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紅花綠葉」「紅男綠女」「桃紅柳綠」「燈紅酒綠」……「紅」和「綠」就像出雙入對的情侶,讓人不忍將它們拆散。「綠」字的構造方式跟「紅」相同,左邊也是「糸」,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跟絲織品有關,右邊是「錄」,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

中國古代的顏色詞中有很多跟絲織品染色有關,所以字形中包含「糸」。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綠,帛青黃色也。」藍色顏料和黃色顏料混合後呈現出綠色,這對現代人而言是一種常識,古人其實早就有這樣的認識,這種混合色在古時稱為青黃色。可見,「綠」最初所表示的顏色跟我們今天的理解無異,通常以草和樹葉茂盛時的顏色作為代表,這樣的顏色在《詩經》中就有用例:「綠兮衣兮,綠衣黃里。……綠兮衣兮,綠衣黃裳。」

「綠」字的字形演變

綠色是自然界中常見的顏色。一提到它,總會讓人聯想到青山綠水、綠草如茵。例如唐代王維《送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唐代溫庭筠《菩薩蠻》:「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宋代楊萬里《江水》:「水色本正白,積深自成綠。」朱自清《溫州的蹤跡》之二:「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仙岩梅雨潭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堪稱活用「綠」的典範,以傳神妙筆描繪出冬去春來、季節流轉給自然景物帶來的色彩變化。與之類似的還有宋代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詞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在這兩個例子中,「綠」表示「使變綠」或「變為綠色」的意思。

跟很多顏色詞一樣,在古代詩詞中,「綠」除了它所表示的顏色本身外,還可以指跟這種顏色相關的事物,最典型的例子當然是「紅花綠葉」中的「綠葉」。比如韓愈《晚春》:「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代吳潛《更漏子》:「紅滿地,綠垂堤。」

用「綠」代指綠葉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以「綠」代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比如,杜甫《對雪》「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中的「綠」,顯然是指酒。簡單來說,因為古代新釀的未經過濾的酒,其表面浮著一層淡綠色的糟沫,所以,這層「綠」就成了美酒的象徵,從而有了「綠酒」「綠蟻」「酒綠」等說法。例如陶淵明《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杜甫《獨酌成詩》:「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

除此之外,「綠」還能指代其他綠色的東西。比如,在宋代黃庭堅《看花回·茶詞》「怎歸得,鬢將老,付與杯中綠」中,「綠」指茶;在清代姚鼐《題汪君試硯齋圖》「蕉葉滿窗苔滿逕,椅楹研綠寫《黃庭》」中,「綠」指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綠」還被古人用來形容頭髮。比如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五:「中有綠髮翁,披雲卧松雪。」李商隱《戲題樞言草閣三十二韻》:「年顏各少壯,發綠齒尚齊。」宋代晏幾道《生查子》:「君貌不長紅,我鬢無重綠。」這是「綠」的字義在表示綠色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指烏黑髮亮的顏色,常常用於形容鬢髮。與此相關,還有「綠雲」「綠鬢」等一系列詞語,用以比喻烏黑且富有光澤的頭髮,並且多用在年輕貌美的女子身上。例如唐代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一句「綠雲擾擾,梳曉鬟也」來描寫宮女晨起梳頭的情景;唐代崔顥《盧姬篇》「盧姬少小魏王家,綠鬢紅唇桃李花」中,用「綠鬢紅唇」形容盧姬的青春美貌。

「綠」除了它的常見讀音lǜ外,有時還讀lù,意思沒有變化,僅用在「綠林」「綠營」「鴨綠江」等少數詞語中。需要注意的是,《詩經·小雅》中有一篇名為《采綠》的詩歌:「終朝采綠,不盈一掬」,其中的「綠」實際上是「菉」,指的是一種叫作王芻的野菜。

綠色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徵,蘊含著勃勃生機。城市綠化和綠色生態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綠色通道在特定場合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安全、便捷的途徑,綠色食品、綠色包裝、綠色產業使健康、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就像廣袤沙漠中的一片綠洲,綠色意味著生命、健康和希望。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綠色,願我們的環境充滿綠色。

本文原載於《月讀》(作者富麗),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美味!舌尖上的宋代菜肴
明鏡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