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跟拍上海、香港、芬蘭學生的一天,教育差距之大引人深思
作者:米粒媽
來源:米粒媽頻道(ID:MilimaPinDao)
﹏
﹏
﹏
﹏
這幾年世界各地的教育學者都想知道一個答案,為何芬蘭、香港及上海的學生,在國際評估能力測試中,總是遙遙領先?
紀錄片《走進東·西教室之上學為什麼?》揭開了這一秘密。
這部由香港now新聞台拍給香港人自己看的一部紀錄片,旨在探究芬蘭、上海兩地的教育經驗對香港的啟示。
它帶給我的反思實在太多太多,看過之後,我迫切地想安利給你們。
紀錄片的一開始,就分別展現了來自香港、芬蘭、上海三個地方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分別過著怎樣不一樣的學習生活。
1.上海小學生的一天
10歲的上海小四學生思毅,她的一天從吃完早餐,媽媽送她到學校開始。
這一天的第一節課,是8:40的英文課。
09:30是體育課。上午幾節課之後,12:30是午飯時間。
午飯過後休息一會兒,思毅又要開始上課,這一課有三十五分鐘做功課,還要即時交給老師批改。
04:30是思毅的放學時間,外祖母來接她回家。
思毅到家是04:51,第一件事便是寫作業。
她今天的作業:語文複習第三課、背三個小節、預習古詩;數學有第四冊八九頁。
一個小時結束功課後,思毅顧不上休息,又開始練鋼琴。
晚上八點,下班回家的媽媽,開始檢查思毅的功課,向女兒指出功課的不足之處。
到了晚上九點,思毅完成預習,準備洗澡睡覺。
2.香港小學生的一天
9歲香港小學四年級學生俊浩的一天,是從六點半起床開始。
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地洗漱,之後由媽媽陪同去坐校車到學校。
在學校上完一天的課程,04:30放學後的行程是到補習社做功課。
完成數學功課,做英文功課,再做中文功課。
被問到平時什麼時候離開?俊浩的答覆是,七點到八點,有時更晚。
而被問到平時的功課是否比今天多?俊浩的答覆是,平時有七至十多份,今天四份。
從補習社回到家中,媽媽與他有協議,在補習社完成做功課和溫習後,他可以在家裡想做什麼都可以。
到家的俊浩是一天中難得的放鬆時間,看電視時,媽媽會給他端來一碗好吃的。
記錄片中媽媽略有無奈和不滿地說:
「他早上七點出門,晚上七點才回到家,足足十二個小時,太長了。功課少一點都可以,同一條方程式做十條,其實都一樣,你一看就知道他曉不曉得,不用重複。」
而兒子俊浩在被問到,「如果讓你自由選擇,你明天想做什麼?」時,俊浩開心地說,「坐在這裡,然後打遊戲」。
紀錄片顯示,香港學生的PISA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但代價是功課多。
國際調查發現香港小四學生每天做功課的時間,在全球四十多個受訪地區中排第二高。
3.芬蘭小學生的一天
地球的另一半,11歲的芬蘭小四學生Kaius的一天又是怎樣度過的呢?
早上,他和父母一起吃早餐。
他對採訪者說,一年級就開始自己上學,上學有時很開心,有些課堂很有趣,因為學習的方法很有趣。
到學校後,09:30是小息時間,即使芬蘭這天氣溫只有零下三度, kaius也可以盡情玩他喜歡的運動。
芬蘭人認為,只有足夠休息,自由活動,才能好好吸收知識。
到了10:00數學課,孩子們才紛紛回到教室。
課堂形式也是相當輕鬆活潑,孩子四面相對而坐,有的孩子甚至坐在瑜伽球上上課。
11:30,午飯時間到了。
和國內學校食堂不一樣的是,芬蘭小學生是自主打餐。片中當被問到,「你們喜歡學校食堂的餐嗎?」
孩子幾乎異口同聲的答覆說「喜歡」。
12:30, kaius上芬蘭文課,他要設計一個報紙專欄。
到了02:30就放學了。
回到家後的kaius,第一時間跟同學打遊戲機,足足兩個鐘頭。
然後再去學吉他。
到了06:45,kaius在晚飯前的半小時做功課。
做完功課吃晚飯,07:45又到遊戲時間。
片中,kaius的父母表示,在kaius出生之前,家裡並沒有這麼多遊戲,因為kaius很喜歡玩遊戲,所以家裡準備了很多。
Kaius的父母一致認為:功課不應該太多,玩遊戲也不光是玩,他同時可以學到數算和數學,也可以學習勝利和失敗。
「我覺得很好,我們人生中都會遇到挫折,我覺得Kaius現在,不論贏輸也能好好應對,玩遊戲是有幫助。」
差不多到了晚上八點半,Kaius就要準備睡覺了。
這就是Kaius一天的學習生活,讓人驚嘆,相對於國內的小學生,芬蘭的小學生簡直太輕鬆了。
芬蘭學校功課少、無考試。芬蘭老師甚至認為,測試和考試只會給小朋友壓力,妨礙學習。
4.
紀錄片中,有一個讓我記憶猶新的環節:
香港教育學院的老師把芬蘭小四的數學功課翻譯成中文,然後把翻譯好的芬蘭數學、英文功課,分別讓香港學生俊浩和上海學生思毅來計時做題。
香港學生俊浩在媽媽的陪同下,不到半小時便做完。
而上海學生思毅,英文大約十分鐘就做完。
芬蘭數學,在做到圖形題時遇到一點困難,最後用了二十三分鐘也做完。
之後換過來,分別讓香港學生俊浩和芬蘭學生Kaius來做上海的數學功課。
俊浩一開始在做上海數學功課時做得很順利,但越到後面越難。做到最後,開始變得煩躁,坦言說,「上海數學根本就未學,十分難。」
而芬蘭學生Kaius卻要比俊浩更抓狂,在做上海數學功課時,Kaius一直寫寫擦擦,開始變得煩躁,不停地表示,「我完全不明白」。最後用了五十分鐘終於做完。
之後再換過來,讓芬蘭學生Kaius和上海學生思毅分別做香港數學和英文功課。
Kaius在做了一個半小時後開始有點不耐煩,「我不明白,這個練習很長,我要在這裡寫些什麼?」
面對兒子的沮喪和煩躁,爸爸也開始抓耳撓腮的煩躁不安起來。
而回到上海,思毅做香港的數學功課,大約15分鐘就做好了。
她表示,香港的這份數學作業,在這裡只相當於是三年級的題目。
但相對於數學,香港英文功課就要難得多了。思毅最後用了接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都做不完。
5.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感受頗深。整部紀錄片不偏不倚,沒有批判,卻在客觀的三地對比中有著深深的反思。
作為聞名全世界的芬蘭教育,97%的學生均入讀公立學校,學校之間差異很少,沒有名校的觀念,不會分精英班,也不會排名次,沒有升中壓力。他們不鼓勵競爭,認為學校的責任是幫學生髮掘自己的專長和興趣。
老師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學生的學習充滿趣味,讓孩子一起參與課題設計,想要知道他們喜歡做什麼。
紀錄片中的公立學校的校長也表示,「我們的想法是,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我們給予支持。」
「彈性,讓精力用在最需要的學生,不對學生施加過多壓力去評估他們,重要的是去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路,從事自己喜愛的職業。」
「我們會有小測驗,但只是想更多了解他們學習進度,而不是為了全國的公開試。」
2000年第一次評估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芬蘭打敗眾多西方經濟大國,名列前茅。
三年後更脫穎而出,奪取了科學、閱讀的第一。
但是芬蘭的教育者卻不在乎排名,他們認為,教育不是在於PISA成績,而是有沒有熱愛。
芬蘭教育法規定,授課時數每星期,不能超過三十五小時。
對比香港中小學生平均每周學習超過六十二小時,幾乎是芬蘭的一倍。
也就是說,芬蘭學生素質(數學、科學、閱讀)位於全世界第一梯隊,做到這一點,他們卻花費了最少的時間 ,學生的幸福感更強。
紀錄片中一位來芬蘭當交換生的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在參觀了一家公立小學後,總結說:
「香港人崇尚越多越好,我們要小朋友學十八班武藝,讀很多很多書,背誦很多很難的生字,因為我們覺得越多越好。但這裡的老師跟我說,數量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活學活用。」
還一針見血地指出芬蘭和香港小學生的區別:「你覺得他們(香港學生)是贏在起跑線,但其實輸掉了學習興趣。」
這句帶有批判式的總結,雖然真實表露了對香港教育疲憊狀態的不滿,但「贏在起跑線,輸掉了學習興趣」這句話,恕我不能認同。
我身邊很多學霸朋友,大都沒有贏在起跑線而輸掉了學習興趣。
之前講過的,我一個閨蜜,從小在台北長大,哈佛大學碩士畢業。她說,上哈佛最令她震撼的,不是白鬍子教授和高深的課程,而是她的哈佛同學。不論白人黑人亞洲人,不論貧窮還是富有,不論來自歐洲、南美、非洲還是亞洲,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都差不多——都苦得很!
她小時候每周要上8門課外班(共20多次課),平時放學和周末要一個個去「趕場」,鋼琴、英文、書法、繪畫、樂理指揮、珠算、心算……
她問了一圈兒她的哈佛同學,不管來自哪個國家,幾乎沒有人小時候課外班上得比她少。
但她說,「苦」過來後,反而樂在其中:
「快樂的方式有很多種,追娛樂綜藝、追星看演唱會,通過感官的刺激獲得快樂是一種快樂;但埋頭題海戰術,攻克一道又一道難題的快樂和獲得的成就感,是那些感官上的快樂無以比擬的。」
6.
整部紀錄片看到最後,我從整部紀錄片的反思中,也得到了某種答案。
聞名於全世界教育的芬蘭,全國總人口五百萬,只相當於是北京一個朝陽區的人數。
有限的人口基數和發達的經濟基礎,當然可以允許他們的教育發揮個人最大潛能,實現教育的人人平等,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國民教育水平。
可是,對於人口基數大,教育資源有限、競爭淘汰制的國家來說,芬蘭式的「快樂教育」,終究不過只是紙上談兵。
就像紀錄片中,面對「各自有什麼夢想?」這個問題時,三個在不同教育體制長大的孩子各自有不同的回答一樣:
芬蘭的Kaius說:做作家應該蠻有趣,因為我看很多書,所以我想寫自己的書。
而香港學生俊浩說得則是:希望升讀大學。
人只有在實現了眼前的基本需求後,才能真正暢談夢想。不然,那就只是一句空話。
紀錄片中有一個問題問:「為什麼要讀書?」
思毅的回答是:因為長大之後才會有出息。
思毅的回答,簡單、直接、接地氣,卻讓人無可反駁。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不就是中國孩子的真實現狀嗎?在中國,考個好大學,是改變命運最簡單、最公平的途徑。
換一句話來說,把芬蘭小學生放在中國,和數以萬計的中國小學生一起競爭,他們還能「快樂教育」得起來嗎?說白了,這根本就不是同一起跑線的公平競爭。
芬蘭孩子能快樂學習,歸根結底是受大環境影響,他們不需要靠競爭來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相反,中國孩子的競爭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不了這個獨木橋,你就失去了人生的選擇權。
看完紀錄片,還有一個深刻的感受是,相對於芬蘭的孩子和父母,不僅中國孩子很累、很苦,中國家長也同樣艱辛。
在芬蘭家長不用接送孩子上下學、不用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輔導作業,不用為孩子的升學壓力而憂心時;
中國家長要兢兢業業地接送孩子上下學,要鄭重其事、筋疲力盡的輔導孩子上課,要憂心忡忡、提心弔膽、愁腸寸斷地擔心孩子的升學考試。
這就是兩國教育環境的差異,但看清差異並不是為了兩國教育體系的不同而忿忿不平、充滿怨言;反而,正是因為看清了兩國教育體系的差異,認清現狀,才更要努力在這個大環境下,為孩子選擇和指引符合他們發展的學習之路。
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為人父母我們不能,也不敢拿孩子的未來做賭博。
正如紀錄片結尾所說的那樣:
「現在中國用淘汰體系,我的孩子不能被淘汰,如果我的孩子不做作業,如果我的孩子不上補習班,不做考試題,那他一定會被淘汰。」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聽說轉發分享的人已經變好看了!
※成年人黑話鑒定指南哈哈哈哈哈
※朱茵變楊冪!換臉視頻毫無PS痕迹,AI黑科技再度引爭議
TAG:世界華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