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神殿最高處,坐著導演庫布里克
斯坦利·庫布里克,獲得過12次奧斯卡獎提名,被電影界公認為成就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導演之一。關於他,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案語:在電影神殿的最高處,在上帝的下面,坐著——庫布里克。
20年前的今天,1999年3月7日,庫布里克逝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28年7月26日-1999年3月7日),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代表作包括《奇愛博士》《洛麗塔》《2001太空漫遊》《閃靈》《發條橙子》等。
如今20年過去,圍繞著庫布里克建立的個人神話翔實而撲朔迷離,有人認定他是名副其實的「暴君」,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在倫敦郊外的伯翰姆伍德精心「布局」自己的電影帝國,但也有人認為他溫和善談、機智詼諧,雖然每次訪談結束都要稿件「審查」,符合要求才能發表。他因此也成為20世紀最受爭議的導演之一。那麼,庫布里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瘋子,工作狂,還是名副其實的大師?
我們不妨在其逝世20周年之際重新回溯他的人生,看看一位英語不及格需要補考、連大學都沒能上的差等生如何成長為博覽群書、事必躬親的電影大師。當被問到與哪位當代導演最像時,庫布里克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和誰都不像,我是一個獨行者。」
庫布里克自拍照。
拍電影,是因為覺得拍得一定沒垃圾電影爛
斯坦利·庫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布朗克斯區
(Bronx)
,並在此長大。祖輩來自奧匈帝國,猶太人。父親是一名醫生,家境優渥。就讀於塔夫脫高中期間,庫布里克成績不佳,平均分只有67分。因此當1945年高中畢業,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二戰退伍軍人,庫布里克沒能上大學。嘗試過讀夜校,然後再找機會讀高校,結果困難重重。
在人生早年,兩項愛好為庫布里克後來的電影生活做出決定性的貢獻。一項是國際象棋,十二歲的時候父親教他的;一項是攝影,十三歲時父親給他買了第一台相機。國際象棋手和攝影師成了庫布里克在成為導演前兩個重要身份。他還系統地學過打鼓,希望成為一名爵士樂手,但終究不了了之。雖然如此,對鼓點、節奏的喜好似乎留在了他後來的電影中。
1940年的《展望》雜誌。圖為模特安妮·格溫。
在塔夫脫高中就讀時,庫布里克便在當時富有名望的《展望》
(《Look》)
雜誌兼職,向其售賣拍攝的圖片故事。高中畢業後,庫布里克繼續在《展望》雜誌社當見習攝影師,他拍攝了大量圖片故事,我們能從留下的照片中看出庫布里克雕琢影像的天賦。其中為中量級拳擊手沃爾特·卡蒂爾
(Walter Cartier)
拍攝的圖片故事,成了他第一部紀錄短片《拳賽之日》的靈感來源。
庫布里克紀錄片《拳賽之日》(Day of the Fight 1951)劇照。拳擊手沃爾特·卡蒂爾出鏡。
聽說拍紀錄短片可以賺錢,庫布里克立即把從《展望》雜誌賺來的錢投入拍攝,用的是三十五毫米攝影機,一個人包攬全部工作,最後賺了100美元。此後,他辭掉雜誌社的工作,專心拍攝第二部短片,講述牧師坐飛機探望美國西南部印第安教區的故事。
不拍電影的時候,庫布里克經常在公園與人下國際象棋,每局只能賺幾美分,以此維生。下國際象棋幫助庫布里克天生就好的記憶力變得更加敏銳,這提升了他後來在片場執導組織的能力,曾有一位製片人稱讚庫布里克的「思維不亞於訓練有素的象棋大師的思維」。
庫布里克自己對下象棋和拍電影也做過類比:「國際象棋就是類推,它就是一系列的步驟,你每次走一步,還要針對問題找到平衡它的解決方法,國際象棋所需要的就是時間,而電影所需要的是時間和資金。」
供職於《展望》雜誌社期間,庫布里克養成看電影的習慣。他經常跑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看館裡收藏的電影,反覆看。正是在此,庫布里克發現了大導演馬克斯·奧菲爾斯
(Max Ophüls)
,並為他流暢優美的運動鏡頭所傾倒。這段時期是庫布里克自我接受的影像教育,他說「我通過看電影學到的東西遠比讀那些大部頭的電影美學書籍里學到的多」。而他之所以拍電影,其實不是為了錢,而是他覺得他「拍的一定不會有看到的那些垃圾電影爛。」
庫布里克攝影作品。
從拿不出手到影史經典
《2001太空漫遊》
是一場「徹底的災難」
庫布里克真正的電影生涯始於25歲,從處女作《恐懼與慾望》開始。電影上映時雖然獲得一些好評,但遭到庫布里克否定,後來也羞於提及。第二部作品《殺手之吻》同樣如此,沒有獲得收益。後來在MoMA的回顧展中,庫布里克不允許放映這兩部電影。因為資金有限,庫布里克被迫獨立完成全部工作:從劇本寫作、製片、現場拍攝、剪輯,乃至宣傳、發行,甚至自己設計海報、選擇服裝和配樂都親力親為,因為早期的拍電影生涯極好地鍛煉了庫布里克,他徹底掌握到電影製作的相關技術。
真正讓庫布里克在影壇奠立名聲的是《殺手》和《光榮之路》,當時他還沒到三十歲。《殺手》是一部多線交織的黑色電影,節奏清晰明快,成功引起了米高梅電影公司的注意,正打算溝通合作的時候,卻傳出公司人事變動導致新的拍攝計劃中途擱淺。《光榮之路》是一個反戰故事,庫布里克一展黑色幽默和反諷荒誕的天賦。由影星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主演,在德國慕尼黑拍攝。電影中扮演德國女孩的演員叫蘇珊娜·克里斯蒂安妮
(Christiane Susanne Harlan)
,既是芭蕾舞演員,也是畫家,後來成了庫布里克的妻子。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 1957)劇照。
因為《光榮之路》的成功,柯克·道格拉斯邀請庫布里克加入《斯巴達克斯》。此片原先由安東尼·曼執導,因為與道格拉斯發生矛盾被撤職,庫布里克中途頂上。雖然最後庫布里克做了剪輯,但仍然是在道格拉斯的控制下完成。庫布里克對此頗有微詞,《斯巴達克斯》也成為庫布里克電影生涯中唯一一部不是完全由他掌控的電影。話說回來,《斯巴達克斯》仍有可取之處,並非一無是處。
《斯巴達克斯》(Spartacus 1960)劇照。
這是庫布里克第一次與好萊塢大製片廠交鋒,他此後再也沒有摻和好萊塢製片模式。對於像庫布里克這樣的控制狂和完美主義者,自然無法忍受將導演權利下放給製片人或劇組其它成員。因此,在《斯巴達克斯》之後,庫布里克移居英國,在倫敦郊外的伯翰姆伍德建立自己的電影王國,獨立於大製片廠。
真正讓庫布里克攀上人生巔峰的是他拍攝於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反映當代場景的《洛麗塔》,講述核戰的荒誕喜劇《奇愛博士》,史詩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探討「嬉皮士」暴力的《發條橙》,古典主義巨制《巴里·林登》,恐怖片經典之作《閃靈》和越戰題材的《全金屬外殼》,每一部都是不同的類型,每一部都屬影史傑作。尤其是《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組成的「未來三部曲」,為庫布里克在影壇奠下了不朽名聲。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劇照。
《2001太空漫遊》50周年紀念海報。
但誰能想到,《2001太空漫遊》在紐約的第一次預映,卻是一場徹底的災難。當時的評論現在看來有些匪夷所思,甚至有評論者給出「一次光榮的失敗」「一部超級爛片」之類的評語。庫布里克對此作出及時回應,將全片縮減19分鐘,做了多達三十處的刪減。讓人困惑的是紐約之外其它地方的放映獲得了一致好評,這或許是庫布里克不喜歡紐約的另一個原因。
庫布里克的電影追求極致的視覺效果,富有深刻的哲理韻味,反映荒誕的社會現象和悲劇化的人生。在庫布里克看來,視覺體驗比文字描述更能傳達電影的本質,這與現代主義電影的創作理念一脈相承。《國際先驅者論壇報》曾把他和義大利的費里尼、瑞典的伯格曼、日本的黑澤明並列為當時影壇最重要的四位導演,實至名歸。庫布里克的電影也時常作為文化研究學者的課題,他對電影語言的豐富和開拓,做出了獨特貢獻。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 1971)劇照。
電影與閱讀
喜歡改編小說,
窮盡一切研究資料
庫布里克的電影幾乎全部由小說改編。《殺戮》改編自萊昂內爾·懷特的平裝版驚險小說《一刀兩斷》
(Clean Break)
。《光榮之路》是他高中時候在醫院等父親下班順手翻到的,原著作者是漢弗萊·科布
(Humphrey Cobb)
。
《洛麗塔》(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主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8月
《洛麗塔》改編自俄裔美籍小說家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庫布里克獨具慧眼,在小說出版一個月後便買下版權,後來多家大製片公司競相出高價購買,都被庫布里克回絕。《奇愛博士》源自彼得喬治嚴肅的核戰懸疑小說《紅色警戒》。
《2001太空漫遊》由庫布里克和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合作完成,克拉克在寫完劇本後將130頁的文稿加工成小說出版,因此並不是先有小說再有電影,而是兩人先合作劇本,克拉克再把劇本改成小說。
《發條橙》(英)安東尼·伯吉斯著,王之光譯,譯林出版社, 2016年8月
《發條橙》原作者是英國小說家安東尼·伯吉斯 ,是庫布里克在拍攝《2001太空漫遊》順手拿到的,看完第一部分便決定拍成電影。《閃靈》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據說是從一大堆恐怖小說中找出來的。《全金屬外殼》改編自古斯塔夫·哈斯福特的《短期服役》
(The Short Times)
,講述1968年越南春節攻勢期間北越士兵突襲的故事。還有最後由湯姆·克魯斯、妮可·基德曼主演的懸疑電影《大開眼戒》,改編自奧地利小說家阿圖爾·施尼茨勒
(Arthur Schnitzler)
的《夢幻的故事》
(Traumovelle,A Dream Novel)
, 劇本早在多年前便已完成。
在庫布里克看來,找到好的故事如同奇蹟般的發現,最難的並不是拍攝,而是找到故事。因此他將大量時間投入於小說閱讀中,「當我在尋找故事的時候,我每天要讀書五個小時,既讀刊物中推薦的書,也會隨機選擇一些書去讀。」「所有我的電影製作都是先從讀書開始的,那些被我拍攝成電影的書通常都是在我第一次看時就給我留下這種印象的:』這真是個很棒的故事,能不能把它製作成電影呢?』」可誰能想到,高中時候的庫布里克是連《織工馬南》
(故事發生於18世紀未和19世紀初的英國,作者喬治·艾略特講訴了一個織布工的一生)
都不知道的門外漢,在高中畢業後才開始瘋狂閱讀。
《奇愛博士》(英)彼得·喬治著,嚴華容譯,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8月
同樣讓人驚嘆的是,庫布里克會為電影窮盡一切可以拿到手的資料,尤其是書籍。比如為了拍《奇愛博士》,庫布里克閱讀了所有關於核戰的文學書籍;為了拍攝《2001太空漫遊》,讀所有能找到的通俗和半通俗的科學書籍,還觀看每一部科幻電影,即便不是科幻電影,只要電影中有特效,他都會去看,以此尋找靈感。那部未能拍成的《拿破崙》,庫布里克也做過大量研究,閱讀能到手的全部書籍,數量多達幾百本。還諮詢拿破崙研究專家,從拿破崙的飲食口味和戰役天氣無所不包。電影打算使用旁白和動畫地圖,並有精心策劃的戰役布局,但很可惜,觀眾不再能看到庫布里克發揮他象棋高手的布局能力了。不過好消息是,HBO正計劃將《拿破崙》的劇本改編為一部迷你劇,由《真探》導演凱瑞·福永執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擔任製片人。
據說庫布里克對電影之外的一切都沒有任何興趣,但有一個奇怪癖好,特別喜歡收藏錄音機,妻子克里斯蒂安妮對此頗有微詞—— 「斯坦利有八個錄音機都不嫌多,褲子只要有一條他就滿意了。」庫布里克還自稱有「見識廣怯懦症」 ,害怕坐飛機,雖然有飛機駕駛證,卻寧願坐船冒撞冰山的危險,也不願坐飛機,因為前者失事幾率小。真是一個怪人,不過他對晚輩的告誡樸實正常——「誰如果真的對拍電影感興趣,那就應該儘快湊足錢,趕緊去拍」。
青年時代的庫布里克與妻子蘇珊娜·克里斯蒂安妮。
如今,我們再看庫布里克的作品,仍然會被它們迷人的視覺效果和思想深度所驚艷,這位具有瘋狂控制欲和完美主義的影壇獨行者僅僅用幾部作品便為自己構建了一座影像殿堂。徜徉於此、頂禮膜拜的,不乏當今在世最為傑出的導演,比如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克里斯托弗·諾蘭,後者毫不猶豫地將《2001太空漫遊》列為個人最愛的電影,《星際穿越》可以看成是對這部傑作的致敬。
《我是怪人,我是獨行者: 庫布里克談話錄》 吉恩·菲利普斯編著,顧國平、張英俊、艾瑞譯,新星出版社, 2013年6月
作者:把噗 編輯:西西、宮子、徐學勤
校對: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