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在地球上肉眼可見的星星,並非越亮越大越好,反而可能壽命更短

在地球上肉眼可見的星星,並非越亮越大越好,反而可能壽命更短

靜謐的夜晚上仰望星空,我們所看到的星星都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大部分還屬於銀河系 ,但也有一些會是遙遠的未知星系。小時我們喜歡和夥伴比比誰找的星星更大更亮,於是誰就贏了這場比賽,然而這場比賽對於天上的一些星星來說並非是件好事。

假如這個發光的星星處於恆星階段還好,如果已經變成了白矮星、中子星及巨星等,說明它們的一生已經走到了後半階段。恆星前期會依靠著核聚變不斷的發光發熱,但由於質量或體積的因素影響,它們最終會走向不同的結局。

質量不到太陽一半的恆星被稱為紅矮星,在銀河系中最多,但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到它們的。而質量是太陽50%到80%的被稱為橙矮星,也很難被看到,還有就是質量是太陽80%到140%,例如像我們太陽這種的就被稱為黃矮星,可惜在夜空中能見到它們也是少數。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那些星星大部分都是巨星類型的,要不就是像天狼星這樣的藍矮星。

像太陽這種黃矮星,還有藍矮星,它們內部因核聚變而燃燒差不多時,就會發生氦閃,然後變成紅巨星。但由於質量不夠大,因此演變不成黑洞,最終只能變成白矮星。成為白矮星後就不會再有機會聚變,接下來的時光里全部都是在冷卻,最後成為暗淡的黑矮星,算是結束了一生。這類恆星即便是包括冷卻的過程,也不過能存在數百億年而已。

但是質量是太陽8到30倍之間的恆星,它們在末期會發生超新星爆炸,釋放的能量將照亮整個星系,只會留下核心部分變成密度比白矮星更高的中子星,最後冷卻成為黑矮星。

當然還有壽命更短的,它們質量是太陽的30倍以上,發生氦閃後會變成超大巨星,最終塌縮成黑洞。一般來說這類恆星能活1億年已經算不錯了,有的僅存在了數百萬年。

而相對原本看似比較「柔弱」的紅矮星和橙矮星,它們核聚變進程比較慢,就如新陳代謝越慢的動物,壽命更長一樣,這類恆星一般可以存在數百億年,有的紅矮星甚至達到了上萬億年。因此至今我們看到的紅矮星,大部分都處於年幼階段。

所以有些時候,我們突然看到一顆最亮的星星時,它或許正走向滅亡。

筆者:三體-小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探索者 的精彩文章:

未來人類將長成什麼樣子?科學家作出推測,發現人類體積越來越小
宇宙外面到底是什麼?真實境況令人驚訝,科學家給出3種假說

TAG:科普探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