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火爆可轉債!有券商動用300個賬戶申購,中信轉債網下有效申購5497倍,這2個「漏洞」導致

火爆可轉債!有券商動用300個賬戶申購,中信轉債網下有效申購5497倍,這2個「漏洞」導致

機構在中證登最多可開3戶,但很多老賬戶仍可使用,導致近兩成配售被6家券商瓜分。

網下有效申購倍數高達5497倍,近日中信銀行400億元可轉債創出了A股迄今最火爆的申購紀錄。但質疑很快撲面而來———有輿論稱有機構涉嫌違規超額申購可轉債,並將這一行為定義為「助推需求虛假繁榮」。

中信銀行400億元可轉債配售結果顯示:至少6家券商的申購證券賬戶數量超過百個(三家賬戶數超過200個,最多的動用300個賬戶),獲配量在網下配售佔比高達19%。

多名投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爭議源於兩個制度「漏洞」:可轉債網上申購受到「一戶一購」的制約,而網下卻允許同一機構多個賬戶申購;券商以前可以開設多個自營證券賬戶,雖然後來政策調整但老賬戶仍然可以使用。

「不是新鮮事」

「以後取消網下(配售)嘛,回到當年就可以了。這都不是新鮮事,只是最近突然被關注。」中信銀行可轉債的主承銷商中信證券研究所人士如此感慨。

他所說的「不是新鮮事」,是指可轉債網下申購同一家機構動用幾十個賬戶的做法。受訪投行人士認為是「歷史遺留問題」。

據記者了解,以前證券公司可以不受限制在中證登開設大量自營賬戶;後來經過政策調整,金融機構開戶數量被限制為3個,但之前證券公司開立的很多老賬戶依舊可以使用。

而在現在網下申購可轉債的過程中,這些存量賬戶一致行動,頂格申購。

記者統計中信轉債的網下獲配情況明細發現,僅渤海證券就出動300個證券賬戶,每個賬戶有效認購數量800萬手,對應申購資金規模高達2.4萬億元,每個賬戶初步獲配1455手,總計獲配43.65萬手。按0.018%的配售比例計算,渤海證券可搶得約8億元規模的中信轉債。

申購賬戶數超過100個的6家券商

申購賬戶數超過100個的六家券商,包括渤海、東方、東吳、廣發、國海、東北證券的自營賬戶獲配量達到199萬手,在網下配售1036.24萬手的總量中,佔比超過19%。

規則有失公平

「我覺得這是一個漏洞。可轉債應該像IPO一樣,網上網下統一規則,一戶一購。監管也應該重視這個情況,否則你即便再怎麼調劑網上中籤、網下配售的份額,最獲利的始終是那些機構。」一位券商資管人士對記者說,「從公平性來說有缺失之處,但其實這樣的缺失是很容易避免的。」

他建議可轉債申購應與新股申購一樣,經由資格審批,獲取登陸網下申購系統的證書,排除首次有效申購外的多餘申購。

也有券商人士指出,同一證券賬戶背後並不一定都是同一證券公司的自營資金,有可能是企業年金、私募管理人、營業部大客戶等借用券商的席位。但更多的承銷商認為是券商的自營資金,為了提高獲配規模所以採用多個賬戶統一申購的做法。

「承銷方很難穿透識別賬戶背後的資金來源,而如果監管沒有做這方面要求,我們也沒有義務去穿透識別資金。」一名參與過可轉債承銷的券商人士告訴記者。

這個制度Bug,早該修復了

楊慶婉 劉筱攸

可轉債打新向券商自營賬戶高度「集中化」的爭議,目前還在繼續,而市場的每一次討論都應該助推金融機制向完善邁進。

整體上,可轉債對網下申購機構的資格並沒有嚴格做出限制,除非多次棄購被列入黑名單。由於可轉債既有「債性」又有「股性」,加上近期可轉債市場火爆,上市之後的賺錢效應明顯,引得各家機構爭相頂格申購。

上市公司可轉債發行實施細則只提出,因使用多個證券賬戶申購同一隻可轉債,以同一證券賬戶多次申購同一隻可轉債,或者因申購量超過申購限額,導致相關申購無效的,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關責任,但並未限制多個證券賬戶申購同一隻可轉債。

相比之下,IPO的網下申購要嚴格得多。首先要參與IPO網下申購的投資者,都需要由推薦券商推薦,先通過協會網下投資者管理系統的審核。獲取資格後,再分別向滬深交易所申請CA認證(即電子認證服務),必須有證書才能登錄網下IPO平台去參與詢價/申購。而且,申請協會資格只需要市值1000萬的門檻,但實際上各主承銷商都把詢價門檻提高了,現在大概是要6000萬以上才能參與。

未來的科創板IPO網下申購,要求更為嚴格,限定了券商、基金等7類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不得參與。

眼下,可轉債網下申購火爆且單一機構動用幾十個賬戶申購,這種做法雖不違規,且可轉債這個品種設立的初衷也是優先機構認購的,但期待未來相關的制度Bug能儘快修復,或者進行市場化調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易會滿、易綱、郭樹清、劉士余在會場
直擊!海量隱私信息遭泄露,記者實探風暴眼中的深網視界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