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窮到沒飯吃,我國卻接收20萬難民,安定後卻不願離開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雖然的中國的民族繁多,但是總體來講還是很和諧的,各個民族中間,文化都是互相傳遞,都在互相吸收,最後經過長時間的融合跟交流之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特殊的文化和凝聚力。
其實很多了解的中國古代歷史的人就會發現,中國古代一直都只有一個民族,除了漢族之外的,很少有其他的民族,後來是伴隨著朝代的更替以及國土面積的擴張,最後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除了這兩種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其中的民族變化和更新的一個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型的人口遷徙,在遷徙的道路中,遷入地和遷出地之間有文化互換和融合。1920年對於中國來講還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當時中國還說清朝的統治,面對負累的清朝壓榨,還有外敵入侵,全國上下不缺少的就是難民。要是青壯年還出門謀生,但是要是一些老弱病殘孕,這些特殊人員就真的沒有生存下去的本事了。
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之下,中國才出現了闖關東和下南洋。中國人在這個時候不但遷徙,而且還走出了國門,最後在國外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華僑。這些人雖然在國外生活,但是在辛亥革命的時候依舊出錢出力,有的人出錢資助,有的人甚至直接將物資拿到中國,或者其中一部分熱愛教育的人,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回中國,在中國興辦學校,從根本上報答祖國。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中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開始惡化,於是又很多國家準備看我國的笑話,重點有的人還落井下石,到了蘇聯的陣營中,充當對方手裡的槍。當時我國周邊的小國,都打著要清理國家的旗號,將我國的流落在他國的人民趕回來,於是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我們迎接了一批批華人華僑回國,前後加起來有20萬人之多。
為了更好的安置他們,我國政府先是撥出資金安置,後來索性全盤接收,並且還派遣了部隊保護他們,確保他們回國之後是安全的,這種情況要是放在任何一個國家可能都不會這樣做。何況我國當時正好的全力在還錢給蘇聯,人們窮困潦倒,甚至到了吃樹皮的地步,自然安置他門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我國還是承諾全盤接收。
等到後來的清點的時候才發現,有很多人都是外籍,是混在隊伍當中來的,但是兩國之間的關係那個時候已經回暖了,所以我國也就姑且容忍他們待下去了。
※西半球的十字路口巴拿馬運河,15萬華工的血淚,這些人後來怎樣
※二戰時最牛棕熊,有軍銜有編號,扛過炮彈打過仗,原來是個流浪兒
TAG:史話翔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