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繼承人分析!究竟誰是帝國繼承者?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其實秦國的後宮鬥爭一直存在,比較清楚的是秦孝公的時候就沒有明確的王后,贏駟的母親不見正史記載,只是隱約說明了是胡人。這也涉及到一個當時的制度,就是宮廷中為了防止後宮干政,但凡被立為繼承人的生母都要付出一定代價,無法在兒子得到繼承權以後以子為榮,以此來保證政權的平穩,不被外戚干政。
當然這些人不是死了,更多的是到自己的部族中去或者不得在國都居住,即便居住也不在政治中心,而是在別宮。兒子正常即位。自己顯貴以後很少干預兒子的事。表面上放平浪靜,但尤其是在權利交接時,政治上的混亂就不可避免,春秋戰國的歷史實際上都是君王家裡事做引子而發生的,當然這更主要的是國家利益,而婚姻成為政治的附屬品,後宮自然與政治脫不了關係,先秦時代的後宮不想統一以後的後宮那樣以嬪妃專寵為主要內容,更多的是繼承權的爭奪。
秦始皇當然知道這一點,不論是六國的歷史還是秦國自己的歷史,還是自己的繼承。都是繼承人代理人,也就是後宮鬥爭的產物。秦始皇一定是拒絕的,作為一個君王,一個統一帝國的締造者,嬴政不希望自己的帝國會因為任何一個突發的政治事件將帝國推入深淵,對於後宮的管理很自然成為考慮對象。秦始皇不立皇后,一方面是為了杜絕為了繼承人爭奪帶來的後宮隱患,另一方面秦始皇在即位到統一,再到帝國的創製都是很辛勞的,絕對是勞模。對於帝國而言,秦始皇似乎並不愛後宮的瑣事,平生的功業慾望已經完全佔據了自己的時間。
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也大都被學界公認為繼承人,但秦始皇似乎並沒有明確,臨死也只是叫扶蘇回城主持喪事,當然嬴政的遺詔可能沒寫完,對於嬴政心中的繼承人選尚且存疑,我覺得應該是扶蘇,即便嬴政的遺詔並沒有寫完。原因
1秦國尚武,除非繼承人當時有特殊的形勢,否則符合條件的繼承人都要有軍旅閱歷,雖然焚書坑儒使扶蘇與父親發生齟齬,但秦始皇將扶蘇交給最信任的蒙恬已經說明一切問題,長期在宮中飽讀詩書,憐憫有餘,鋒刃不足。軍旅磨練是必要的,但扶蘇終究沒有磨練出武將氣魄,一紙偽造的詔書就甘願伏法。
2遺詔中扶蘇被希望回咸陽主持葬禮,嬴政後代很多,扶蘇在九原蒙恬處監軍,胡亥在身邊,其他子女不見詳細記載,可知秦始皇不會將皇位給第三人,候選人還是扶蘇胡亥。兩者有多處相同,一處不同。相同處聰慧明辨,受嬴政認可,對於國政的分析也算見解獨到,但都是在宮中長大,很多事情都尚待考證。不同之處嬴政將扶蘇送出實習,胡亥留在身邊。
3如果主持葬禮的不是帝國繼承人會給帝國帶來災難性的結果,諸子爭奪權利的事情一定會發生,我主持父親的葬禮為何遺產繼承人是你,嬴政一定不會范這種錯誤,即便有隱疾希望長生不老,但從歷史上看嬴政沒糊塗過。
4有人說胡亥是合法繼承人,因為文物的出土。胡亥的繼位詔書聽說找到了。明確了胡亥的合法繼承地位,這種人書讀多了,變傻了。胡亥的繼位詔書當然要說明自己合法繼承,難道在自己的繼位詔書中明確說明自己殺害哥哥繼位的嗎?我的質疑是胡亥有沒有說謊,這當然無法查證,如果說謊自然繼承人是扶蘇,如果沒有秦始皇也有一定考慮。
5(如果胡亥的詔書說了實話)首先作為最有資格做託孤大臣的李斯已經不受秦始皇信任,死亡的消息還是胡亥和趙高先知曉的,秦始皇害怕一些人在身後攪弄風雲,在臨死時為了朝政的平穩,決定胡亥為繼承人,趙高輔佐。
6但這種情況屬實的話,胡亥和趙高也不會大開殺戒,這種可能性很小。
回到開頭,如果秦始皇立後,可能結果會好很多,其實也不然。立後立誰?胡亥的生母沒有記載,應該是胡人。從小就不在胡亥身邊,可能是早亡。扶蘇的生母也不見記載,但有楚國血統,秦楚聯姻20多代,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到了贏盪舉鼎而亡,羋八子輔佐贏稷之後楚國的勢力在秦國就生了根,之後的華陽後也是如此,可以說秦國變法後70餘年都沒有解決楚國勢力對秦國的影響,因此對於扶蘇了繼承權秦始皇顯得很保守。
※基督教與現代科學究竟有什麼關係?科學為何只有基督教才能孕育?
※蘇德戰場,德軍有沒有機會獲得戰場上的勝利?
TAG:世界史圖鑑 |