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交緊張,除了提高同齡之間的交往能力,我們還有什麼途徑?
當我們談論孩子的「社交能力」,最經常在前面加的一個動詞是「鍛煉」。
那麼,當我們說要「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最需要「鍛煉」的是什麼?
很多人會覺得,「鍛煉」就是把孩子推出去,讓他多見人,多見「世面」,以此來鍛煉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但是,這樣的「鍛煉」有效果嗎?
孩子被認為「社交能力弱」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在社交關係中(尤其是面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時)容易過度緊張焦慮,並且很難從緊張情緒中放鬆下來。而如果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中,就會形成對社交的不良記憶,導致下一次面對類似狀況的時候孩子更加緊張。
如果我們對孩子採取的態度是「用力推出去」,那麼不但不能增強孩子的交往能力,反而更容易加重孩子的緊張程度。
所以,「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沒有錯,但「鍛煉」的應該是孩子應對緊張情緒的能力。「鍛煉」的目的不是消除緊張,而是讓孩子能夠儘快從緊張情緒中恢復過來。
打鬧遊戲就是幫助孩子鍛煉應對緊張情緒的能力的一個自然的過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這樣一個小遊戲,除了讓早晨變得輕鬆愉快之外,還可以幫我們進一步來了解打鬧遊戲對於社交能力的作用——
以前我們只是單純地玩「滾來滾去」,雖然孩子也很喜歡,但是多玩幾次之後,就會感覺有點平淡。又一次無意中滾到床邊,她半認真半玩笑地抓著我尖叫:「救命啊!我不要掉下去!」我靈機一動,才加進去了這個「假裝掉下床」的環節。
一方面,我更緊地摟住她,給她安全感,另一方面,我嘗試將身體朝床邊傾斜,給她創造瀕臨掉下去的感覺。過程中我會特別留意她的狀態,將這種」刺激感「控制在她能承受的範圍內。
抵抗壓力的能力是可以在後天培養,並通過鍛煉而不斷增強的。
當我在遊戲中不斷將孩子推向」極度緊張「的邊緣,然後再帶她回到安全地帶,放鬆下來。這種緊張、鬆弛、再緊張、再鬆弛的過程就是對承受力和控制力很好的鍛煉。打鬧遊戲中,這樣的過程非常多。
打鬧遊戲中,我們為孩子提供了適度的,可承受的壓力,即不至於讓孩子因壓力太大而崩潰,又提供了鍛煉的機會,讓孩子逐漸變得更強大和有韌性。
正如《親子打鬧遊戲的藝術》中指出的:「你的陪伴、你和孩子一直以來積累的聯結與信任、你對他的信心......合力推動孩子走出舒適區,在臨界點上勇於嘗試。不要把他推過臨界點,也不要放任他逃跑,這個臨界點是孩子學習承擔風險的最好地方。我們要做的就是握著他的手, 陪他一起走向未知但有益的「冒險」。
對於孩子之間的交往有時會發生衝突,正是他成長的寶貴機會。
交往衝突不是壞事,不要為孩子完全屏蔽掉,沒有這些經歷的孩子永遠無法提高交往技能。幼兒的交往行為常是實驗性質的,而非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的惡意欺凌。他們需要在各種嘗試中,探索交往的規則、尺度、各人的邊界,並發展出更靈活的交往策略。
有些家長,對於攻擊性比較強或過於好動的小朋友特別反感,想方設法讓孩子遠離這些小朋友,甚至暗中希望這些孩子別在自己的小區、自己孩子的班級里。其實,現在的獨生子女,有家長的精心呵護,時間安排又緊,都像是罩在無形的玻璃罩里。所以我們不僅要多給孩子自由交往的機會,甚至要感謝有不同性格小朋友的存在,因為我們的孩子正是在這些經歷中,學會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發展出更豐富靈活的策略。
家長應該這樣做:
1,不要用成人的思路去揣摩幼兒的交往衝突。
,我們不要把所有的衝突都理解為惡意欺負。幼兒間的衝突,多數都只是由於他們交往技巧貧乏所致。比如,一個四歲孩子的外交辭令或許就只有這兩個:「我跟你是好朋友!」「我跟你不是好朋友!」正常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心中都沒有那麼多惡意。
相反,他們在自由交往中,所發展出的種種規則和策略,往往都是互惠的、善意友好的。比如,他們通常不肯對其他小朋友做比較惡劣的攻擊動作,因為——他們不希望別人也如此對待自己,這其實就是最原始的、樸素的「恕道」。另外,三歲以下的幼兒,他們頭腦里的自傳式記憶還沒有發展,這使得他們看起來「不記仇」——他們轉身就會忘掉剛才的不愉快,他們不計前嫌,很快又被「欺負」過自己的小朋友所吸引,一起玩得火熱!
2,不要把家長自己的受害者思維傳給孩子。
幼兒間有衝突時,與其想我的孩子被欺負或孤立了,不如多鼓勵孩子有積極主動的思路,多想想,他是否給遊戲帶來了新的玩法、他是否尊重了每個小朋友的意願、他是否想出了讓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贏之策……鼓勵孩子幫助支持別人,用好的做法帶動大家,給團體帶來友愛的氛圍。
總之,把孩子放在主動的位置上。我們當然要接納和尊重孩子當時的真實感受,但家長的任務,並非僅僅是接納,還要有積極的引導。我們此刻的引導,對孩子未來一生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都會有深遠影響!
3,不僅教給孩子具體的交往技巧,更要讓孩子明白一些總的交往原則。
隨時就具體事件,跟孩子探討,引導他學到一些交往的原則。比如,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權利和界限;不背後說別人壞話、不傳謠;朋友間要互相尊重、平等、真誠;情感或物質勒索,不是友誼;我們都是自己的主人,有權選擇,我們尊重自己,也會贏得他人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而不同、人不知而不慍……
4,家長平時做好正面建設,才是根本.
正面建設,大致包括——對孩子欣賞、接納、尊重;跟孩子正面溝通,不動輒批評指責;讓孩子跟不同家人玩、接觸人;家庭氛圍愉快、家人關係和諧;讓孩子自由玩、自由交往、參加戶外運動、鍛煉身體、接觸大自然;鼓勵孩子主動做事、閱讀、旅遊、接觸社會、開闊眼界;給愛和樂趣的油罐加油。
培養孩子健康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這些做好了,那麼其他那些讓家長發愁的小事,比如,沒有朋友、不會玩、總是被欺負、跟小朋友玩時太愛生氣、懦弱、沒主見、怕別人不跟自己玩而過多遷就忍讓、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就不難解決,或者根本不存在了。我們看到的任何問題,都是提醒我們——不僅要具體解決眼下的事,更要回頭去好好做正面建設!
我們與其挑剔孩子的交往能力,不如多多反思自己跟孩子的互動方式。我們跟孩子有不同意見了,是馬上翻臉生氣,還是靈活處理,協商,尋求共贏之策?我們是否展示出了尊重與同理心?我們是有很多控制、威脅、強迫,還是接納和信任……親子關係,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初接觸到的人際關係,我們,代表了未來他將遇到的所有人類,我們需要向孩子詮釋了什麼是愛,我們也示範了與人相處之道。
※春天戶外遊戲集錦,孩子們都要玩瘋了!!
※寶寶突然愛發脾氣?是在向你求助!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