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被叫了40多年Loser,一夜之間逆襲諾貝爾獎!神仙勵志!

被叫了40多年Loser,一夜之間逆襲諾貝爾獎!神仙勵志!

日本廣播協會NHK最近拍了一部紀錄片,講述30年科研心路歷程。

主人公名叫田中耕一。

他是誰?

他的最新研究,去年被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翻了牌子。

根據田中耕一的研究,通過血液,可提前30年預測預防阿茲海默症。

而早在16年前,田中耕一就已經被寫進了歷史。

因為他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日本風靡一時的國民偶像。

摘得諾獎,一度被視為神仙逆襲。

田中耕一,1959年生於富山縣。

家境清貧,不是什麼大戶人家。

小時候的教育啟蒙,來自於小學化學老師「莫循規蹈矩」的教誨。

儘管有這樣的意識,無奈成績一般,進入大學學的是工科男標配——電氣工程專業。

大學時代的田中耕一活得超級喪。

第一輪打擊來自原生家庭。自己叫了20年的爹媽竟是養父母。好不容易得知生母是誰,大二那年生母早早因病過世。

心情不佳,大學也淪落到掛科地步。

大學畢業後,學渣本渣的求職路也是凄凄慘慘戚戚。一心想進索尼,卻慘遭第一輪翻車。

好在田中耕一做人還不錯,導師看不下去,出面推薦他進了島津製作所。

做了跟專業毫不相關的化學。(如今看來也是命中注定)

這一做就是20年,年過40,還是公司的底層員工,這職場運數也是沒誰了。

事業無出路,愛情也無退路。

相親失敗了幾十次,35歲那年才結婚的,感覺跟母胎單身也沒差了。

獃獃板板過了前半生,突然諾貝爾的電話就打進來了,嚇壞了Loser。

一夜之間,田中耕一就成了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他所在的公司島津製作所被媒體圍得水泄不通。

被逮住做採訪的時候,還穿著工裝呢。

正採訪著,老婆電話打進來,怯生生的模樣正好被媒體拍了下來。

那一年喜提諾獎,是因為田中耕一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

他自己超級坦白的。

覺得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他的確是因為理論知識不紮實,才另闢蹊徑的。

並且甘油的成分還是一不小心倒了進去。

自己覺得浪費,就申了專利。(真是命中注定的科學家)

誠然田中耕一覺得自己受之有愧,但諾獎獎勵的從來都是率先提出改變人類思維方式的原創性成果,可以說是超級暖心了。

實現了平凡的逆襲,田中耕一的生活被徹底改變了。

一千萬日元的諾獎獎金,所在公司股票怒漲35%,母校拋來榮譽博士的橄欖枝。

「我有博士學位了,以後坐飛機可以免費換商務艙了!」田中耕一開心得不行。

明明名利雙收,但這之後他卻消失了。

原因也很簡單,既然得了諾獎,就好好做研究吧。

這一埋頭苦幹,就是16年。再次出現在人們視野,就是《自然》欽點了他的名字。

小編除了感嘆田中耕一是位命中注定的科學家,更覺得日本這個國家很神奇。

上文提及博士可以免費商務艙,一個小細節就可以看出日本有多重視學術。

要知道,日本拿諾獎拿得已經習以為常,18年18中,誇張不誇張?

就近的來說,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是一個雙黃蛋。

來自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療法」的貢獻而喜提諾獎。

進入21世紀之後,日本已經躍居到除美國外,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了,也是牛到飛起。

現在已經有27位了。其中物理學獎11人、化學獎7人、生理學或醫學獎5人、文學獎3人、和平獎1人。

如此全面開花,主要是日本政府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一個嚇死人不償命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

此計劃歸屬於日本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之中。

與此同時,政府自然大力撥款。

僅僅是從2005年到2015年這十年,日本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超過美國在2016年2.8%的數值。

當時「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提出來,各方也是質疑不斷。

巧的是,日本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也在同年摘得諾貝爾化學獎。

儘管外界普遍認為他是此計劃的開門紅,但這位大拿當時也是搖搖頭,覺得行不通,著實是好高騖遠了。

但如今看來,咱還是小瞧日本的戰鬥力了,計劃已經實現了大半。

而且在小編看來,日本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家的諾獎都是源自本國教育。

要知道在頭名美國,諾獎是被各國移民佔據了半壁江山。

日本重視國民教育,由來已久,打明治時代開始就不斷革新。

光看看日本的「全民讀書」風氣有多奢靡,就能震驚你。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在《直言教育》中寫道,

「在我的整個初高中時代,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法布爾的著作...他對我的人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稱,小學班主任送給他的各種物理書籍是他對物理的興趣起點。

讀書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齒輪。

而小編最佩服的還是日本人特有的民族精神,武士精神到今天就演變成了「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的匠人匠心。

以2016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為例。

他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

而在功成名就之前,他在學術長河裡已經狂奔了25年。

博士加身的他,也曾在博士畢業後陷入迷茫。

不知道是該繼續搞科研,還是要下海尋覓工作。

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遵從本心,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9年,只為心中那個生物夢。

堅持的力量讓人感動。

往小里說,你去日本旅遊,總能發現很多日本人在一個崗位數十年如一日等。

突然有點明白堅持的含金量有多高,高到能讓意外之喜照進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裡是美國 的精彩文章:

日本節目正黑中國,現場突然有人翻臉!
疑含有致癌物!無印良品全球召回588000瓶瓶裝水

TAG:這裡是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