明代的衛所,但也吸納了相當多的中原軍事架構模式。

而清代最主要的兩個軍事體製為八旗軍與綠營兵。對於基本軍事制度採取了世兵制與募兵制融合的方式。

八旗軍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個部分,其中四大正旗是努爾哈赤起兵不久創立的,後來以原有的牛錄兵製為雛形創建了八旗軍的軍事架構。清朝後來還建立了蒙古八旗與漢八旗。是一種世兵製為主體的軍事組織,旗的單位下分別還有兩層軍事架構:「甲喇_牛錄」。

綠營兵也實行世兵制,招募了漢人,作為另一種常備軍隊,又被稱為綠旗兵。

綠營的基本單位為營,基本軍事架構為「

標、協、營、汛」

晚清的軍事架構雖然也做到了對軍隊保持掌控,但世兵制的弊端還是過大,到了晚清時期軍事力量已經大幅度滑坡,而且戰鬥力變得很鬆散,以至於晚清在面臨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不得不啟用地方鄉勇。

總結: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與中央集權制度互為表裡,同時與社會生產關係有著必不可分的關係,而軍事制度的動員力,直接關係到王朝的統治實力,而軍權的調控也最能體現統治王朝的戰略風格。

而軍事制度隨著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也反映出統治集團與社會生產單位之間的協作調配關係的改變,軍事制度本身就是古代帝國的核心脊柱,而正是有著完備的軍事制度,才得以出現強大的古代帝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手冊 的精彩文章:

58年百姓歡呼吃「大鍋飯」,不僅吃飽還能吃好,為何最後卻消失
此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最先崛起,之後最先衰落

TAG:歷史的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