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手機拍照很強,但要說取代相機還早了點

手機拍照很強,但要說取代相機還早了點

三攝,相信是今年旗艦手機的標配。

「超廣 廣角 長焦」這個組合,已經能夠滿足手機用戶的大部分拍攝需求。超廣用來應付大合照和風景拍照,標準廣角用來拍攝一般場景,長焦則用於應付人像這些對視覺有需求的拍攝場景。

就在 MWC 2019 開幕的這一周內,已經有三家手機廠商正在他們的新旗艦上面用上了後置三攝相機。諾基亞則來得更瘋狂,把支持多鏡頭合成的五攝方案直接塞到手機上,進一步提升了手機拍攝的效果。

這些變化,給手機帶來了拍照能力的大提升,一直想要接近相機、超越相機陣營的手機,如今已經徹底打敗了絕大部分卡片機,準備挑戰一些入門級的可換鏡頭相機。

這個變化也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讓大家都覺得它們能夠替代非專業用戶手中的相機,成為新的隨身拍照設備。

圖片來自:shabat.am

但其實,讓手機可以另闢蹊徑、彎道超車的多攝相機設計,目的並不是為了讓手機也去取代相機的工作。相反,手機還是取用著相機的思維,在這緊湊的機身上做一套「可換鏡頭」系統,提升手機的拍攝能力。


回到「雙攝」添加的最初

那些年,手機最初還是以單攝像頭為主。

在功能機主導的那個年代,手機的拍攝效果和一般家用的緊湊型相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卡片機」)相比還是有著很大的距離。當年在手機上的相機投入,大多數都在最基礎的「基建」上—— 像素量。

索尼愛立信首款 500 萬像素手機 K850i. 圖片來自:gizmodo

從最初的 300 萬、500 萬到後來的 1200 萬和後期出現過的 2000 萬像素單攝,手機陣營也經歷過一段較長的「像素大戰」時期。

經過這一輪的發展和討論,廠商和用戶都在像素這方面總算取得共識,不管是一般記錄還是用來分享到各種社交媒體上,1200 萬像素是頗為合適的選擇。

在後續的手機感測器發展中,有不少主流產品都會選擇 1200 萬像素。即便是最近推出的 4800 萬像素感測器,在一般狀態下其實都只是 1200 萬像素的模式輸出。

繼「像素大戰」之後,手機相機的發展就會變得更加多元化。而早期的發展,手機廠商往往會以增加功能為主。

在 2011 年推出的 HTC EVO 3D 和 LG OPTIMUS 3D,這兩款手機就是為了實現「3D 照片拍攝」的功能,在手機上加入了雙攝像頭設計,這也是手機對雙攝或者是多攝像頭設計的一次初探。

HTC EVO 3D 相機拍攝效果

雖然這兩款手機是手機初嘗多攝像頭結構的標誌,但它們都只是為了 3D 照片而多增加了一個攝像頭,並不是跟著常規的相機思維去設計,目的也不是為了提升手機拍照的能力。

所以 HTC EVO 3D 和 LG OPTIMUS 3D 這兩款在嚴格意義上來說,跟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多攝像頭方案也不那麼相關。

真正能在手機上感受到「要超越單反相機」的上進心,應該是從榮耀 6 Plus 上使用的 800 萬像素平行雙攝說起。

榮耀 6 Plus 搭載的是 800 萬像素 800 萬像素的雙攝結構,主攝像頭用於正常拍攝,另一個攝像頭則主要產於測距的工作,目的是為了讓手機有模擬相機加入大光圈鏡頭拍攝的虛化效果。

雖然在手機用的廣角鏡頭上加入大虛化效果是有點違和,但不可否認的是,榮耀 6 Plus 這種雙攝搭配,是手機往相機拍攝效果靠近的一次新嘗試。這個組合思路,之後也被沿用了較長的一段時間,現在有些入門級手機也會加入這種基礎的雙攝結構,增加手機拍照的玩法。

走在「主攝鏡頭 測距鏡頭」這個組合後面的,是「彩色 黑白」的組合。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後置雙攝」也慢慢成為了旗艦手機的主流配置。最早開始啟用這個方案的公司,有 LG 以及和徠卡合作的華為。

除了之前提到的測距來實現虛化效果以外,黑白相機的加入是通過同時拍攝再搭配數字演算法合成的方式,來提升照片的成像效果。

因為黑白相機不需記錄並還原拍攝物體的顏色信息,每個像素可以獨立地保存畫面的灰度信息,也就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畫面的細節信息。

通過合成彩色攝像頭和黑白攝像頭的照片,所的出來的照片在銳度和解析力方面的表現,都會比只有單個彩色攝像頭的效果會好一點。

但對於手機來說,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提升還是有限的。

受限最大的原因,還是來自光學因素、物理因數上的限制。沒有到達相機那種級別的感測器和鏡頭,而且也是在小尺寸屏幕的觀看模式下,這些提升還是十分有限。

對於手機來說,加入黑白鏡頭只不過是為了強化自己的拍攝效果,是一個在特殊環境下另闢蹊徑的提升方式,但這個提升效果和手機想要超越相機的進取心沒有太大關係,要是真的要跟相機去對比的話,那隻不過是一個小打小鬧的升級而已。

其實不只是黑白鏡頭,從相機陣營這個層面而言,手機在多攝像頭髮展早期能帶給最終成片的影響仍然有限。不管是「彩色 黑白」的方案還是加入測距鏡頭模擬相機大虛化效果的功能,這些都只是增加手機拍攝效果的功能,它並沒有對拍照帶來本質上的變化。

這便讓人開始質疑、甚至爭論手機多攝的必要性——我真的需要為一個不太常用的功能去換一台新手機嗎?

所以在這個時候,手機也就只能取代最常見的卡片相機,並未能對入門級可換鏡頭的專業相機造成影響。因為這個時候推出的雙攝手機,在拍照效果上跟之前成像效果比較好的單攝手機相比並沒有太大區別。

既然拍攝場景沒有拓寬,畫質也沒有大幅度的提升,那手機的拍攝能力依舊維持在原來的水平,它和相機之間的距離並沒有縮短。


手機「可換鏡頭系統」的成型

早期的多攝方案對於手機拍攝來說,是一種「小打小鬧」級別的嘗試。在雙攝鏡頭裡加入不同焦段的鏡頭,才是真正讓手機展示出「彎道超車趨勢」的標誌。

2016 年 9 月,蘋果發布了第一款搭載雙攝像頭的 iPhone——iPhone 7 Plus。這款手機所用的雙攝方案跟之前用的「黑白 彩色」不同,它用的是「廣角 長焦」的雙鏡頭組合,兩個鏡頭獨立工作,用戶可以按照場景需求來切換不同的鏡頭拍攝。

這樣的話,雙攝手機在拍攝上就會多了些變化。

以前不管是拍風景、人像、近距離靜物還是其他東西,都只能靠單個廣角主攝去實現。哪怕是後期能夠模擬類似相機的大光圈虛化效果,都還是要在廣角鏡頭中拍攝。

例如,太短的物理焦段在拍攝時會有明顯的畸變效果,要是用來拍攝近距離靜物和人像的話,畸變會影響成像效果;要在等效到 24mm 或者 28mm 的鏡頭上做虛化效果,也會讓成像效果變得奇怪……

這些限制對於在沒有中長焦鏡頭加入前的雙攝結構中,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用戶想要拍攝出合理的照片,只能夠通過放大變焦,或者是反向利用這些特性,來製造自己想要的效果。

但在 56mm 鏡頭加入後,手機在拍得清晰的同時,也能拍得更遠一些。

等效 56mm 鏡頭的出現,降低了畸變對拍照的影響,近距離靜物拍攝以及要做大虛化效果的人像拍攝時,56mm 鏡頭出來的效果會更自然。而且因為焦段變長了,手機和被攝物也能夠再拉遠一點,這樣的話對拍攝距離的限制也能夠再少一點。

最明顯的變化是,之前因為靠得太近而產生的黑影,以及因為需要變焦拉近而擔心畫質受損的問題,在長焦鏡頭加入後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此時的手機也從一台廣角固定鏡頭相機,變成了一台有廣角鏡頭和 56mm 鏡頭可以選擇的「可換鏡頭相機」。它雖然不需要像相機一樣完成鏡頭拆下、替換、安裝這個過程,但從整個工作模式來看,手機已經跟一般的可換鏡頭相機沒有太多的差別了。

換言之,在相機界面中的那個「2x」按鈕,其實是切換鏡頭的開關。

華為 Mate20 Pro

對於普通用戶而言,他們對視覺、成像結果不太敏感,可能對這個切換鏡頭得來的 2 倍變焦不感冒。但當手機進入「超廣角 廣角 長焦」的三攝時代後,手機多攝的威力才被解放出來。

「超廣角 廣角 長焦」這個組合,已經覆蓋了手機使用中絕大部分的拍攝場景,並且能夠根據場景進行細分,讓每一個場景都有相應的焦段對應,以獲取畫質最優化的效果。

如果拿一些具體方案來做舉例,那「超廣角 廣角 長焦」組合的出現就等於同時給你 17mm F2.2、27mm F1.8 以及 52mm F2.4 這三隻鏡頭。儘管這三支鏡頭對應的感測器會有像素上的差異,但在手機這個對圖片尺寸要求不高的平台上,這些差異的影響其實不大。

這樣的話,那擁有三支鏡頭的你就能夠根據這三隻鏡頭的特性,來拍攝不同的場景:

超廣鏡頭用來拍攝風景,超大的視覺能夠拍攝更多的圖片信息,面對一些特殊場景時,超廣的畸變也能夠為畫面帶來一些特別的視覺效果

廣角鏡頭,也就是手機的主攝,這個等效接近人眼視角的鏡頭用來拍攝大部分的場景

中長焦鏡頭,用來進行中距離靜物拍攝以及人像拍攝,讓照片在模擬相機的大虛化效果時,成像更自然

這個三鏡組合,其實已經囊括了手機絕大部分的拍攝場景。再加上,手機用戶對於相機鏡頭上那種「變焦」效果沒有太大需求,那給他們幾個更常用的固定焦段就足夠了。

這樣的話,手機則不需要去糾結一個大型的光學變焦結構,對手機便攜性的影響,用戶也不需要為收納多個鏡頭和一套支持大變焦的相機而煩惱。

在這裡,手機其實是用了可換鏡頭相機的模式去實現提升。但對一般用戶而言,多攝手機帶來的吸引力似乎比入門級別的可換鏡頭相機要高。

只要手機不會因為加入多個攝像頭而增大了幾個級別的體積和重量,又或者是背部設計得像 Light 16 那樣可怕,價格也控制在一個合適範圍的話,那相信絕大部分一般用戶還是更願意去選擇手機來做他們的主要拍攝工具。

Light 16 相機. 圖片來自:The Verge

畢竟大部分人其實都是追求方便,都希望用一個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既然手機在成像演算法和感測器性能提升後有不錯的成像效果,多攝像頭的加入也能夠幫助自己拍攝不同的場景,日常拍照的頻率也這麼高,那他們真的沒有必要為了拍照這幾件小事來多準備一台甚至是一套隨身設備——拿起手機,隨手即拍體驗反而更好。

RX100 很小巧優秀,但它的售價也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 圖片來自:cinema5D

正是這個原因,相機也是繼續音樂播放器等設備後,又一個被手機踢出 EDC 名單的選手。手機也通過多攝像頭加入、成像效果的提升著兩大主要因素,取代了微單等入門級可換鏡頭相機在一般用戶手中的位置。


手機不能取代相機的地位,但依然會緊跟步伐

儘管當今手機拍照功能已經能滿足我們大部分拍攝需求,但我們必須要了解一個前提:

在網路社交成為我們生活一部分的這個大環境下,手機拍照功能的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經過過去多年的發展,它能帶給我們相當優秀的拍照體驗,但這並不代表它能完全取代相機。

一個在我身上的實際例子是,我在跑發布會拍 PPT 的時候,為了方便即時發布,會直接用手機的 2X 變焦進行拍攝,因為 PPT 本身字體夠大,即使畫質有損,主要內容也能被看清,在效率面前我會選擇更方便的手機進行拍攝。

但到了要拍更細緻的產品時,我必然會選擇用微單和長焦鏡頭進行拍攝,因為我需要在遠距離外拍攝舞台上的產品,如果我只用手機拍攝,那麼由放大畫面造成的畫質損失,就會影響到我要拍的產品細節,顯然這時配有長焦鏡頭的專業相機更有優勢。

比如上面這張我在 Galaxy S10 發布會用 A7M3 和 105 焦段鏡頭拍攝的照片,即便我離舞台有 10 多米遠,我也能將人物和產品細節完整保留下來。如果我用手機拍攝,那麼這張照片的畫質可能就要下降幾檔,也不適合被用來當文章的封面圖。

再比如說用大光圈定焦鏡頭拍攝人像,效果會比手機的演算法虛化要來得更自然一些。

當然,雖然機身體積限制了手機的拍照效果,但手機廠商仍然在努力深造相機功能,力求讓手機拍照達到相機 80% 的效果。比如今年手機廠商熱衷增加的廣角鏡頭,再到OPPO、諾基亞展出的 10 倍變焦、多攝合成,最終目的其實都是想讓手機出片更貼近相機的水準。

OPPO 十倍光學變焦樣張

總體而言,多攝系統以及其他相關技術的出現,讓手機拍照獲得了再進一步的提升,加上「方便」這個特殊屬性,手機似乎也有了「彎道超車」的苗頭。但事實上,兩者在光學結構、配置等因數上還是有著明顯的差距。面對相機這種專業化設備,現在要談手機超越相機還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

未來,手機和相機將會衍生出兩種不同的發展路線,手機拍攝是不斷強化拍攝效果和照片直出觀感,儘可能做到方便的同時帶來更優秀的畫質。相機則會更加註重專業人群,做更徹底的專業化設備。

在那之後,相機和手機的距離會越來越大,手機談超越的可能性也越來越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IE 被微軟專家從瀏覽器里除名了,專家說它只是個兼容性解決方案
Google 地圖推出了 AR 實景導航,它用起來怎麼樣?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