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劑的衍變過程
柴胡劑的衍變過程
□ 文善姬 劉寶恆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中醫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柴胡,有疏肝解郁、昇陽舉陷之功,而本品更長於疏解半里半表之邪,故張仲景視柴胡為治療少陽證之要葯。他在《傷寒論》一書中,用此品先後制方數首(共制方八首),開柴胡劑之先河。小柴胡湯可推許為柴胡劑之首方,爾後,在此方之基礎上,又先後衍化柴胡劑多首。柴胡劑之衍變可歸納為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大柴胡湯→四逆散→逍遙散→柴胡舒肝散。諸劑皆與小柴胡湯有不解之緣,現分述如下。
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98條云:「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藥物組成:柴胡、黃芩、人蔘、半夏、炙甘草、生薑、大棗。
功效: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主方。為治少陽膽經郁遏,影響脾胃功能,心煩喜嘔,胸脅苦滿的一首方劑,是柴胡劑中的第一首方。方中柴胡舒肝透邪;黃芩苦寒清熱;半夏、人蔘、炙甘草和胃降逆,補益中宮;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和中止嘔。
柴胡桂枝湯
《傷寒論》第151條云:「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藥物組成:桂枝、白芍、黃芩、人蔘、炙甘草、半夏、大棗、生薑、柴胡。
功效:和解少陽、兼以解表。
太陽證未罷,邪入少陽。「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桂枝證),微嘔,心下支結(柴胡證),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太、少之證俱微,所以小柴、桂枝各取其量半)。
大柴胡湯
《傷寒論》第106條云:「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藥物組成:柴胡、黃芩、白芍、半夏、生薑、大黃、枳實、大棗。
功效:和解少陽,通下里實。
太陽病傳入少陽,而太陽證已罷(謂之過經)。不當攻下,醫反下之,少陽病不解,邪氣兼入陽明,化燥成實。乃成少陽未解,陽明裡實,故用和解與通下的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因里實已成,故去參、草以免補中留邪。故又用大黃、枳實攻下散結,白芍斂陰和營,緩腹中之痛急。共成外解少陽,內瀉熱結之劑。
四逆散
《傷寒論》第318條云:「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藥物組成:炙甘草、枳實、柴胡、白芍。
功效:疏肝解郁。
「此證因肝氣鬱結,氣機不利,陽郁於里,不能達於四未所致。因肝氣鬱結,肝木橫克脾土,故泄利後重;氣鬱而寒邪內乘,則腹痛;肝氣鬱而上逆,則影響心胸陽氣宣暢,故咳或悸;氣鬱而水道通調不暢,則小便不利。此皆肝鬱而致。柴胡辛涼入肝,疏郁透熱;白芍酸寒入肝,斂陰泄熱。二葯合用,可清調肝鬱;枳實、甘草合用入脾,泄熱而和中;白芍、甘草配伍,清肝益脾,緩急止痛;諸葯配伍,共湊清透疏解,調和肝脾之功效。」
四逆散證,是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升降逆亂所致之疾。其治療應調暢氣機,升清降濁為法。方中柴胡除疏肝解郁、調暢氣機之功效外,尚俱升發之性。柴胡、枳實能升能降,芍藥、甘草能斂能和,四葯共奏升降,開闔、通陽、清透、解郁之效。
《局方》逍遙散
藥物組成:柴胡、白芍、當歸、白朮、茯苓、炙草、生薑、薄荷。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證由肝鬱血虛,影響於脾,肝脾不和所致的兩脅作痛,往來寒熱,心煩、頭痛目眩、口乾、神疲食少,婦人月經不調,行經乳房脹痛等。方用柴胡、白芍、當歸入肝,疏肝鬱而養血;白朮、茯苓、炙甘草入脾,健脾滲濕;生薑、薄荷辛溫,辛涼合用,疏散條達;炙甘草且又調和諸葯。諸葯相伍,使肝鬱得解,脾虛得補,血虛得養,其證乃愈。
柴胡舒肝散
藥物組成:柴胡、白芍、積殼、炙甘草、陳皮、川芎、香附。
功效: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四逆散有疏肝解郁、調和肝脾之功效。張介賓在方中又增能行、能降,理氣運脾、調中快膈之陳皮;能散、能降、能和、疏肝解郁、調理氣機、行氣止痛之香附;辛香行散,行氣止痛,血中氣葯之川芎。使該方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之功效大增。該方臨床常用治肝氣瘀滯所致之脅肋作痛、中焦氣行不暢(肝氣犯胃)所致之胃脘脹滿疼痛、婦人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等肝氣鬱滯所致諸症。
柴胡劑應用廣泛,臨床多用於情志為病的諸症治療。後經歷代醫家在實踐中的不斷化裁加減運用,柴胡劑在臨床各科多種疾病的治療中,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追本溯源,柴胡劑之組方,化裁加減及應用,小柴胡湯可推許為柴胡劑中之首方。(文善姬 劉寶恆)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