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才能教出好孩子?其實你錯了,這幾種情況下孩子可以打
前段時間跟一個孩子同學的媽媽聊天,聊到孩子教育這一塊,媽媽跟我說了一番這樣的話:「我還是贊同適當的棍棒教育。唉,誰不疼自己的孩子啊?打在孩子身上疼在我心上,可是你跟他好好講道理他根本不聽啊,打一頓還能管幾天。」
似乎很多家長都贊同這位媽媽的說法,而且自己家孩子打起來自己心裡也有數,再打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怎麼會真想打他呢?頂多是嚇唬幾下讓他害怕而已嘛。
中國自古就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說,甚至有人認為「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
但是,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有的家長更傾向於西方的教育觀念,認為對孩子要以說教為主,打孩子是侵犯了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堅決不能打。
那孩子到底該不該打?該怎樣打孩子,是否有更科學有效的方法呢?
其實啊,教育孩子沒有公認的一定之規,要看家庭傳承的文化、習慣,還有社會風氣、父母自身的修養與教育、孩子的個性、家庭的親密程度等等。
01、孩子可以打,但要有感情作為基礎
可以靜觀我們身邊的父母,一般喜歡打孩子的人,大多相對而言文化水平比較低、經濟狀況也不是太好,因為父母不太善於講道理,那麼就只能用手來幫忙。
相對高文化、高收入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挨打要少一些,被管束和教育的程度卻要高得多,因為這樣的父母讀書比較多,更善於用解決問題的態度想出各種有效的辦法來制服淘氣包。
身邊有位朋友是個醫生,她的愛人是企業高管,兩個人工作比較忙,孩子平時主要由姥姥帶。但朋友夫妻兩個人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經常與孩子的老師溝通,知道孩子一直表現不錯也很自豪。
但是從上四年級以來,孩子就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有時候會在班上欺負女同學,常常有一些惡作劇的行為,還時常在課堂上搗亂,父母十分著急,多次說教無效,於是父母就把孩子打了一頓。經過這次教訓,孩子果然有所收斂,學習成績也慢慢開始進步。
孩子的父母雖然平時工作忙,但對孩子一直很關心,親子關係融洽,家庭氛圍和諧。所以,當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時,父母先有說教,多次說教沒有效果,才又用打的方式,促使孩子慢慢地開始進步起來。對於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偶爾打一次,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這個打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父母關係良好,家庭和諧,父母平時跟孩子有足夠的交流,對孩子也有足夠的關心。
如果家庭關係不夠融洽,父母和孩子關係相對疏遠,父母再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就不適合了。前段時間發生的「12歲孩子殺死母親」的新聞就是這樣一種情況,母親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孩子從小就是由爺爺奶奶帶大,跟父母之間沒有基本的情感溝通,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對孩子進行基本的教養,長大了看到孩子有不好的習慣,卻又用嚴厲的方式去制止,當然會造成孩子的極端反抗。
父母和子女沒有情感基礎下的「打」,輕則有可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決裂。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先改善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再進行合理的教育。
02、打孩子是為了教育,而不是發泄情緒
最近幾年網路上流行一個詞語,那就是「原生家庭」,生活中有很多成人把自己成年以後的不快、不幸福歸結於小時候父母對待自己的粗暴態度,認為是父母破壞了自己幼時的尊嚴和自信心,使自己的內心產生屈辱,對父母甚至對社會心生怨恨。
其實針對這種心理,大致可以把人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蝸牛心理。他們不願意接受現實中的不如意,把所有的一切歸究於原生家庭,其實是一種對責任的逃避,他們甘願扮演社會的弱者,沉浸在對過去事物的埋怨中。
而另一種情況確實是從小的家庭暴力給他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傷害。
有的父母有性格的問題,或酗酒,或婚姻危機,或社會失意,所以拿孩子當出氣筒。這種打一般比較凶,嚴重者可能會造成身體上的損傷。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的身心都會遺留很大的創傷,靈魂扭曲,成年後兩極分化——要麼懦弱膽小,要麼胡作非為。
小琴就是這樣屬於第二種。她的父母感情不和,經常拿她當出氣筒。後來父母離婚了,小琴跟著爸爸過,爸爸經常酗酒,喝醉酒以後就把對前妻的不滿都發瀉到小琴身上。
小琴早早輟學,混跡於網吧、歌廳,吃搖頭丸,結婚不久又離婚,後來發展成精神抑鬱。
孩子可以管教,打與不打都是管教的不同方式。但是不能把孩子當成宣洩的工具,這樣的打會給孩子打出硬傷,嚴重影響孩子以後的生活。
03、這五種情況下的孩子不能靠「打」解決問題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段,感覺頗有道理:
我一直覺得,父母的打罵侮辱其實都基於兩點,一,我生你養你,你為我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何況我又沒讓你把命還給我,二,孩子作為附屬品,讓他們實現了當權威,當領導的感覺,大權在握啊,此時不用,更待何時啊。
父母其實也是人,是人就有難以控制情緒的時候,我也曾經打過孩子,然而大多數打孩子的時候,都是剛好自己遇到了煩心事,而此時的孩子又在一邊鬧得不行,我心裡的想法是「我都這麼累了你還鬧,一點都不懂事」,於是就伸手打了孩子。
然而打完之後冷靜下來我就會不停地反思這件事:到底是因為孩子淘氣還是因為我的情緒沒有地方宣洩?我今天心情不好不是孩子的錯,是我自己沒有調整好情緒,而剛好此時孩子給我找了一個很好的發泄借口。如果平時孩子這樣,我會先安撫情緒,然後再給他講道理,孩子一般都會聽的。然而我沒有控制好情緒,導致的最終結果是本來十分鐘可以解決的問題,孩子最終哭鬧了至少三十分鐘以上,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打孩子也是有很多學問的,總體來說以下五種情況孩子是不能挨打的:
1.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好。
平時不管教孩子就給孩子日後的叛逆埋下了種子,缺失了孩子的成長,卻在孩子長大犯錯時教育他,對於這種親子關係下的打,只會越打越疏遠,越打越逆反,建議家長這種無效行為寧可不做。
2.孩子自己知道自己錯了的時候。
孩子也會犯無心之失,當孩子知道自己犯錯時,即便已經犯下了無可挽回的錯誤,此時的家長也不要打罵孩子,因為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他本來心裡都已經很難過和委屈了,雪上加霜的事就千萬別幹了。
3.過於內向的孩子。
我們可以靜觀一下身邊的人,但凡性格外向的孩子,一受委屈或者責罵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孩子,其實特別容易很快平復自己的情緒,因為對他們來說,大哭大鬧是宣洩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只要負面情緒宣洩出來了,很快就沒事了。但是內向的孩子天性比較敏感,處理應激能力有限,什麼事都憋在心裡,打孩子很容易給他埋下自卑的種子,嚴重者可能會對他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4.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
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比如孩子自己的愛好、社交、友情等,即便父母不同意,也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我們可以給孩子建議,但不能替孩子做決定。
5.打後還要讓孩子自我檢討
孩子被打以後一般都很窩火,可以讓孩子表達他的不滿,讓他有個心理的緩衝。過後等彼此情況都平復下來了,再來平心靜氣地分析和討論這件事情的對錯,以及以後如何去改正。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挨了打,被打之後還要被人逼著認錯,自己心裡會服氣嗎?如果是我的話,即便知道自己是錯的,那種情況下嘴上也不會承認的。即便是迫於壓力嘴上承認錯誤,心裡也必定是不服的。
當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不夠融洽時,打只會在孩子心理造成陰影,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家裡是不被愛、不被接受的,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說到底,家長打孩子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目的是引導孩子走正路。只有在孩子明確父母是愛他的,打他是為了讓他學好時,打才會起到好的效果。
父母千萬不要帶著自己的情緒打孩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